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九团打造“互联网+”推进文化产业升级

28.03.2016  19:44

  眼下最热的词是什么?当然是“互联网+”。“互联网+”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传统产业生产流程再造、商业模式创新和价值链重组的大门。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和未来人们对文化消费的巨大需求来说, “互联网+文化产业”将爆发出极大的增长性。五师八十九团不失时机,一手抓传统文化产业的升级,一手抓新兴文化业态的培育,集聚了以“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中心的“互联网+”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升级,目前,初步形成了以工艺美术品制做、少数民族地毯画、农产品文化旅游、教育援疆等文化产业。目前, 我团有已经纳入统计范畴的法人文化产业单位5家, 从业人数23人,年营业收入250万元。有尚未纳入统计范畴的法人单位、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13家, 从业人数57人,年营业收入1289万元。建成文化产业基地1个,专业人员7人。

  加强“互联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训,为文化产业升级打下坚实基础。2015年,八十九团邀请北京大学微商业模式EMBA运营中心教授,为全团2000余名青年创业人才讲解了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农产品推销、微商创业等“互联网+”专题培训,其中,“互联网+文化产业”作为重点的内容进行了讲解,指导团场文化产业能人开展文化创业。团场出资20余万元,选送了15名具有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的创业优秀大学生到北京大学进行“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培训。派出一名团场文化能人,到内蒙古参加为期3个月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制作、文化产品推介、互联网+等知识的培训,拓展了“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

  建立文化产业创业平台,为文化产业推介升级做实保证。八十九团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立了双河市创业孵化园、绿野文化创意公司,购置了网络设备,搭建了互联网运营平台。多种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从事文化产业的职工子女、大学生等自主创业。并与北京大学微商天下、淘宝网、百利网、湖北荆州两湖绿谷网等合作,定期开设互联网推介培训交流,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业孵化园逐渐成为团场职工子女和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的平台。绿野文化创意公司主要对团场的文化产品进行包装、整合,进行推介。并开办文化产业展厅,展示团场文化产品。

  以特色农业种植为基础,打造“互联网+文化产业”的推动和升级。八十九团从连队功能转型、发展特色种养殖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好双河市文化的“前门庭”和阿拉山口市、博乐市的“后花园”,打造新的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点。一是在做好“互联网+”棉花、红提葡萄、畜牧业等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种植千亩玫瑰花和庭院温室大棚鲜食菊花产业基地建设。“两花”盛开后,团场将举办观光、采摘文化节,吸引周边游客参加,形成以品美食、观光旅游、文化交流的一道风景。团场注册了“丝路馨”文化商标,对“两花”进行文化包装,通过互联网进行推销,实现产品文化的升级。二是通过“互联网+文化”打造以少数民族九连为主的民族风情园建设,主要以特色水果采摘、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民族刺绣品展示、特色农家乐等组成,达到文化产品转型升级。

  制作少数民族文化产品,推动“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升级。八十九团具有少数民族文化得天独厚的条件,以乡土气息浓郁、民族特色突出的蒙古族地毯画为主的系列文化产品,逐渐受到疆内外游客的青睐。2008 年,八十九团的蒙古族特色地毯画作品参加阿勒泰新疆旅游纪念品大赛获得二等奖;2010年,地毯画作品获得喀什国际新疆旅游纪念品大赛一等奖。以《赛里木湖之夏》《怪石峪风情》《盘羊图》《》等为代表的作品,成为对外推销的主要旅游文化产品。地毯画通过互联网平台,对外展示推销,把兵团团场的特色文化和当地的民族风土人情用画笔描绘出来,把各族群众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展现在游客面前。2015年,地毯画作品参加了兵团第二届绿博会,增加了八十九团新兴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知名度,扩大了文化的影响。

  借助援疆力量,打造“互联网+文化教育”的产业升级。八十九团采取互联网+文化教育这一模式,投入40多万元,在小学建设了一套“直录播课堂系统”,使团场与湖北两地师生通过“直录播课堂系统”实现远程接触,发挥在线课堂、远程教学、同步课堂、录制课程、网络教研、视频会议等功能,实时开展交流研讨、现场点评指导等活动,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