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发现2亿年前中国最大蜻蜓化石

25.05.2017  18:41

图为林氏中国三叠蜓化石。

图为林氏中国三叠蜓翅脉复原图。(受访者供图)

2亿年前的一天,在湿润的准噶尔盆地,一只翅展宽为210毫米的“巨型”蜻蜓结束了它的一生。雨水冲刷着它的遗体,流水和泥浆将它埋葬……时光如梭,如今,它的化石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研究员张海春及其团队找到,并给它起了一个名字——林氏中国三叠蜓。

经过三年多研究,张海春主导的“现代陆地生态系统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发现一枚保存较好的大型原蜻蜓目化石。

昨日,张海春主导的团队对外发布称,他们对发现的这块原蜻蜓目化石研究之后发现,其具有独特的翅脉系统,因此建立了一个新科:中国三叠蜓科。这块化石也让科学家找到了一个新的远古蜻蜓,为了纪念中国著名古昆虫学家林启彬教授,它被命名为:林氏中国三叠蜓。

该团队成员、香港大学博士研究生郑大燃在电话中说,林氏中国三叠蜓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准噶尔盆地。

由于蜻蜓化石保存非常困难,这次发现也和之前发现的蜻蜓化石一样,只有翅膀部分得以相对完整的保留。根据对翅膀的研究发现,它拥有独特而古老的脉络,因此才得以确定它是一个新科。

它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在2亿年前这个时间段发现的最大蜻蜓,翅展宽达210毫米。”郑大燃说,三叠纪的蜻蜓化石,在这块化石发现之前,我国只在陕西铜川发现过一枚破碎的蜻蜓化石,所以其更为弥足珍贵。

据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林氏中国三叠蜓单翅长101-102毫米,略小于在内蒙古发现的单翅长107.6毫米的赵氏修复蟌蜓,因此它也是我国中生代目前已知的第二大蜻蜓类化石。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香港大学基金资助。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英国Nature出版集团Scientific Reports上。(白帆 巩亮亮)

(责编:杨睿、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