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教育厅住村工作组: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走在上学路上

16.09.2015  18:07

知识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现在已成为新疆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库西吐尔村民汉群众的强烈共识。秋季开学前,住村干部每天通过大喇叭用民汉语言反复播报着今年村里孩子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喜讯,有力传递“知识重要、人才第一”的时代讯号,进一步调动了各族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住村工作组到来后一点一滴的变化。

鲁提普拉·亚生与村里的双语夜校

鲁提普拉·亚生是个聪明、阳光的维吾尔族小男孩,他是村里小学的五年级学生,他的家住在村里的一小队。父亲整天忙着在外跑运输,母亲则在家里打理农活、卖蔬菜,忙碌的父母有时忽视了孩子的教育,加之父母也不会汉语,更让小鲁提普拉觉得书本上的东西有点难。

为了让村里的孩子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教育厅住村工作组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从4月起在村委会大院举办了双语培训夜校,把村里的孩子们聚在一起学习,帮助他们提高汉语水平的同时,也解决了父母农忙管不了孩子的后顾之忧。工作组专门安排在新疆《小学生时空》杂志担任主编的住村干部艾斯哈尔·米吉提担任孩子们的双语老师,这个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大叔叔”迅速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并与孩子们在教中学、学中教过程中变成了“孩子王”。工作组还协调有关部门向前来学习的民汉孩子们免费发放了一批价值1万多元的双语教材和学习用品,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妈妈,您每天到城里卖菜,起早贪黑很辛苦。如果您也学些汉语,对您卖菜会有好处,每天可以多卖一点。” 鲁提普拉·亚生看着妈妈阿依谢姆·伊米提的脸认真地说道。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她和儿子一起走进了双语夜校,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朗读。通过“小手拉大手”这种方式,有更多家长加入到双语学习队伍,与孩子们在学习“充电”中一起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

今年8月,鲁提普拉·亚生经地区团委推荐被自治区团委选中,与阿克苏地区的30名民汉少年一起前往深圳,免费参加了由中央金融团工委组织的“暑期少先队融情夏令营”活动,与内地孩子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交流。“大海很漂亮,深圳很漂亮,我们的国家真大真漂亮!我们一定要好好汉语,以后争取考上内高班,到内地学校去学习!” 鲁提普拉·亚生与双语夜校的小伙伴们分享着他的内地之行,脸上洋溢着快乐与自信。

如今,村里每天都有40多名学生和家长到夜校学习双语,大人和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在村委会大院里回荡。“我们每周一、三、五让孩子们学习母语,每周二、四、每天六学习汉语,孩子们都学得都非常认真,进步也很快,许多孩子现在见了住村干部都会主动用汉语打招呼,看到他们汉语水平提高了,我作为老师也很开心。” 艾斯哈尔·米吉提高兴地说。

陈芯蕊与库车县12小

陈芯蕊今年9岁,是库车县第12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她的家就在学校旁的库西吐尔村。从她黝黑的肤色和结实的身体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健康的农村小女孩。每天清晨上学前,妈妈都会在小芯蕊的书包里放上一瓶水,这瓶水不是矿泉水,而是从家里浅水井里打出来的井水。

小芯蕊就读的库车县第12小学,是当地破产企业水利“南指”子校移交县教育局管理的学校,位于距离县城15公里的库西吐尔村头,是一所汉语教学为主的小学。虽然挂的是县城小学的牌子,但学校离城远,就读的孩子都是村里和周边村的农村孩子,条件远没有县城学校条件好。和小芯蕊一样,学校的150多名师生始终都被一个问题困扰着——饮用水。校园里虽然也打了机井,但井水经过化验是高氟高碱水,不能直接饮用,只能用于绿化、打扫卫生。老师们每天从县城家里带水给孩子们喝。看到老师们和孩子们互相让水喝的场景,住村干部的心里难过极了。工作组当即决定住村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让师生们喝上干净水,大家积极协调各方资源想办法,终于在5月从福建一家销售德国原装净水器的高科技企业定制了6台排氟排碱净水器和饮水机,彻底解决了师生饮水不达标的问题。通水那天,当住村干部看到小心蕊与同学们顽皮地喝着“交杯水”时,泪水湿润了他们的眼眶。

