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挖掘湟渠文化 传承“湟渠精神”

21.09.2015  10:41
  9月15日 星期二 晴

  这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

  在霍城县惠远镇湟渠村,记者有幸跟随《湟渠历史文化研究》项目组成员,再次回到喀什河龙口,对湟渠沿线进行考察走访,一起同行的还有本土的作家、画家和摄影家。

  这样的考察对记者来说,未尝不是一次总结和回望。重新走过湟渠的河岸,观摩这条渠上重要的水利枢纽,追溯湟渠的历史,于记者亦是一个加深记忆和拾遗补阙的过程。

  《湟渠历史文化研究》项目的立项缘于一个人,她就是州文物局副局长、州博物馆馆长高春惠。

  今年初,高春恵作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组组长,下派到湟渠村。她告诉记者,住村以来,工作组积极为该村的发展和村民致富想对策、谋出路。考虑到湟渠村的历史渊源,工作组和村“两委”计划建造湟渠历史文化陈列馆和湟渠村史馆,利用该村文化活动室的墙面空间,以文图、史料、实物等形式展示湟渠文化。同时,通过村里老一辈人讲述维修、改造湟渠的故事,弘扬湟渠人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以进一步发挥湟渠悠久的历史文化优势,吸引游客到湟渠村旅游,使旅游收入成为湟渠村村民和村集体收入的一部分。

  在这一设想下,《湟渠历史文化研究》项目很快得到上级支持和立项,自治州专家顾问团专家李敏、王友文等人参与进来,进行相关的考察、座谈、走访、研究。

  伊犁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技研究中心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敏介绍说,湟渠开挖修建至今已有250年的历史,最初在清朝乾隆年间动工建设的20多年间,伊犁将军所辖绿营兵、锡伯营和回屯的维吾尔族等多民族军民都参加了修建工作。在此后延续数百年的扩建、改造过程中,各族群众的广泛参与更是功不可没。渠系修建后,湟渠两岸的农田得到灌溉,农业生产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弘扬湟渠文化对于研究新疆历史、宣传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

  项目立项后,自治州专家顾问团成员们分别从湟渠名称的变迁、特点、研究的意义及湟渠灌溉系统的覆盖及利用,清朝开挖湟渠的历史过程,民国时期湟渠水利工程的续建和维护,新中国成立后湟渠水利系统的建设和完善,历代湟渠灌溉系统的生态保护政策与技术,湟渠农业文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思路和对策等六大部分进行研究。

  考察中,项目组成员及本土文化界专家一行从喀什河龙口开始,先后参观了州喀管处渠首站、老龙口遗址、青年渠节制闸、吉尔格朗交叉工程、皮里青渡槽等水利设施,认真搜集有关湟渠的历史与文化,在水天一色的美景中体会林则徐当年怀念伊犁所写下的诗句“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中的情景。

  高春惠告诉记者,邀请本土作家、画家、摄影家参与其中,是希望他们能创作出更多有关湟渠文化的作品,通过文学、绘画、摄影作品来讴歌湟渠文化、传承“湟渠精神”。

  在湟渠村,大家与村里的“三老”人员一起座谈,听他们讲述过去修湟渠的故事,讲述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精神,讲述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71岁的村民马振中回忆起上世纪60年代湟渠村人的生活时说:“那个年代生活非常艰苦,农田都浇不上水,基本是靠天吃饭,要是碰上大旱,庄稼就‘渴’死了。因此,兴修湟渠时,虽然环境艰苦,但大家的劳动热情非常高。记得修建喀什河龙口时,我们3个生产队去了40多人,住的是地窝子,吃的是玉米面发糕、白菜、萝卜等,可大家的干劲很足,唯恐落在别人后面。湟渠水通了以后,大大提高了农作物产量,过去一亩小麦只能收获一两百公斤,现在能收五六百公斤。

  和马振中一样,村里的很多老人都有修湟渠的记忆,也都由衷地感到湟渠是一条富民渠、幸福渠、团结渠。打造湟渠文化,弘扬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湟渠精神”在当下很有必要,老人们都盼着湟渠历史文化陈列馆和村史馆早一天建成。

  据了解,湟渠村因湟渠而得名,村民以种植粮食作物和红薯为主,当地的红薯在周边小有名气。湟渠村党支部书记徐景胜说,近些年,因长期种植红薯造成土壤板结,红薯产量下降,加之一些市场原因,村民增收难度加大。他希望通过大力开发湟渠历史文化,将湟渠村纳入惠远古城旅游区的旅游范围和旅游环线,借力带动湟渠村文化旅游业发展,破解村民增收难题。

     后记:

  “百年湟渠话沧桑”系列报道是本报为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而精心策划的。记者通过近一个月的资料搜集、沿途采访,从一乡一村、一件小事写起,有对湟渠百年历史的宏观记述,也有对与之相关的一项产业、一个故事、一座枢纽的细微描写,较为系统地展现了百年湟渠的历史轨迹与沿岸人民的生活画卷。

  一条湟渠,从古流到今,凝结了多少水利人的智慧,倾注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有多少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团结故事,又有多少经济社会翻天覆地的历史变化,也许只有悠悠湟渠水可以铭记。记者的报道难免以管窥天、挂一漏万,但老一辈人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如此可敬,兴修水利为喀什河灌区带来的变化是如此巨大,各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感恩是如此真实,又不能不让人继续铭记、挖掘、弘扬与湟渠有关的这一切。

  岁月悠悠,青史浩然。生生不息的湟渠在悠悠时空中,又刻下了一道新的年轮。这年轮,印记着伊犁人奋斗的足迹;这年轮,荡漾着探索者激越的豪情;这年轮,映射着喀什河欢欣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