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新市区八段村的“好媳妇”海力古丽·尼亚孜

23.04.2015  14:50

    新疆日报讯(记者李琳报道)海力古丽·尼亚孜家住乌鲁木齐市高新区(新市区)六十户乡八段村。每天7时,是她不用闹铃也能准时起床的时间。打扫院落,准备早餐,甚至把中午做拉条子的面都活好了。早饭后,如果时间充裕,她还和丈夫一起去棚圈看看自家的育肥牛。10时30分,她会准时到达村委会开始一天的工作,因为她是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妇代会主任。

    在八段村,提起海力古丽乡亲们会竖起大拇指,夸她是一个能干、漂亮、孝顺的媳妇。1992年,海力古丽经人介绍与六十户乡八段村英俊潇洒的艾合提·玉苏甫相识相爱,并很快组织了一个幸福家庭。见村上汉族村民建拱棚种蔬菜涨势良好,海力古丽跟丈夫商量着试种了2个大棚。第一次种菜,不懂的地方很多,她就向其他种植户学习。当年6月25日,海力古丽家的蔬菜以一公斤0.55元的价格开秤,这也是该村一组第一个种菜赚上钱的人家。村民对这位新媳妇投去几分赞许的目光。

    2002年,政府鼓励以贴息贷款的形势鼓励农民发展养殖业。海力古丽与丈夫仔细斟酌后,决定贷款饲养育肥牛。由于没有资金积累,海力古丽只能投资2万多元,饲养8头育肥牛。初次养殖,对育肥牛的品种、饲料、饲养程序、疾病防治都缺乏必要的了解,结果钱没少花,牛却养不大。营销策略也不完善,价格被中间商压得很低,一笔总账算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于是,她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向其他养殖户请教,并买来有关育肥牛的资料,认真学习起来。凭借高中的文化功底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海力古丽饲养第二批育肥牛时,就实现了扭亏为盈,收入了30000多元。

    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摸索,海力古丽逐渐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科学养殖方法,效益也随之越来越好。目前,海力古丽家暖圈达到了800平方米,年育肥牛达到了150头,成为全乡最大的育肥羊养殖专业户,年家庭收入达到了12万元。2011年,海力古古丽被高新区(新市区)妇联评为“科技致富”女能手,并做了交流发言。

    海力古丽和丈夫养殖致富的事例激发了邻里们的致富热情。热心的海力古丽为他们致富提供技术支持,哪家育肥牛生病了,只要有人来请她,她就是正在吃饭也奔过去帮忙;哪家在种植技术上遇到难题,她就回去翻书帮人家找到答案。渐渐地,她成了妇女当中的“主心骨”。2012年2月,她经过海选成功当选八段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妇代会主任。当选后的海力古丽更加忙碌,她紧扣八段村实际,深化“三学三比”活动,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妇女参加实用技术和创业培训,宣传妇女小额贷款政策,在她的努力下,全村妇女参与“三学三比”活动率达到96%,以妇女为主的种养殖女能手达到214户。

    生产中,海力古丽依靠科技,勤劳致富;在处事上,她古道热肠,热心助人;生活中,她体贴丈夫,孝顺公婆,疼爱儿女。去年,海力古丽家被评为“乌鲁木齐市美好家庭”。

    幸福源于和谐。海力古丽的婆婆今年78岁,婆媳亲如母女,从没闹过矛盾。在公公去世后,海力古丽更加细心地照顾婆婆的生活。每天早晨起床都亲热地问候她,凡事多向她请教,听取她的意见。海力古丽做家务的时候,婆婆喜欢来帮忙,海力古丽借机向婆婆学习厨艺,沟通感情。平时,海力古丽从物质和精神上让婆婆顺心如意,好吃的好穿的都给婆婆买,每年主动送婆婆到亲戚朋友那转转,以此散心、解闷。一旦婆婆身体不适,第一时间送她去看病,海力古丽端茶送药、捶背按摩、精心照料。

    自从海力古丽当了村干部后,白天忙村里工作,晚上关切地询问丈夫养殖情况,她觉得这种关心是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与尊重。

    海力古丽当年高考因三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她希望一双儿女能考上理想大学。在严抓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她也不放过对子女的品德教育,时常教育他们宽以待人。如今一双儿女孝敬懂事,儿子已经参加了工作,女儿新疆师范大学就就读,圆了大学梦。

    如今,海力古丽成为全村妇女学习的“标杆”,一个能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也能把村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的人,谁不佩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