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作品入围“去极端化”新疆农民小品大赛决赛(图)

24.11.2014  08:39

11月22日、23日,“去极端化”新疆农民小品大赛乌鲁木齐片区赛在市电视台演播大厅展开角逐。来自全疆6个地州市的41个小品,揭露了宗教极端势力的本质和险恶用心。当天,共有12个作品入围决赛,其中包括4个汉语系小品,8个维吾尔语系小品。

图为11月22日,演员在表演小品《帕丽旦的婚事》,生动的演出展示了农民思想的转变。魏向阳 摄

图为观众被精彩的小品逗乐。 蒋晓 摄

演播大厅内,美丽姑娘帕丽旦结婚前,新郎伊敏江居然拿起刀,举向提前来家里贺喜的杨书记,新娘子一怒之下要解除婚约。原来,伊敏江受到宗教极端势力教唆,要以念“尼卡”的宗教仪式取代领结婚证,并让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罩上黑袍。就在新娘妈妈揭秘“地震中杨书记为救伊敏江永远失去左胳膊”后,新郎追悔莫及,与宗教极端势力决裂,举办了热闹的婚礼。

帕丽旦的婚事》幽默的语言和表演让台下观众笑得前仰后合,笑意尚未完全敛去,感人的情节又令人落泪。在两天的大赛中,41部农民小品,风趣幽默、通俗易懂、以小见大,来源于生活,让人民群众走到了舞台中央,道出老百姓的心声。

据了解,本次大赛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承办,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哈密地区、吐鲁番地区、巴州和石河子市六个地州市的41个农民小品(其中维吾尔语系小品21个,汉语系小品20个)参加。

参演的152名演员,全部来自基层农村,他们中有村官、社区干部、农牧民、教师、学生、基层文艺工作者等。经过为期两个月的紧张排练,以及各地州市的初赛,这些临时、非专业的草根演员,自信地站在舞台上,演绎身边故事,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展现时代农民新形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去极端化”新疆农民小品大赛8月启动,3个多月来,广大农牧民踊跃报名参赛,共创排推出了百余个维吾尔语、汉语、哈萨克语、柯尔克孜语四种语言的小品节目。 经过县(市、区)、地(州、市)两级初赛,由南疆、北疆、乌鲁木齐3个片区赛和总决赛,最后评选出获奖作品。

观众感受蒸蒸日上的农民生活

演播大厅内,大家的目光被小品《脱去“吉里巴甫”服的阿依汗》所吸引:一对夫妻,丈夫留着大胡子,妻子身穿黑袍,听了村干部的讲解后,他们明白了维吾尔族真正的传统服饰应该是艾德莱斯绸,头戴花帽。夫妻俩后悔跟从愚昧之风,妻子阿依汗脱去了黑袍,丈夫刮掉了大胡子。

来自吐鲁番市亚尔乡的阿不都热合曼·依明是这个小品的男主角,他说,这个小品所反映的内容是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亚尔乡英买里村有105 户居民,村里大部分男子都留着大胡子,女子则穿着黑袍,乡政府工作人员多次入户宣传,渐渐地有些妇女不再蒙面,脱下了黑袍,年轻小伙们刮掉了胡子。

小品《巴扎日的笑声》中,农民演员尤努斯·克然木和依曼尼汗·吐尔逊用幽默的语言,向观众讲述了村民们受益于党的好政策,家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9 岁的尤努斯·克然木来自吐鲁番市葡萄乡达甫散盖村,他家种植葡萄就享受到了国家的好政策,政府支持像他这样的农民创业,乡里组织了免费培训,专门请来技术员讲解葡萄种植知识。尤努斯·克然木看了其他地区选送的优秀小品,印象最深的是小品《党的政策好》,他说:“老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我们看在眼里,高兴在心里。

当天表演的小品中,《明天会更好》《暖心》《感恩》等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不同民族间和睦友好、社区干部细心关怀居民、惠民工程暖人心窝等主题,用老百姓身边的故事让观众发现真善美,追求民族团结,抵制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

库尔班江·艾依提: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丰厚的农村文化

比赛结束后,记者专访了本次大赛评委、新疆艺术剧院艺术创作研究部副部长库尔班江·艾依提,他认为,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丰厚的农村文化。这次大赛不仅是为了“去极端化”,还从群众的智慧中找到了创作灵感,发掘了艺术创造力。

库尔班江说:参加小品大赛的演员都是农牧民,大多是第一次登台,他们的创作力和表现能力很强。另外,这些小品主题非常鲜明,村民们诠释的就是自己身边的事儿,农民演员的演出也让大家觉得惊喜,他们用朴实的表演告诉了大家宗教极端势力对美好生活的破坏,非常有教育意义。同时,这些小品都是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很多作品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族一家亲”的气息,不用去说教,随便拿出任意一个小品,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民族团结真实故事,鲜活地表现了当代农村新面貌。(刘盼 阿丽米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