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被指令人更加不满:既拿车补又坐公车

21.01.2015  10:29

  既拿车补又坐公车 令人更加不满的车改

  去年车改方案出台以来,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制度的不完善和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态度,各地车改仍暴露出很多问题。

  辛圆

  从去年开始,政府下决心通过改革来解决备受批评的官员公车制度,但最近发生的事情可能令公众对中央政策能否真正得到落实产生怀疑。

  《人民日报》1月18日的报道称,江西省新余市最近对全市288家公车改革单位过去一年租用公车的情况开展突击检查,56家违规租车单位被点名批评并要求限期整改,个人补交违规租车费用8万余元。而这8万余元补交款涉及到该市200多人“既拿车补又坐公车”。

  对于车改中仍存在的官员“两头吃”的现象,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界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说:“说到底还是政府官员能否转变思维模式的问题,现在大多数官员仍认为自己一步步地走到现在的级别,就应该享受特权待遇。

  叶青一直以来被外界认为是中国“公车改革”的关键推动者之一,他曾经连续8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与车改有关的提案。为了推动车改,他主动放弃公车待遇,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长期以来,中国公车数量和用于公车的财政支出一直呈上升趋势,在“三公”经费中,公车经费占比最大,不但耗费国家大量公弩,也滋生了严重的腐败现象。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执行数为71.54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达42.53亿元。2014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71.51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41.27亿元。可见,公务车支出在“三公”经费中的占比接近60%,是最主要的一块。

  过去多年来,国家虽然力图严格限制公车,但始终没有取得过实质性的成效。中国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开始加大反腐力度,杜绝财政无限度支出,公车改革被重点列入改革清单。

  2014年7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改革方案》)。方案要求,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由公务人员自行选择社会化的方式,以及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

   根据上述文件,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力争在2014年年底基本完成,2015年年底前地方党政机关基本完成车改,2016年年底前全面完成。

  叶青说:“车改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最明显的是能够达到财政‘减负’的作用。”他指出,车改实施前,一部公车一年的公共支出是13万元左右,其中包括燃油费、车辆折旧费和司机人工费。现在开始车改了,中央按照500元、800元、1300元标准给不同级别的干部发放补贴,一个干部一年最多能得到1.6万元左右补贴,比原来一年13万元的公共支出要少得多。

  在叶青看来,车改能够更好地实现市场化,也能让官员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公仆角色。从这点来看,车改更是一种“制度性”的变革。

  对于车改接下来该朝哪个方向迈进,叶青对界面新闻记者说:“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未出台车改文件的要加紧出台,出台的要根据政策,发布相关配套措施和细则。

   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江西、安徽、内蒙古等数十个城市的公车改革进度差距明显,多数城市仍未出台地方公车改革的初步方案。

  但是,在车改过程中,并没有彻底打消公众对于官员们的不信任感。此次江西省新余市对车改后的调查结果也确实证明公众的不信任并非多余。

  此外,车改拍卖存在严重的“暗箱操作”问题也一直受到社会的质疑。新华社去年的一篇报道指出,车改之后,有的区县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有的起拍价定得太低,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是不对社会公开,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叶青在采访中表示,为了杜绝在拍卖过程中出现腐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政府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牌照分离”等。但关键是要做到公开透明,拒绝暗箱操作。

  他进一步指出,为了更好地落实监督,纪委和审计部门也要介入,监督车辆处置的全过程,以及车改后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