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师八十九团与地方村镇共建的故事

10.06.2015  18:16
  “邱兄弟,温室里的无花果树结果了,请你来尝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师八十九团四连副连长邱守卫接到了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决肯村村委会主任乌斯满江打来的电话。

  四连与决肯村只有一路之隔,是一对兵地共建村。这两家单位有着深厚的渊源:1999年同时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2002年双方签下共建合约。

  说起当初共建的事,乌斯满江至今还记忆犹新。“2002年春天,八十九团的农机手为决肯村村民播种。村口的那100亩地,机车播过的地方,直得像一条线。”乌斯满江说。

  2003年春天,还是在这块地里,决肯村村民围在地边看八十九团的机车平地、耙地和播种。当年秋收时,决肯村籽棉单产达到360公斤。而在这之前,决肯村籽棉单产只有250公斤左右,籽棉单产300公斤,是村民的梦想。

  蒙古族有句谚语:一匹马的好坏,赛场里比一比;一个人的好坏,众人中听一听。从那以后,兵团人在决肯村村民心里,有了很高的位置。

  2004年,时任四连技术员的邱守卫,开始承担起决肯村的技术指导工作。与村民熟悉后,邱守卫发现,村民在施肥方面存在跟风现象,加上到村里推销肥料的人特别多,许多村民只认贵肥料,造成每亩地的投入特别大,而且收效还不好。

  蒙古族村民巴喜,种了100亩棉花,每年肥料费用在1.6万元左右。2013年,他按照邱守卫的指导施肥,籽棉单产达到480公斤,但全年肥料费用只有7000元。

  哈萨克族村民巴塔,种了172亩棉花。2014年,他家的棉花遭受风灾。重播完棉花后,巴塔打算加大肥料投入力度,可是又担心肥料投入了没有好收成。

  一夜没有睡好的巴塔,天亮后给邱守卫打了一个电话,请他到棉田里看看。当时,四连的一些棉田也遭受风灾,连队干部职工正在进行抗灾自救。

  接到电话后,邱守卫立即赶到巴塔的棉田里。看完巴塔的棉田,邱守卫再三叮嘱他:在5天时间内,每亩棉花施30公斤氮肥。从6月开始到秋收前,每亩棉花追施40公斤氮肥和磷钾肥。

  接下来的3个月,巴塔按邱守卫的要求做了。秋收时,他家棉花籽棉单产达到420公斤。

  “如今,大家对兵团棉花种植和管理技术越来越认可了,尤其是棉花早播种的好处,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乌斯满江说。除了邀请八十九团技术员进行技术指导外,村民们对五师及团场举办的技术培训,都非常感兴趣。2003年,决肯村派出两名村民,参加了五师举办的种植技术培训班。

  “参加培训后,我对发展农机的信心更足了,2003年,我买了全村第一台大马力拖拉机。我相信,跟着兵团的发展势头走,肯定吃不了亏。”决肯村党支部书记孙春生说。

  如今,决肯村成立了种植、养殖和农机3个合作社,村民收入普遍提高,决肯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八十九团紧邻博乐市的3镇7村,决肯村是与其共建时间最长的。近年,八十九团加强与其他乡镇及村之间的联系。自2011年起,八十九团连续3年帮助达勒特镇、乌图布拉格镇建设高标准示范田1.5万亩。同时,该团每年为周边乡镇犁地4万多亩、播种3万多亩、机采棉花2万多亩,而且服务标准和价格与团场一样。

  “共建14年,跟着兵团人学技术,真是大开眼界,所以,村里人对一些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非常快。如今,村里有博乐市最先进的农业机械,春播时使用GPS定位导航技术播种,最初兵团人帮我们播种的那块地,如今成了高科技种植示范区。”乌斯满江说。

  说着说着,走到了乌斯满江家的温室大棚前。近年,受益于兵团的技术指导,村里开始发展设施种植业。乌斯满江更有想法,在温室内试验种植了11个品种的无花果树,如今开始陆续结果。

  接过乌斯满江递过来的无花果,邱守卫用手连拍了3 下才放进嘴里,“嗯,真好,很香甜。”与少数民族群众相处的时间久了,邱守卫也有了这样吃无花果的习惯。

  乌斯满江说:“尽管学了这么多年,可是我们跟兵团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除了技术,我们还要学习兵团人热爱集体、关心连队发展的精神。

  2014年9月,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召开的第六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八十九团被评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新的一年,八十九团四连与决肯村步入共建的第15年,兵地之间共同发展进步的故事,将继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