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小苹果》风行南北疆

26.01.2015  13:07

   继一曲新疆泽普版《小苹果》在网上被广大网友疯传,并异常火爆之后,全疆各地纷纷推出各种版本的《小苹果》,以此作为丰富乡村文化生活的“神器”。基本一样的动作,相差不多的服饰,甚至连表情也如复制过一般……一时间出现在网上的新疆群众文化视频,几乎除了《小苹果》还是《小苹果》,亲,这事儿你怎么看?

   单纯地从音乐角度讲,筷子兄弟创作的中国“神曲”《小苹果》在旋律上更靠向《最炫民族风》,这是它能如此“走红”的根本原因。不断反复的旋律配上超级通俗且压韵的歌词,而且音域窄,没什么起伏难度,让大众唱起来朗朗上口。 一句“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画龙点睛般达到这首歌的传播目的。再看MV,动作频率比骑马舞较快、较复杂,但是这难不倒都市广场大妈的学习能力,更何况这是一首纯中文的复古电音舞曲,只要逐个动作教授,没什么难度,出现“走红”并非意外。

   泽普版《小苹果》的成功,源自于将最热的现代流行元素与本地鲜明的民族特色相结合的创新。它内含着当地农牧民对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自觉追求以及大胆展示自我的文化自信。但是,新疆多地采取《小苹果》模式来活跃基层文化生活,还需研判其实际效果。因为各种翻版《小苹果》的简单复制,已经全然失去了原先泽普版本的创新色彩和自信气质,机械地模仿反而更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寓教于乐、陶冶情操的作用。新疆还有着新疆的特殊区情,首先,《小苹果》是属于都市快节奏生活,而乡村农牧民习惯农村慢节奏生活;其次,新疆多民族聚居,绝大部分农牧民只掌握本民族语言,对纯中文的复古电音舞曲《小苹果》因语言上的障碍几乎就不了解歌词大意。对歌曲没有基本的理解,再加上没有激发农牧民的创作热情,单纯的模仿就成了机械地完成任务,失去了原来陶冶精神的本意。这就是我们在最初泽普版《小苹果》中看到了农民舞者们那种发自内心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和喜爱;而在后面各种“翻版”《小苹果》中,却只能看到越来越僵化的表情和僵硬的动作的原因。

   吸收和借鉴各种优秀文化成果,不断大胆创新,才能领会和把握现代文化的精髓和实质,才能适应群众对现代化的自觉追求和主动实践。特别是要从群众身边挖掘,从小处着手,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实现现代文化的引领,这是一项大课题,而流于形式的简单复制只能是死胡同一条。  (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