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团“五驾马车”拉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27.11.2015  12:35

  11月18日,笔者在四师六十四团农贸市场看到,十二连维吾尔族小伙阿巴斯的拌面馆里座无虚席,生意十分火爆。看着顾客不停交上来的钞票,阿巴斯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是该团推动少数民族自主创业,促进职工多元增收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六十四团依托兵、师党委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师党委“双十”工程和“兴边富民”项目,严格执行领导干部挂钩贫困户制度,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实施以“一片葡萄、一份劳务、一群牲畜、一个摊位”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职工群众扶贫“四个一”工程,实现了“五驾马车”并驾齐驱,拉动了少数民族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对口帮扶 方能化茧成蝶

  64团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大团场,全团总人口2.1万余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90人,占全团总人口的47.8%。2015年,该团在加快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中,按照师2015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工程“到2015年全师计划扶持1449户少数民族低收入家庭,户均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的目标任务。立足自身优势,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实名制工作方案。

  “我们在一产上的就业,实际上已经进入瓶颈期。那么二产就是一个侧重点,让他们进厂打工,三产也要让他们就业,那么这个就业平台,就由我们团党委来给他们搭建······”团党委一诺千金。

  为履诺践诺,帮扶有的放矢。该团出台了《六十四团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帮扶规划》,确定了结对帮扶、项目帮扶、绩效考核等帮扶措施,实现了每一个团领导,每个部门、科室都有明确的重点联系点和帮扶对象的目标。

  “我种植了10亩葡萄,在葡萄整枝修剪的时候,园林公司技术人员到我的葡萄地里一点一点地教我修剪葡萄。”该团19连职工哈丽米热说。

  2010年,该团充分利用“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为每户少数民族贫困户划分10亩葡萄园地。葡萄种植中,该团开展了“手拉手”活动,每位党员至少牵手一户贫困户,责任到人。同时,采取了“一户一策,常态推进,不脱贫不脱钩”的帮扶措施。团场干部从葡萄开墩、抹芽、整枝、浇水到施肥等各个生产环节都全程跟踪服务。

  “要想让少数民族困难户彻底摆脱贫困,首先要从引导他们自主创业入手。”该团党委书记赵新成说。

  今年25岁的阿合买提江是该团21连的待业青年。2013年连队党支部为他申请了3万元的青年创业贴息贷款,购买了一台小型铲车,他每天跟着朋友干些小活,当年获利6万元。随着团场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牛羊肥料堆积成山。瞄准商机,阿合买提江就与养殖户协商,将牛羊肥料买给周边团场的果农们。由于运输车辆紧张,他又贷款5万元购买了一辆单桥车,2014年仅拉羊粪这一项就净挣十几万。

  采访中,阿合买提江高兴地说:“去年把钱挣上了,今年我又买了两辆运输车,光出售牛羊粪就挣了二十多万元”。接着阿合买提江回过头看着驻连“访惠聚”工作组的魏龙高兴地说:“工作组来了,给我们连修路,连队的路修好了,我拉石料也挣了4万多。

  近年来,在师、团党委的关怀下,全团党员干部的帮扶下,六十四团的少数民族贫困户在思想上、生活上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他们从过去的被动等待救济,到现在的主动多种经营、勤劳致富,逐步摆脱了贫困。

   政策引擎 提速幸福快车

  近年来,该团党委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项目为契机,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力加快少数民族扶贫进程。

  在畜牧养殖上。该团投入700万元,扶持275户少数民族家庭通过合作社引领,大户示范带动、一般户“人进社,畜进圈”、贫困户资金入社参股分红人员进社打工挣钱牛羊进圈托养分利的模式增收入。

  “发展牧业,良种先行”是该团提高扩繁速度,推进特色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黄牛品种改良上。为保障团场育肥基地良种架子牛的供应,该团引进安格斯、西门塔尔等肉乳兼用品种冻精2000支,设立2个冷配站点辐射全团养牛户,开展肉牛的杂交改良。全年共完成牛冷配1650头。

