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政合一”改革发展工作纪实

12.08.2015  12:27

  艟艨巨舰 直东指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政合一”改革发展工作纪实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区科技园区全景

  8月12日,2015亚欧商品贸易博览会隆重开幕。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再次以宽广的胸怀、真诚的微笑、悠扬的歌声盛情迎接来自八方的宾客。上百万人生活在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北部地区,几年前“, 城北”还只是一个形容方位的词。而今,它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四年的时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从默默无闻骤然成为整个新疆最富裕的地区之一,2014 年,全区财政收入超90 亿元,近乎占据了乌鲁木齐市财政收入的近四分之一。更让人叹服的是,在中国经济下滑的整体趋势下,中国最西部的一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四年之内不仅近乎完美地实现了“区政合一”的改革蓝图,财政收入还每年保持着20%的增长速度,这在当下的中国,可以用“罕见”来形容。

  乌鲁木齐高新区与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区政合一”的改革实践,意义并不仅仅限于新疆,它为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发展到深水区时应如何面对,提供了一个弥足珍贵的模板。

  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

  新疆网讯 (文:于国伟 王蓓 图:于国伟)

  过眼滔滔云共雾

  1992年,在乌鲁木齐市新市区的行政区划内,一片面积为5.637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划分出来,兰州以西的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成立了。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级别为副厅级的行政区域会在此后的乌鲁木齐,乃至新疆经济发展史上书写出如此华丽的篇章。因为当时,人们只是怀着一种对国家整体政策的尊重和期望,将这片土地划分出来。

  彼时的高新区与全国所有同一时期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并无区别,人们甚至也想象不出它应该与镶嵌其中的新市区有什么区别。上世纪90 年代,新疆距离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思想中心都太远。这5.637 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当时已经是城市的最边缘,许多乌鲁木齐城南的住户,可能几十年来都未曾在这里留下一个脚印。当今天的人们从友好乘坐BRT,短短十几分钟就到达繁华的铁路局商圈时,同样的距离,在过去意味着辛苦的跋涉,它往往会耗去人们几个小时,甚至一上午的时间。

  变化,就在这不起眼的城北迅速发生了。

  借助于国家、自治区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重视和各项政策的支持,乌鲁木齐高新区人励精图治,紧跟时代步伐,让新疆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迅速崛起,自那时起,“第一”这个名号从未被超越。

  2010年,乌鲁木齐高新区创造出了121.94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22.9%;完成营业总收入690 亿元,同比增长31.32%;工业增加值34 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8 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60%;固定资产投资55.28 亿元,同比增长33.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9 亿元,同比增长23.5%;外贸进出口总额6.4 亿美元,同比增长9.03%;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5.34亿元,同比增长12.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3.38亿元,同比增长20.5%。

  同年,乌鲁木齐市新市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5 亿元,同比增长7.3%;工业增加值195.8 亿元,同比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50 亿元,同比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45 亿元,同比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1.2 亿美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8.86 亿元,同比增长2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8.74亿元,同比增长24.3%。

  这是高新区与新市区“区政合一”前的最后一年。事实上,这一年,无论是高新区还是新市区,都各自交出了它们在城市发展史上的最好成绩。

  然而问题却也早已出现。

  和中国当时所有的地方政府一样,土地成为高新区各项建设的基础。2010 年的高新区,已经汇聚了全疆一半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进入新千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到高新区,它们冲着高新区的所有好政策而来,希望在这里大展宏图,实现自己腾飞的梦想。然而高新区有限的土地早已不堪重载,随着慕名而来的企业越来越多,土地逐渐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大批项目因无地而被搁置,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新区的园区发展效率,同时还影响了全疆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进程。

  在中国所有的省区,绝大部分的高新区都镶嵌在一个传统的城区里,它们的面积都不大。空间,成为制约中国所有高新区进一步发展的普遍瓶颈。

  与此同时,拥有143平方公里总体面积的新市区内生活着40 余万人,城市建设、改善民生等社会发展领域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需要有更为强劲的产业支持和经济支撑。这是一个尴尬的状态。历史的演变让这两个区虽互为近邻且犬牙交错,但因各自的发展重心不同,规划、建设、环保、招商、产业、科技、服务等等都很难步调一致。

