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象部门援疆:书写气象万千

11.09.2014  17:05
  

   编者按:

  中央第一次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后,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中国气象局于2010年11月制定了《全国气象部门对口支援新疆气象工作方案》,明确对口援疆结对关系,提出全国气象部门将围绕业务科技援疆、干部人才援疆和资金项目援疆三项主要任务开展工作。2011年到2013年,中国气象局根据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及地方气象服务需求,安排干部援疆工作。中国气象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为您讲述援疆干部的故事。

  “你去过新疆吗?有机会就到新疆去。”尽管已经离开阿勒泰半年,如今每逢与人聊起新疆,荀纪伟开口就是诚挚的“推荐”。这位朴实的东北汉子从来不乱“推荐”,三年的援疆经历让他颇有底气。

  荀纪伟同其他援疆干部一样,在新疆经历了丰富的岁月。如今,新一批援疆干部也整装待发。另外,广东省气象局和自治区气象局还是东西部对口交流单位,目前广东省局有2名干部在疆工作。

   为一份责任而来

  克朗河从阿尔泰山的雪峰下流出,带着雪山凛冽的寒气,捎着沿途草原和白桦林的芳香,河水不停拍打冲刷河堤声,时缓时急,时高时低,宛如悦耳的热瓦甫弹奏曲。在哈萨克语中,“阿勒泰”的意思是 “金山”,在过去的年代里,阿勒泰曾吸引过无数淘金者,并演绎出无数奇妙而惊险的淘金故事。

  2011年,荀纪伟第一次来到这座北疆小城。谈起为何从吉林省白山市气象台来到这里,荀纪伟的答案则与传奇无关:“往大里说,国家乃至气象部门启动援疆工作后,作为气象部门的一分子,这是一项任务,在有需要的时候,希望为新疆气象事业发展和业务工作尽份心;往小里说,从个人角度讲,到新疆去,也可以历练一下自己。

  许多援疆干部与荀纪伟抱着同样的想法,离开家乡远赴新疆。2011年初,全国气象部门18个省(市)气象局、2个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和7个中国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选派了36名援疆干部(含派往兵团气象部门的3名),分别到5个新疆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15个地(州、市)气象局、5个县级气象局和兵团3个师等对口单位工作了1年半至3年的时间;2012年7月,18名技术援疆干部进行了中期轮换。三年总计有54名援疆干部(含兵团3名)先后来新疆开展对口援助工作,其中行政干部17名,技术干部37名。另外,相关援疆单位还有50多名专家来疆进行短期学术交流和技术指导,与受援单位签署了双边交流合作协议。

  气象事业本身就是民生工程,气象工作本身就是赢民心工程。新疆的气象事业在全国气象事业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可以说,没有新疆的气象现代化,就谈不上全国的气象现代化;没有新疆气象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就谈不上全国气象事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但与全国气象部门平均水平相比,全疆气象队伍整体数量、整体素质和能力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由此,外部的输血功能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全国气象部门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

   因地制宜把工作做起来

  “刚来哈密的一个月天气干燥,我几乎每晚都睡不着,而且因为太干燥总是流鼻血。”李百祥回忆从河南商丘初到哈密的点滴,“睡不着了,就爬起来汇总调研情况,看看还有哪些点是自己遗漏的。”早在来哈密前,他已经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在不断调研后,发现哈密气象部门在一些领域发展存在的困难,远超自己的想象。

  “我们的工作要因地制宜,有的系统带过去以后,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因此要按照全局层面布局,结合各地需求,通盘考虑。比如我在进疆之前针对公共服务气象平台做了一个方案,结合天津市气象局的工作思路加上和田的当地情况,现在以维语发布。”来自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的刘建军在去新疆和田气象局之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三年来,54名援疆干部分赴天山南北,充分发挥了促进新疆发展、维护新疆稳定的工作队作用,先进思想、先进经验的传播队作用,促进新疆与内地省市科技合作与交流的联络队作用,增进内地对新疆全面了解的宣传队作用,为提升受援地区气象预报预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做出了突出贡献,新疆气象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