  在绵羊品种改良上。今年,该团引进了良种萨福克公羊,在一连、十五连分别设立了两个绵羊人工授精点,安排8名技术骨干,在师畜牧兽医站技术老师的指导下,规范操作程序,可以完成2000只母羊的改良,为明年大规模开展绵羊品种改良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该团自2014 年以来,结合兵团功能转型项目,大力实施“万畜精养”工程,以绿原、欣旺、顺发、可达等几个已验收的规模化牛羊繁育基地为基础,多措并举,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完善设施,提高存出栏规模。截至目前,该团已建成“万畜精养”工程基地11个,存栏牛3200头,羊1.5万只,已出栏牛3500头,出栏羊5万余只,已成为本地区重要的商品牛羊生产基地。

  畜牧业扶贫有了一定的规模,林果业扶贫也得紧紧跟上。自2010年以来,该团以万亩葡萄基地建设为支撑,将300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列为帮扶对象,为每户划分10亩葡萄地,并出台了系列措施和优惠政策。去年,该团又申请国家“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资金500万元,新建葡萄1200亩,落实到五个连队、87户家庭;申请兵团专项资金1000万元,用于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葡萄滴灌项目和城镇排水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团场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8400亩,其中挂果面积6000亩。

  推进设施农业进程,也是该团党委实施扶贫重中之重。

  该团完成优良品种应用面积达到100%,新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达99.8%,科技入户率达100%。完成师下达千元利润田12.1万亩,2千元以上利润田2万多亩;5千-1万元利润田5634亩,万元以上利润田8303亩。投资1505万元,建设节水灌溉 12个系统、完成农业综合开发项目7千亩、5千亩自动控制信息化节水灌溉示范改造工程和1个雨量站,1个水位站,3个水文站的建设。完成标准化农田建设2万亩;新增农机固定资产1267.24 万元。棉花、制种玉米、甜菜机收率分别达到72%、100%、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万亩,100%完成全层施肥及冬翻整地任务。

   项目带动,引领区域发展

  “针对妇女,她们走不出去怎么办?刚开始,我们在各个连队建立刺绣基地。最后我们想到,在连队建立刺绣基地范围小,实施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们又投资150万元,新建了一个占地面积为800平方米的大型编织刺绣基地。”采访中,该团党委书记赵新成说。

  为了使少数民族妇女能熟练掌握刺绣技术,今年春节期间该团邀请和田刺绣老师,与少数民族妇女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少数民族妇女编制地毯。

  “团里给我们建了刺绣厂,还邀请了南疆的老师们教我们编制地毯,我们很高兴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采访中,21连少数民族居民巴拉克一边忙着手里的编织活一边高兴地说。

  近年来,该团采取合作化、协会化的管理模式,带动了全团3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月增收近1000元的目标。

  为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帮困力度,该团把商贸物流工程与少数民族扶贫帮困工程有机结合起来,申请国家“兴边富民”行动项目补助资金500万元,为低收入少数民族家庭在商业街提供流动摊位,并为他们发放了100套烧烤炉、水果车、餐椅等配套设备,扶持少数民族家庭发展商贸服务业。

  十二连职工吐尔逊,家有十几亩葡萄。由于受天气和市场的影响,收入一般。当得知团里申请国家“兴边富民”行动项目,帮助少数民族扶贫帮困,他交了500元钱申领了多功能烧烤炉流动车,通过摆夜市,每天都有几百块钱的收入。

  与此同时,该团充分利用招商引资项目,让贫困户进厂打工,64团12连少数民族妇女吐洪娜依就是团场实现就业的一个受益者。他利用农闲时节,巧打时间差,在该团招商引资企业霍城天盛番茄制品有限公司内从事番茄捡拾清果工作。

  “我在这打工,心情也好了,每个月1800元的工资,解决了我家的困难。”吐洪娜依高兴地说。

  11月10日一大早,该团文慧园社区待业青年依孜江在团场招商引资的海丰滴灌带厂车间内粉碎回收的旧滴灌带。采访中,干劲十足的依孜江高兴的说“在家门口干活,又能照顾家,一月又能挣3000多元,很合算的!