  中国有句老话,和为赢。

  2009年底,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来到高新区和新市区调研时,两区领导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各自的瓶颈问题。他们的话被朱海仑记在心里。事实上,在来调研之前,两区如何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早已进入自治区党委及乌鲁木齐市委的视野。当朱海仑书记调研完毕,开始将“区政合一”的思路及方案呈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时,不仅高新区、新市区,包括原属于乌鲁木齐县的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和青格达湖乡的百姓们也都不知道,自己户口本上的住址名称很快就要更换了。

  经过了一年紧锣密鼓的调研、论证和程序报批,2011 年1 月2 日,根据自治区党委、乌鲁木齐市委决策部署,在不涉及具体行政区划调整的基础上,高新区与新市区实行“区政合一”,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按照“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体制运行。同年3 月,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又将乌鲁木齐县的“1 镇2 乡”(安宁渠镇、六十户乡和青格达湖乡)整建制移交新区管理。

  变化骤然发生,原乌鲁木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邱树华担任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委书记,和一年前的乌鲁木齐高新区相比,她面对的是一个庞然大物。合并后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面积达300 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全区下辖1 镇4 乡、13 个街道、23 个行政村、108个社区居委会。

  “区政合一”,在此前的中国并没有好的先例。人们能打听到的,几乎全是貌合神离的失败案例。而改革的领导者们深知,这场深刻的变革,人,是最关键的部分。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钻石城中央商务区

  丈夫何事足萦怀

  从宏观和长远看,“区政合一”为大势所趋,必须做。

  然而一旦进入具体的操作,就会发现这是一个极烫手的山芋,一系列难题在新的领导班子面前展开,没有一件不让这些经历过大风大雨的领导者们眉头紧蹙,日思夜想。

  事实上,组建新的领导班子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干部是最大的难题,一旦解决不好,所有的工作都无从谈起。”邱树华如是说。这是有原因的,两个区以及原属于乌鲁木齐县的一镇两乡,行政级别各不相同。高新区为副厅级单位,新市区则为正县级单位,仅此一项,就给统一管理带来了数不清的问题。邱树华回忆说。

  自古以来,人事都是最复杂的领域,邱树华等人面对的阻力可想而知。“区政合一”尽管是优势的叠加,但是事在人为,如果人的积极因素调动不起来,再大的优势也会慢慢消耗殆尽直至走向颓落。只要有稍微一点软弱和惰性,都足以让人放弃实质的改革,从而让“区政合一”变成有名无实的空头行动。

  但朱海仑在谈论乌鲁木齐市总体改革时发言的情景历历在目。“前进道路上困难很多、问题也很多,解决这些问题和困难,只有靠改革创新才能取得突破。”这句话,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委、管委会、区政府一班人实施“区政合一”政策吃了“定心丸”。

  同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多次强调的“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新区融合重点是人合、难点是心合、关键是力合。

  谈何容易?

  “什么问题最敏感,就先解决什么问题。”这是新区班子的共识。事实证明,两区的干部是经得住考验的,他们顾全大局,分得了轻重。

  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和“有利于积极性充分发挥、有利于各自优势放大、有利于区域共同发展”的原则,新区加强了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原高新区干部的待遇适当下降,新市区及“一镇两乡”的干部待遇大幅提升,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令新区干部待遇统一,福利统一,较好地解决了最敏感的人的职务问题,实现了人合。按照“保留优势、侧重发展、尊重历史、平稳过渡”原则,对两区共有的部门进行合并,对交叉的职能进行调整,理顺了工作关系,形成了工作合力。

  2011年春节迎新春团拜联谊会上,新区领导集体亮相,用合唱的方式表达了新区干部群众“人合、心合、力合”的思想。“”与“”在中国的字面上发音相同,但是意义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意味着同心协力做某事,比如合作,而“”则更有相安无事的味道,比如和平。在“”与“”的问题上,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领导班子不可不谓费尽苦心,“区政合一”后,两家人融为一家,除了要引导正确的发展观,还要在思想上疏通彼此的“陌生感”,除了要在思想上确立“打虎还需亲兄弟”的意识外,还要在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维稳等等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既有利于相互团结协作,又有利于最大化推动新区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鲲鹏击浪从兹始