  三年来,援疆干部将援疆省市气象部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优势与受援地区实际相结合,拓宽了受援单位干部的思路,大幅提高了受援单位业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帮助解决了不少气象服务技术瓶颈问题。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研究员武胜利帮助新疆气候中心建立了“风云三号”卫星VIRR、MERSI等传感器的预处理业务流程系统,结束了新疆气候中心遥感业务工作依赖MODIS、NOAA等国外卫星/传感器的历史,为国产气象卫星在新疆气象部门的业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刘长征在新疆气候中心搭建了linux平台,开发了针对新疆的动力-统计相结合的短期气候预测系统。大连市气象局张建国配合石河子市气象局业务科技术人员安装莫索湾气象站能见度仪,并对设备进行校正和数据采集配置工作,同时对会商系统进行了调试;他独立完成的石河子气象数据综合入库系统与综合气象数据查询系统的开发工作已于2012年9月下旬投入业务使用。

   像巴旦木花一样盛开

  “一踏上莎车县的大地,就被美丽的巴旦木花吸引。”提到喀什地区莎车县巴旦木花盛开时的美景,徐相明异常兴奋。当地人称巴旦木花的开花为“爆开”,在5天到7天的花期里,巴旦木花开得极为灿烂,绽放之后则安安静静地让果实一点点成长。其实,每一位援疆干部在新疆度过的岁月也是同样的激情燃烧。

  2011年离开上海时,徐相明刚结婚没多久。从繁华都市到遥远的莎车县,这位年轻的小伙子面临的困难并不小。“莎车县处于城乡结合带,水气供应不足。夏天越热水越没有,冬天越冷燃气越供不上,常常是夏天不能洗澡、冬天不能取暖,最低气温达到-10℃到-15℃。”因为缺水,徐相明常常在夏天夜里的一两点拎着塑料桶守在水龙头旁边等着接水。

  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先后分管地面测报、预报服务、气象行政执法、气象宣传、精神文明等工作,并在安全维稳、农业气象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分管期间莎车县气象局测报质量达到历史顶峰;预报服务内容齐全、服务及时;防雷创收大增,执法效果显现;成功通过自治区文明单位验收。他说:“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家人以及原单位的支持密不可分。

  三年里,母亲动手术,他没回家,妻子生孩子,他也没能赶回来。“我也担心家里人会有抱怨。”徐相明说,“不过回去以后她们什么也没说。

  在援疆干部中,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一人援疆,全家援疆”,另一种是“一人援疆,全局援疆”。家人的支持必不可少,原单位的支撑亦是强大的依靠。

  荀纪伟还记得,他带领阿勒泰地区气象局在第三届全疆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获得全疆团体第一名及个人全能第一名、第二名的好成绩,在第四届全疆天气预报技能竞赛中再次夺得团体第一名时,“我们白山气象局的人都特别高兴,甚至全局有这种观念,我在新疆取得的成绩也是我们白山气象局的成绩,也是我们的荣誉。

  离开哈密地区已近半年,李百祥说:“很舍不得哈密,哈密条件也许不那么好,但大家永远是那么积极向上,永远是那么充满着热情。三年的援疆工作和生活经历,让我爱上了哈密这片土地,我已经把哈密当作我的第二个故乡,有时候做梦,还梦到自己在哈密。

  “干部人才援疆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发展观念,业务科技援疆解决了关键问题,提升了业务服务能力,资金项目援疆促进了新疆气象部门基层能力的提高和民生改善,气象文化援疆丰富了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援疆工作并非一朝一夕,针对下一步援疆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守保说:“坚持对口援疆的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对口援疆工作;对口援疆要针对实际困难和关键问题精准发力;不断完善对口援疆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