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当前形势下“稳增长”的几点思考

20.10.2014  12:12

摘 要: 近年来,促进经济稳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政策的主调,通过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方式,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本文分析了对“稳增长”政策的理解认识,就如何实现稳增长,提出了有关思考。4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了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稳增长是重要内容之一。会议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关键词: 稳增长,经济形势,经济增长

  2014年开年我国经济增长态势低迷,在相继出台的微刺激政策推动下,在国际经济环境逐步复苏的影响下,经济增长逐渐出现底部回升的微弱迹象,但是势头并不稳固。4月份以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主持召开了8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相关工作,稳增长是重要内容之一。会议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以结构改革推动结构调整,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一、对“稳增长”政策的理解认识
  
  
首先,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基于对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把握。近期美国公布的就业数据不理想,欧洲债务问题前景不明朗,世界经济复苏的曲折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凸显。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严峻性,直接影响到外部需求。截至二季度,我国外贸出口10619亿美元,同比缓增0.89%,进口9589亿美元,增长1.6%,进出口总额20208亿美元,同比增长1.2%,进出口相抵,顺差1029亿美元。从国内看,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从我国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来看,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4%,其中二季度增长7.5%,比一季度小幅回升,比去年二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在此情况下,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利于稳定市场各方面预期,也是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现实选择。
  
  其次,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避免经济惯性下滑。从大背景来看,我国经济目前仍处在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的转换期,但中高速的底在何处,会有一个探底的过程。前一阶段经济增速逐步放缓,更加接近经济潜在增长水平,也有利于减缓物价上涨压力。但如果经济增速形成惯性下滑,跌破合理区间下限,则会因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实体经济面临经营困难。
  
  再者,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是为调结构和转方式创造条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国民经济结构调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背景,经济增速合理适中,既不能过快,也不能过慢。从近年的发展经验中可以看出,如果经济增速过快,各方面需求旺盛,许多落后产能不仅难以淘汰,还会因此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如果经济增速过慢,就业、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等都会受到影响,各种矛盾和问题容易激化,人们的注意力会转移到解决当前短期问题上,很难集中精力去解决调结构、转方式这样的中长期问题。
  
   二、如何实现“稳增长
  
  (一)扩大内需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措施
  
  
扩大内需、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环节。城镇化是我国最具潜力的内需所在,推进城镇化,尤其是以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为重点推进深度城镇化,是培育经济可持续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近7亿城镇人口中,有2亿左右农村转移人口尚未转化为城镇居民。按照今后20年城镇化率达到70%计算,还将有3亿左右人口要由农村转入城镇。将这部分人口转化为城镇居民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释放出新的需求的过程,由此形成的内需潜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扩大出口外贸是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带动下温和复苏,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6月份IMF春季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3.6%,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一方面,我国需要在国内产业升级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产业出口,通过支持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促进产能向境外有序转移,带动设备、产品及服务出口;另一方面,牢固稳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的优势,促进对外贸易平稳发展。
  
   (三)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同时积极争取外资
  
  
目前,我国经济仍处于投资依赖型阶段。上一轮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刺激政策,尽管短期内将经济增速迅速拉升至两位数,但是,银行大规模信贷形成地方巨额债务,投资膨胀引发资产泡沫,这些影响仍未完全消除。因此,这一轮的“稳增长”政策,无论从“稳中求进”总基调出发,还从是调结构、促改革的大方向来看,主要还是发挥企业、市场的积极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外资,不能再指望政府“投资大刺激”。
  
  三“、稳增长”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面貌一新,制造业空前发展进步,都与投资有密切关系。然而,由于过度依赖投资,也带来有效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和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在“稳增长”过程中,如何科学理性看待投资,值得思考。
  
   (一)从所处发展阶段来看,投资仍是支持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都经历过依靠投资发展的过程。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些国家开始反思过度依赖消费的发展模式,重新重视投资,鼓励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还有很大空间,更不能放弃投资。除此之外,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资源和人力资本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两大要素的提升,也离不开相关领域的持续投资。
  
   (二)合理看待投资作用,赋予更加科学合理的内涵
  
  
从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稳增长的关键仍是稳投资。客观看待投资的作用,既不能夸大,也不能忽视。稳投资并不意味着“开闸放水”,更不能把投资当成经济增长的“强心剂”,避免为了达到短期刺激效应,为长期发展埋下风险和隐患。唯有赋予投资科学理性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三)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
  
  
客观合理考虑投资产出效率,在保持合理投资规模的同时,积极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结构中,仍有一些领域有待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如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重大水利、中西部交通、节能环保、民生工程等。引导资金投向这些领域,既能释放发展潜力,满足发展需求,又可以拓展增长空间,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四)协调拉动投资和消费,多点支持、多轮驱动
  
  
从拉动国民经济上看,相比于消费和出口,投资可控程度高、见效快,拉动作用明显。与此同时,消费和出口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重视投资拉动作用的同时,需要科学合理看待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不断促进内外需之间及投资消费之间协调拉动,多点支持,多轮驱动,为稳增长提供更加有力的保证。

作  者: 张伟巍
出  处: 时代金融》;&LY=《时代金融》" target="_blanc">《时代金融
单  位: 国家开发银行
经济类别: 经济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