军医高晓唯:行医天山南北 用爱播撒光明

03.01.2015  11:22

高晓唯(右一)巡诊边远地区,为哈萨克族老人精心诊治。柳金虎 摄

  初冬的清晨,一场瑞雪悄然降临边城乌鲁木齐,人们顿觉神清气爽。

  这一天,40岁的妇女土热尼沙终于又清清楚楚地看见了自己英俊的丈夫,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2013年,这位上有4位老人下有3个孩子的主妇突然什么都看不见了,四处求医无果。几近绝望时,听乡亲们说乌鲁木齐的“解放军医院”有个瘦瘦高高的眼科医生“十分厉害”,便将首饰全卖了,买了机票,夫妻俩就风风火火从1800公里外的南疆皮山县赶来。果然,在这里,她重见光明。

  这个“十分厉害”的军医名叫高晓唯,是新疆军区解放军第474医院眼科主任。他当军医30年,一直为“让各族群众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疾”这一梦想而奋斗,担任科主任14年来,主刀各种复杂眼科手术2.3万余例,带领创新团队为近200万名维吾尔、哈萨克等各民族患者留住了光明。

   留在新疆,是我一生的选择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几次重要的选择,而高晓唯面对几次重要的选择时,答案只有一个——留在新疆做军医!“留在新疆,是我一生的选择。”高晓唯说。

  军医,白大褂和绿军装同时穿在身上,肩上有军人的使命,也有医者的职责。高晓唯何以要这样选择?

  高晓唯出生在苏州。他从小的梦想,一是当兵,二是当医生。1975年,高中毕业的高晓唯来到援疆工作的父亲身边,在铁路建设指挥部工作。年轻的高晓唯辗转于吐鲁番到库尔勒之间各个铁路建设工地,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接触久了,高晓唯的心一次次被刺痛:当地群众患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疾病非常普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失明的比比皆是。那时,工程指挥部领导已有意栽培高晓唯去政法学校学习,但高晓唯心中信念坚定:“学医去,治病救人。

  1979年,高晓唯参加高考,如愿进入石河子医科大学,5年的学习,每年的综合成绩都是全优。毕业时,恰逢部队特招大学生,高晓唯毅然参军入伍,来到解放军第474医院的前身——乌鲁木齐空军医院,当了一名白大褂和绿军装同时穿在身上的眼科军医。几年的刻苦钻研,高晓唯很快脱颖而出,成为技术骨干。

  20世纪90年代初,高晓唯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攻读眼科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学校有意让他留校,而高晓唯坚定地说:“我的家在新疆,我要回家去,父老乡亲在等着我呢。

  回到新疆的高晓唯,拥有闪光的研究生学历,丰富的执业经验,年富力强,他开始成为一些内地医院争相“挖取”的对象。

  1999年,南京一所大医院从国外进口一套先进屈光设备,由于缺少人才,设备迟迟用不起来。听说高晓唯的情况后,医院领导专程从南京来新疆做工作,许诺年薪不低于18万元,按正高待遇提供住房和轿车。但他谢绝了邀请,继续留在新疆做军医。

  2004年,乌鲁木齐空军医院要转隶兰州军区,空军在其所属医院选拔4名技术尖子,调入北京空军总医院工作,高晓唯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没过2个月,他就递交了请调报告,背起行装又回到新疆。他对空军总医院领导说:“新疆更需要我!

   看紧患者的钱袋子,是比天大的事

  在新疆,有的少数民族群众有个习俗,一人看病、全家陪同,甚至有的家庭卖牛卖羊、背着干馕,到大医院来看病。高晓唯说:“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看紧患者的钱袋子。看紧患者的钱袋子,传递的是人民军队救死扶伤、解人危难的社会正能量,是比天大的事。

  在高晓唯的影响下,解放军第474医院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能用便宜药的不用贵药;能吃药打针解决的绝不动手术;能准确判断病情的就不再做超声波检查。简单地说就是:花钱少、恢复快,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南疆地区受恶劣环境影响,多发自源性和医源性的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眼病。发病时,角膜内皮长出大泡,剧痛难忍,严重时患者恨不得把眼珠子抠出来。国内普遍治疗方法是角膜移植,治疗费用都在5万元左右。为了让群众少花钱就能治好病,高晓唯通过技术创新,采取分秒激光自体角膜转位术的方法,降低成本,使治疗费用最高控制在1.5万元以内,一般也就在3000元左右。

  那年,因双眼玻璃体浑浊,左眼视网膜脱离的木塔力甫·牙生,求治于高晓唯门下。一天,刚做完第一次手术的他,从收音机里听到一个消息:家乡巴楚县发生6.8级地震!千方百计联系到家人的木塔力甫·牙生得知,家中房屋倒塌,母亲受伤。他再也躺不住了,找到高晓唯说:“家里受灾了,急需用钱,我不能再做第二次手术了,我要出院。

  “这怎么行,眼睛若中断治疗,会彻底失明。你安心住院,家里的事情我帮你想办法。”高晓唯立即组织医护人员为木塔力甫·牙生捐款8000多元,还协调医院免去他的医疗费用。

  在高晓唯心中,新疆几十个民族是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的亲兄弟。亲兄弟有了难处,哪能坐视不管!但不能总是为木塔力甫这样的患者捐款呀,得想出个办法,让每个贫困患者都能在眼科看起病。办法终于让高晓唯想了出来:成立扶贫基金,缩短住院天数,降低用药比例,杜绝开大处方。他从眼科收益中拿出经费,又向医院领导申请、从社会基金中争取,使扶贫基金保持在50万元额度。只要患者持有当地民政部门的特困证明,即可从基金中获得救助。如今,这个基金已累计救助特困患者110名,最高单笔救助金额达到2万元。

