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棉产业:机采棉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21.10.2015  16:27

    眼下,天山南北最繁忙的事恐怕还是棉花采收。与过去每年几十万人进疆拾花不同的是,今年兵团千余台采棉机“奔走”在田间地头,替代了大部分的拾花工。2009年至2014年5年间,兵团机采棉的采收面积直线上升,从160万亩增加至630万亩,年均增长58.7%。

    在农业现代化以及推进棉花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中,采棉机械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兵团大力推广机采棉,主要是为缓解日益攀升的人力成本。不过,随着纺织企业对棉花质量要求提高,快速的机采进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和手采棉相比,机采棉的质量堪忧,很多生产高端纱的纺织企业敬而远之,但如果不发展机采棉,棉花产业长远发展堪忧。矛盾面前,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机采棉快速推广这一“两难”过程。

     机采棉=质量差?

    9月23日,浙江省产业援疆最大的援疆项目——洁丽雅新疆品牌产业基地一期工程正式投产。这个计划年生产毛巾2万吨的企业,年消化棉花量约5.5万吨,占一师阿拉尔市全年棉花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但是,该企业没有使用1公斤的兵团机采棉。

    洁丽雅新疆新越丝路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敬永告诉记者,洁丽雅生产的都是高端毛巾,对棉花的强力要求很高,而当地机采棉的断裂比强度普遍在30特克斯以下,机采棉的品质不符合产品要求。并非只是洁丽雅要求这么苛刻,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一师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另外几家棉纺企业,对当地机采棉的评价也不高。新疆锦域纺织有限公司虽然购买了当地机采棉,但是对于当地机采棉的质量,总经理白普不敢恭维。白普表示,机采棉的断裂比强度和纤维长度较手采棉的低和短,而且含杂量高,薄膜等新“三丝”较多,如果要纺40支以上的高端纱,绝对不能使用,因为,棉纱中纺进了薄膜,影响整块布料染色,布料直接成为次品。

    从众多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口中,记者总结了机采棉的几大“罪状”:断裂比强度低,普遍在30特克斯以下;纤维长度短,均在30毫米以下;含杂量高、新“三丝”多。因为品质差,机采棉被挡在了高档纺织原料的门外。一师阿拉尔市棉麻公司统计数据显示,兵团纤维长度在28毫米以上、断裂比强度在28特克斯以上的机采棉,前期在内地到厂价格基本保持在每吨1.28万元,而山东省地产手采棉纤维长度在28毫米以上、断裂比强度在28特克斯以上的原棉到厂每吨则可以卖到1.33万元。

     是不是机采棉就等于品质差呢?

    一师阿拉尔市棉麻公司副总经理王剑波表示,世界主要产棉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种植的全是机采棉。目前,在国内棉花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美棉和澳棉却因为质量好成为企业生产高端纺织产品的必选。但是,为什么偏偏兵团的机采棉在国内市场与质量差画上了等号?

    在南疆采访时,诸多纺织企业负责人在说机采棉质量差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加上“本地”二字。在兵团机采棉下跌到每吨1.2万元左右的时候,一些澳棉甚至还可以卖到每吨1.7万元左右,由此可见,机采棉等于质量差不成立。

     会不会是机采的技术不成熟?

    早在1850年,美国就开始了对机采棉的研究,20世纪40年代开始量产采棉机。到1980年,美国种植的棉花已经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机械采收。1996年,兵团投资3000万元立项实施“兵团机采棉引进试验示范项目”,首先在一师一团和八团进行机采棉高产技术栽培试验;1997年,兵团投资3.88亿元,分别在一师、二师、三师、六师、七师、八师的25个团场新建和技改28条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经过5年的试验调整,自2001年起兵团开始大规模推广机采棉,在6个师的43个团场建立首批机采棉示范基地,到2014年,机采面积突破630万亩,占兵团植棉总面积的70%,采棉机保有量超过1700台。

    既然采摘技术成熟,为何兵团机采棉要比澳大利亚、美国、以色列等国家的机采棉品质差?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并没有明确的机采棉质量评价体系,机采棉依然是按照手采棉的标准来评价。我国棉花主要分为感官检验和仪器检验,以感官为主,感官检验的指标有:颜色级、纤维长度、异性纤维;常规仪器检验指标有: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记者了解到,从去年的棉花检测结果来看,兵团机采棉的纤维长度普遍是28毫米,最短的甚至只有26毫米。手采棉的纤维长度则可以达到29毫米,甚至是30毫米。机采的断裂比强度普遍在30特克斯以下,这也意味着,机采棉质量差,成纱率较手采棉低。相对于纤维长度短和断裂比强度低,兵团机采棉最大的问题是异性纤维增多了。专家表示,这和地膜有关。一师阿拉尔市银海机采棉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凯林告诉记者,棉花覆膜技术的产生,是促使兵团棉花产量飞跃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为节省成本,薄膜的厚度却一年比一年低。近些年,一些团场使用的薄膜的厚度甚至低于0.1毫米,经过风吹日晒水泡,到了棉花收获的季节,薄膜已无法回收,薄膜的细屑会随着采棉机的摘锭进入到棉花中,成为新“三丝”。而薄膜在加工环节是无法去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