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开启乌鲁木齐市养老服务新模式

11.12.2017  20:27

  亚心网记者于梦冉

  “东方红、太阳升……”11月30日,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七道湾院区医养结合中心,康复医学科主任王业建正引导一些失能老人坐在轮椅上通过唱歌、做动作等方式进行语言、认知和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

  近日,记者走访发现,“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正在乌市悄然兴起,相较于传统养老模式,它更人性化。

   环境舒适服务贴心

  11月30日,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托老所的一间病房里,记者见到了今年80岁的毕萍芝老人。

  老人神采奕奕地打理着自己种的花。独立卫生间、电视机等设施一应俱全,房间格局很像酒店里的标准双人间。

  毕萍芝老人已经脑出血三次,走路都得靠助力器,生活很不方便,老伴比她大7岁。

  “孩子们的工作都非常忙,我和老伴索性就住在这个房间里。这里和家一样,上楼有电梯,夏天我和老伴吃过晚饭后,还可以去楼下的花园里散步。”毕萍芝说,走了几家养老公寓,最后选择了这里。

  “最主要的是楼下就能取药看病,图个方便;有医生在身边照顾,更图个放心!”毕萍芝说,前几天她患了感冒,下一层楼就可以找医生看病,打针吃药几天后就好了。

  在这里,老人们的生活起居是医务人员和护工一起管理的,针对老人们的常见病,这里还安排专业医生给他们做理疗。

  在走廊尽头的一间活动室里,老人们每天可以一起打打麻将、聊聊天。

  在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置养老床位,是卡子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2014年就开始探索的服务方式。该中心主任任东力介绍,这里原是一家企业医院,占地面积大,床位也较多,转为社区医院后,周围服务的人群也逐渐转为老年人居多。社区“摸底”调查显示,仅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就占到了社区人口的21%。“老年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促使我们必须在‘医养结合’上想更多的办法。”他说。

  为此,2014年9月,该中心腾出两层楼,利用70张床位开设了“托老所”这样一个科室,由全科医生为老人们提供医疗护理,护工提供生活护理。在这里,不仅提供日间托老服务,老人也可以像住养老院一样住进来,有病可以转住院,楼下门诊可以看病。

   医疗配套踏实安心

  12月2日上午9时,在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的乌市中开老年公寓,自治区中医医院开发区医院负责人何英走进每个房间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

  老人们熟络地跟何英打着招呼,告诉她今天自己的身体情况。

  何英说,根据排班,每天都有值班医生来为入住这家养老机构的老人进行一日两次的查房。老人服用的药都是由医院统一配送至床头。

  原来,这是乌市中开老年公寓在选址最初就考虑到的医疗配套服务。2015年,他们租赁了自治区中医医院开发区医院的四层、五层楼开办了拥有100张床位的老年公寓。在和院方达成共识后,每日医生9时就要到岗,先为老年公寓的老人进行查房,每晚21时值班医生还会进行晚查房。

  “有些半失能失智老人不会说,万一出现什么病情变化,我们也好第一时间施救。”何英告诉记者,一旦需要转院治疗,自治区中医医院会第一时间为这里的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76岁的马玉芳老人算是这里的“老住户”了,在住院期间她反复出现胸闷、胸痛、气喘等症状。医生查房时了解了老人的情况后,上报到自治区中医医院,经专家确诊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以往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必须接受开胸体外循环直视下人工瓣膜置换术,疗效确切,但是手术创伤大,很多患者因高龄、心功能差、合并其他并发症等多种高危因素无法耐受开胸手术。

  今年11月,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脏专家来疆时,医院首先想到了马玉芳老人,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老人的子女。当月,在浙江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王建安教授的指导下,自治区中医医院心脏中心介入团队为马玉芳老人成功实施了国产瓣膜上市后西北地区首次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术。这是一种国际上最先进的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老人术后已基本恢复健康。

  “我出院后还要回老年公寓去,我的健康有人管,儿女们也都放心。”马玉芳说。

  乌市中开老年公寓主任李晓惠说,这种养老模式能让老人们有自己的专职医生,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进行健康指导、药品监测等,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