   让患者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疾

  新疆常年干旱少雨,天气干燥,风沙大、紫外线强,眼疾发病率居高不下,南疆地区尤甚,由于医疗条件差,极缺眼科医生,有不少严重眼病患者得不到及时医治,导致失明。当地群众有句顺口溜:“宁可饿肚皮,不愿害眼疾。

  有感于此,高晓唯刚参加工作时即有“去学医,用高超的医术治病救人”的志向。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攻读眼科专业研究生时,看到新疆患者背着行李、啃着烤馕到大城市看病,高晓唯有了“一定要让各族群众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疾”的想法。30多年间,高晓唯的这个想法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淡忘,反而愈加清晰。

  眼科技术含量高,在医疗界素有“金眼科”之说,眼科手术就像是“针尖舞台”,难度极高。高晓唯深知,要想为新疆患者治好病、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疾,只有下苦功夫钻研,练就为民服务的真本事。

  运用表层角膜镜技术修复角膜是世界性难题。1995年,为找到实验用的动物角膜,每天一大早他就来到10公里外的屠宰场取样,一连3个多月,高晓唯吃住在实验室,平均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以上。经过上百次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表层角膜镜仪,获得了国家专利。

  为了能将角膜镜技术在新疆推广应用,高晓唯又在角膜冷冻速度这一难题上潜心研究。一次,高晓唯突然发现路边有台盛冰棍儿的冷冻机,蹲下来认真查看内置冷冻系统。就是这次偶然的发现,让他找到破解制冷速度难题的“金钥匙”。他将冷凝管粗度调细,反复试验上百次,最终改造成像绣花针一样的微细铜管,开机一试,角膜瞬间冷冻,速度由原来的一分钟缩短为5秒。

  这些年,高晓唯时刻瞄准国际眼科的发展,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让新疆各族人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医疗服务。

  从医30多年,高晓唯始终笃定信念,下苦功夫钻研,不断创新,对眼表疾病、角膜移植、白内障等眼病治疗和手术展开课题研究,攻克了眼化学伤、烧伤后眼表重建、角膜内皮细胞移植等眼科医学难题,在西北地区率先成功使用激光技术治疗屈光不正、青光眼、眼底黄斑病变等疑难病例,有110余项新技术填补新疆眼科治疗空白,使复杂眼病治愈率提高到98%以上。

  高晓唯并没有在“针尖舞台”上独舞,也从未将自己的“光明术”雪藏。他主动承担和田、喀什、阿克苏等南疆地州、县级医院眼科医生培训任务,十几年下来,已举办培训班15期,培养眼科医生126名。首期参加培训的民丰县医院副院长买买提·艾江说:“眼科医生培训班,已成为解放军与新疆各族群众心连心、共命运的连心桥。

  今天,高晓唯可以自豪地说,自己“让患者不出疆就能治好眼疾”的梦想和心愿得以实现。

   让患者心里有希望,我很有幸福感

  在新疆工作30多年,高晓唯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他的名字在各族群众中口口相传,眼疾患者几乎把他作为最后的希望。

  2010年底的一天,高晓唯刚下门诊,被一位双目无光的老人拉住。他发现老人颤巍巍的手里捧着一张皱巴巴的小纸条,上面歪歪扭扭写着“高晓唯”三个字,已经模糊不清,不知多少次被展开又多少次被攥紧。显然是老人怕记不住,就让人写了名字,一路寻来的。高晓唯二话没说,搀着老人就做检查,安排手术。翌日晨,当纱布揭开的时刻,老人眼前的世界慢慢变得清晰,情不自禁地高喊:“看到啦,我看到啦,解放军!”待他出院时得知一万多元手术费全是由高晓唯支付时,老人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这个老人叫周学志,回族,家住乌苏市甘河子乡,患白内障双目失明,丧失劳动能力,身边无家人,靠着街坊邻居接济过日子。现在,周学志承包了土地,养了羊,每年收入都有数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还计划翻修房子。前些日子他给高晓唯打电话说:“你治好了我的眼睛,我又能干活了,不用再依赖大家的帮衬了。我有了生活的盼头,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有了光明,患者重燃生活的希望,日子有了盼头。

  库车县阿拉哈格镇维吾尔族妇女海里且木·热扎克,2008年因白内障导致失明,不仅照顾不了家,还要别人服侍,成了家里的负担。2014年5月,474医院医疗队到库车巡诊,了解到她的病情,给予了免费治疗,高晓唯以精准的手法,让海里且木重见了光明。8月10日,高晓唯收到海里且木的来信:“维吾尔族有一句谚语:‘金银财宝不算真富,团结和睦才是幸福。’我相信,我会用自己明亮的双眼,见证新疆各族人民团结和睦,见证新疆儿女稳定幸福,见证新疆的明天越来越美好!

  “什么是好医生?好医生给人看病,看到的不仅仅是这个人的病,更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这是高晓唯心中好医生的标准。

  在高晓唯心中,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不是碧海蓝天、青山绿水,不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而是患者眼神从模糊到清晰、表情从疑惑到兴奋、目光从灰暗到明亮的那一瞬间。

  “我很享受这个瞬间。”高晓唯说,“一次手术,治好眼疾,让患者心里有希望,做人有尊严,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想到这些,我很有幸福感。

  (记者 温庆生 通讯员 孙利波 许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