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研究: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运动 

28.08.2015  20:43

  苏炳添在世界田径锦标赛上跑出了9秒99的百米短跑成绩,在鸟巢赢得的喝彩堪比博尔特,除了东道主的原因外,还因为他是第一个跑进百米10秒的亚洲人,这让人们又想起一个老话题。

  在北京鸟巢激战正酣的世界田径锦标赛,将国人的目光聚焦于这一“运动之母”。

  田径赛场上有一些令人困惑而有趣的现象,至今已有解或待解。其中给人视觉反差最大的便是:站在短跑起跑线上的,总是一帮肌肉强壮、身材匀称的黑人(所以苏炳添的突破才显得那么不同寻常),他们甚至来源于某一特定的区域,比如中、北美洲;而世界顶尖的长跑好手,则貌似越来越趋向于“营养不良”体型,可在弯道上轻灵地飞奔,他们通常来自另一特定地域——东部非洲。这些是为什么?

   古老问题的教科书解释:结构决定功能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教研室主任周越教授把它称为“一个古老的问题”,在运动生理教科书上就有“经典的解释”。

  “经典解释”即在运动生理学上已成定论的“快慢肌”之说:快肌纤维(白肌纤维、快缩肌纤维)因含较多的肌原纤维,而肌红蛋白和细胞色素较少,运动时收缩的速度快而有力,能快速供给能量,所以爆发力强,但持久力较差;慢肌纤维(红肌纤维、慢缩肌纤维)则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跟有氧功能相关的线粒体较多,收缩速度较慢,收缩力小,持续时间较长,疲劳出现较晚。

  这一原理对应了分子生物学的经典理论——“结构决定功能”。

  周越强调,人体的骨骼肌中,快肌、慢肌是相互混杂的,一般不存在单纯的快肌和慢肌,但每块肌肉中快肌与慢肌的分布比例是不同的。科学研究表明,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者,擅长短跑、跳跃、投掷类运动;肌肉组织中慢肌纤维较多者,长跑项目更强。

   天赋难以逾越,训练不可或缺

  按此理论,是否“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运动”就是一个天生注定的宿命?

  周越的回答是,因肌肉类型所具有的天赋,的确是田径场上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普通人再怎样练,也练不成博尔特”;但后天的系统性训练同样不可或缺。比如,进行快速爆发力锻炼,就主要发展白肌纤维,白肌纤维横断面较粗,因此肌群容易发达粗壮;相对的,红肌纤维占优的人就不那么粗壮。短、长跑运动员的外观反差,根源在此。长跑运动员形体较小,自身负荷也小,也是适合长时间耐力运动的有利因素。也有快、慢肌同时发达的,最典型的如健美运动员,“这主要是后天训练的结果”。

   快慢肌”理论有其不能穷尽之处

  原理如此,但把肌肉类型与具体的运动项目一一对应起来,目前无论在运动生理学的学术层面,还是在教练员选材的实际操作层面,均缺乏科学数据支持。

  “‘快慢肌’理论有其不能穷尽之处”,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运动生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杰修博士如是说。以东非盛产高水平长跑选手为例,除了善跑的基因,当地人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原因;教练员选材时,更多是凭经验,而非根据数据“拿尺子去量”。

  周越也强调了“社会学层面”因素相对于技术因素的极端重要性,后天训练可以把肌肉、神经的先天优势“放大”多少,体现了训练水平。

  “不能穷尽”的例证之一,是对运动场上另一有趣现象的解释乏力:在竞技短跑、长跑项目上大放异彩的黑人运动员,何以在同样需要爆发力和耐力的游泳运动中鲜有成就?赵杰修、周越在解答此问题时,均用了比之前多得多的“可能”“也许”等推测语气。一个较有说服力的答案是,黑人的体重和体脂之比偏低,可能造成他们在水中需要更大的浮力。

  此外,周越还对黄种人在“小快灵”项目上的天赋作出一些合理解读:在更讲究快速变向、急停和变速、步频步幅协调、身体平衡等项目上的特殊能力,可能涉及非肌肉类型而是神经类型。

高烧不退原来是“恙虫病”惹祸 《芈月传》秦王也被咬过
原标题:高烧不退原来是“恙虫病”惹祸 《芈月传》秦人民网
眼睛是人体健康晴雨表:透露的5大健康隐患
原标题:眼睛是人体健康晴雨表:透露的5大健康隐患 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