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激活一池春水

28.02.2019  15:10

育产业、强主体、拓市场、创品牌、建机制,如今,产业扶贫的种子在天山南北深深地扎下根来。近年来,新疆依托绿水青山发展全域旅游,树起了扶贫富民的绿色标杆;农畜产业链带富一方的脱贫模式,为贫困地区立足市场需求、依靠企业带动就地致富提供了思路;“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为产业扶贫蹚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新疆贫困地区坚持市场导向,寻找致富产业,政府与企业形成合力,带动贫困群众脱贫。

■激发激活内生动力

我家有5口人,过去全家生活就靠丈夫外出打工,日子过得很困难。现在,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一个月能挣近2000元钱。”2月21日,和田地区策勒县村民阿依努尔·迪明江说。

阿依努尔·迪明江是策勒县一家红枣加工企业的工人,她的工作是负责红枣的挑选分级。

在家门口上班我很高兴,家里人也支持。”阿依努尔·迪明江笑呵呵地说。

以前,策勒县虽然家家种红枣,但缺少初加工环境。每年红枣丰收后,没有经过挑选和清洗的红枣堆在一起,卖不出好价钱。2018年,新疆中泰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策勒县红枣资源,实施红枣产业项目,对当地群众种植的红枣进行统一收购,让地产红枣经济利益最大化,既解决了当地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也有效拉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扶贫的着力点是培育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为了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近年来,一大批适合新疆区情尤其是南疆四地州发展的蔬菜、林果、养殖、服装服饰和旅游等产业项目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

■量身定制增收方案

产业扶贫关键在精准。如今,为贫困户量身定制、先策划后落地的精准扶贫项目,提升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带动他们实现增收。

这两年,塔城地区裕民县阿勒腾也木勒乡通过大力发展庭院精种、精养、精加工,走专业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已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小规模、大群体,小产品、大产业”的庭院经济发展格局。

在该乡克孜布拉克村村委会办公室,“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在回收的小纸杯里种上了菜苗,然后发给贫困户,让他们通过种菜增收,防止返贫。2017年,村里建起3座育苗大棚,育苗2万株,带动了全村80%的村民种菜。

小鸡银行发展基金”也是该村的一大亮点。村民可以从“小鸡银行发展基金”申请1000元补贴发展养鸡。目前,全村有几十户人家养鸡,户均年增收2000元—3000元。

小巴扎”同样是该村的创新。克孜布拉克村依托裕民山花节和地处旅游廊道的优势,鼓励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并在村岔路口建起了“小巴扎”销售农副产品和奶制品,受到外地游客的青睐。“小巴扎”带动130余户贫困群众增收,每户贫困户年增收1500元以上。

■开拓市场致富有路

过去,这里的沙棘无人问津,现在却成了捧在手里的‘金豆豆’。”喜人的转变,在阿勒泰地区青河县林业局局长卢铀看来,主要是科技给力。如今,“青河沙棘”品牌产品已辐射国内大部分省区市。

青河县属高寒地区,受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制约,这个边境县被划为全国艰苦边远地区五类区。“过去,土地产值低,大部分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卢铀说。

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青河县因地制宜寻求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相结合的新方法,采取企业带动生产基地、基地链接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打造“种植沙棘—改善生态—发展产业—农民增收”良性发展的循环产业链,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重大转变。

如今,受益于沙棘种植,当地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青河县沙棘种植面积10万亩,挂果面积已达4万余亩,年产沙棘果达1万余吨。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就业3万余人次,退耕还林户实现年人均增收2500元以上。

产业扶贫需要遵循市场规律,让市场主体唱主角。随着扶贫产业的发展,青河县着重解决产业面临的缺少平台和品牌的问题。作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青河县巧借“互联网+”东风,加快特色农产品“走出去”步伐,打造线上线下销售网络。目前,该县现有沙棘加工企业3家,研发生产了20余种产品,产值过亿元。沙棘产业,已成为青河县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