不仅要解决硬件问题,更要解决办学能力问题。住村以来,住村工作组多次深入学校调研,分别召开教师和家长座谈会,分别进行教师和学生摸底测试,认真听取家长对教育工作的看法和意见。围绕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教育教师工作会议精神,工作组组织学校领导和老师认真开展座谈学习,从争当新疆特色“四好”教师、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入手,按照春贤书记提出的“要真正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重点工作集中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的要求,邀请教研专家到学校“精准把脉”,制定实施了“教学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协调库车3中、7小、10小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协调400万元资金建设风雨操场和教师周转房,着力解决“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教学水平不过硬、学生基础不扎实”三个关键问题。工作组还在校园及周边义务植树1.4万棵,清除数年积累垃圾近300卡车,让学校的环境变美了、育人条件改善了,老百姓送孩子入学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今后,我们将利用内高班、内初班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对12小开展教育教学帮扶,通过‘强校扶弱校、大手拉小手’,不断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活力。同时,我们针对库西吐尔村是少见拥有两个唐代古烽燧遗址的村落,从研究汉唐历史入手,挖掘库车历史文化资源,着手编写了地方史校本教材,增强学生对故乡历史的了解,打牢‘五个认同’思想。”教育厅住村工作队领队、库西吐尔村工作组组长孙琦说。

依不拉音江·托合提与巴音职业技术学院

依不拉音江·托合提今年20岁,是个高大帅气的维吾尔小伙子,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帮助父母干农活,业余时间参加了村里的“一家亲”模特队和“心连心”秧歌队,定期到村委会参加日常训练。没事的时候,他就会用手机上网,外面的世界对他充满了巨大的吸引力,他渴望能够走出村庄到更广阔的空间去走走看看。

工作组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村里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和依不拉音江·托合提一样,初中毕业后就辍学在家,有的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有的帮着父母干些农活,有的则成天骑着摩托车没有目标的瞎转。“教育是民生,更连着民心和稳定”。住村干部与学校老师便一家挨着一家做工作,耐心说服家长和学生,把9名15岁左右的失学孩子重新拉回了校园,确保学龄青少年在校一个都不能少。

针对辍学多年的初中毕业生,工作组积极协调区内职业学校,想方设法把这部分18至20岁的青年送回学校学习一技之长。“同学们在中职学习都是免学费、免住宿费的,而且国家每月还有补助,毕业后学校可以推荐就业。”在教育厅职业与成人教育处工作的住村干部崔军耐心向家长和学生介绍中职教育的相关政策。经过“一对一”专业咨询,依不拉音江·托合提和父母一起来到住村工作组住地,主动报名到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习计算机专业。短短两天时间,报名人数就达到13人,其中少数民族11人,汉族2人。

我们举办表彰奖励大会,就是要号召全村的家庭和青少年都要向这18名学生和家长学习,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让更多的农村孩子能够走出去学习,以后都能成长成才,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这是工作组组长孙琦在库西吐尔村考取大中专学校村民子女表彰会上的一席讲话。今年,工作组和村里专门拿出3.45万元对每个考取本科、大专和中职的学生分别给予3500元、2500元、1500元不等的奖励。当天,依不拉音江·托合提与其他17名学生都戴着大红花,光荣地上台领取奖励金,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坐在台下的父母更是乐得合不拢嘴。

9月10日,在住村工作组海依沙、村干部冷青云的陪同下,依不拉音江·托合提和伙伴们一起来到距离村庄200多公里以外的库尔勒市,开始了他们新的学习生活。“学校的环境很好,食堂的饭做得很香,老师们对我们也很好。”依不拉音江·托合提一边给父母打电话,一边看着窗外美丽的校园,英俊的脸庞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走在上学路上”已成为自治区教育厅住村工作组的神圣职责和工作任务,因为每一个农村孩子身上都寄托着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农村孩子都渴望插上知识的翅膀改变自己的人生。 (通讯员 张登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