  近年来,该团依靠丰富的资源优势,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了疆内外9家企业来团投资办厂,带动了团场上千人实现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

   精准扶智 变“输血”为“造血

  “我团每年都要从外面邀请专家为我团的少数民族授课,通过培训帮助少数民族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六十四团副政委、工会主席阿迪力介绍说。

  近年来,该团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就业新途径,通过量身定做“就业培训套餐”。邀请兵团、伊犁州、师就业培训中心等专家、技师来团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有针对性地开办了“牧家乐烹饪班、刺绣班、特色养殖班、葡萄种植技术班、经纪人班、电焊技术班和少数民族创业意识培训班。据悉,该团每年累计开设各类特色技能培训班30余个,培训人数达200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员占80%。

  采访中,艾克热木告诉笔者“这两年团里盖的楼房多,我干水暖电线路改造安装以及维修,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维吾尔族青年艾克热木自从几年前参加了团里举办的少数民族创业意识培训班后,利用自己精通水暖安装的优势,干水暖电改造安装已有四五个年头了。由于技术好、服务周到热情,生意一年好于一年。“去年我实在忙不过来,就带着两个弟弟一起干,他们去年收入也都在4 万元左右。

  维吾尔族青年热合木江自参加农机培训班后,就在连队开了一家农机修理铺。2012 年又通过自学机动车修理,在团部租了一间门面房开起了汽车修理店,年收入5 万多元,他的两个徒弟出师后,在他店里打工,每个月工资6000元。

  “创业意识培训班,激起了我团少数民族的求知欲。通过变“输血”为“造血”,使他们走出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该团工会主席阿迪力深有感触地说。

  “抓少数民族经纪人的培养,也是近年来我团促进少数民族就业的一个手段”党委书记赵新成说。

  哈斯木是16连的一名少数民族职工,他通过参加连队的“创业意识培训班”,有了做经纪人的欲望。在领导党支部和“访惠聚”工作组的鼓励下,他把连队的40多名闲散劳力组织起来,进行劳务输出。经纪人哈斯木年打工收入达到2万多元,其打工者年收入7000余元。据悉,该团现有少数民族劳务经纪人20余人,近2000名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打工增收。

   项目推动 筑牢发展根基

  多渠道的开发就业岗位,是拉动团场少数民族经济的一个重要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该团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步向团部集聚。为鼓励少数民族职工到团部发展三产,团场在兵团商务局的扶持下,在农贸市场购买10间店铺,以廉租的形式向有经营意向的少数民族职工提供店铺,帮助少数民族贫困职工开店增收。

  该团十四连维吾尔族妇女古扎努尔看准商机,抓住团场鼓励少数民族职工发展特色民族服务业的机遇,花了1万元租了间80平方米的门面房,一楼开的特色蛋糕店,二楼做少数民族服装,通过精心经营年收入近10万元,为她增收致富架起了一座致富桥。

  十二连少数民族待业青年阿巴斯在团部开了家拌面馆,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很红火,月收入一万多元,这不仅解决了他的就业问题,也让他家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有经营头脑的十六连哈萨克族妇女努尔海霞在团部开起了商店和哈萨克风味小吃店,丈夫在家务农,她在团部经商走多元增收之路,月收入5000多元。目前,努尔海霞的小店已被评为兵团第四师六十四团青年创业示范基地。

  随着总投资3100万元,建筑面积达16000平米的可克达拉商业街的交付使用,团场少数民族的就业渠道就更宽了。

  12连少数民族妇女再吐拉在该商业街租了一个摊位经营服装,由于她讲诚信,保质量,她的生意越来越好,客户也日趋增多,收入也不断提升。在每个星期的巴扎期间,她一天就可以挣1000元。

  据悉,去年团场重点帮扶的401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户均收入达到了2.6万元。全团2700户少数民族家庭中,实现二元收入的达到816户,二元以上达到1781户。 2015年该团扶贫的428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预计户均可达315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