  人心定,功已成半。

  接下来,这些内心平静的干部们,开始将目光望向一个个错综复杂的领域。

  首当其冲的是打消企业家的疑虑。一直以来,乌鲁木齐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终实行的是园区封闭式管理模式,多年来的长期实践使得高新区建立起了一种与传统区县所不同的

  “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服务支撑体系,在这里,企业是核心,效率是砝码,效益是关键。而新市区作为乌鲁木齐市的传统区县,大量的社会事务不可能让它像高新区那样对企业做得那么“”和“”。2011 年1 月27 日,高新区(新市区)区委全委(扩大)会议上,原高新区的很多企业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疑虑,即“区政合一”后,新区对企业的服务力度会不会减弱?

  为了打消企业家的疑虑,在当天区委全委(扩大)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邱树华专门与企业家进行了座谈。座谈中,邱树华谈到了新区机构改革的初步思路与想法,并专门针对企业的服务工作提出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一套班子两步走的思路。即用原高新区的体制机制开展经济工作,用原新市区的社会事务管理手段开展社会事务工作。

  事实是,“区政合一”给人们带来的疑虑还远不只是为企业的服务这一项上。两区合一,发展思维、发展意识、发展模式、发展节奏、工作方式等等,所有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新区领导班子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理清,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态度决定一切,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前途。积极的、主动的、全力支持的态度,带来的必然是工作上的全力以赴、发展上的坚定不移和新区面貌的欣欣向荣。而消极的、被动的、犹豫不决的态度,不仅影响工作,而且影响发展,更谈不上新区面貌的焕然一新。新区领导班子毫不犹豫地坚决支持和争取前一种态度和前一种前途,坚决反对和避免的是后一种态度和后一种前途。

  在此基础上,面对全区干部,邱树华说出了这样一席话:“‘区政合一’是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两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创新之举,能不能贯彻落实好是对每个党员干部的政治考验。我们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才能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战略决策上来。要牢固树立全区一盘棋的思想,坚决克服各自为政、以邻为壑的思想,加强团结,主动融入,工作中讲大局、讲合作,做到凡是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凡是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氛围。要牢固树立‘有为才能有位’的思想,坚决克服无所作为、不思进取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的每位干部在工作上多一些点子,在个人问题上少一些想法,扎扎实实把工作做好,以工作上的作为和发展上的成绩,赢得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要牢固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坚决克服‘一合了之’的简单化思想。‘区政合一’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认识‘区政合一’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鸭行鹅步,要把问题和困难估计的充分一些,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突出主题,把握大势,以坚定的信心和稳步的操作,扎扎实实予以推进,确保‘区政合一’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相信,有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有全体干部群众的团结一心,我们一定能够做好‘区政合一’工作,全力开创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合并后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如同庄子逍遥游中描绘的那只鲲鹏一样,拉开了击水三千里的气势。

  方向至关重要。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围绕加快新区发展,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新区区情,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明确了建设现代化科技大区、工业强区、商贸新区、生态示范区的奋斗目标;确立了“创经济强区、建首府新城”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围绕一个目标、发挥两大优势、打造三区四园、力求五个突破、做强六大产业”的发展思路。这些思路和目标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符合上级党委决策精神,也符合新区发展实际,切实发挥了“1+1>2”的优势作用。

  2011年,“强化二产、提升三产、优化一产”的原则被确立,新区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推进农业现代化,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可持续增长的竞争优势。

  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园区建设成为新区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点。甘泉堡工业区和北区工业园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配套服务每个月都变得更加完善,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园区对项目的吸纳和承载力,为特变电硅业、兖矿、众和等大项目的发展和新项目的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也正是在这一年,立足现有优势产业,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被确定下来,并要求全区经济工作着力点放在培育大集团、大产业、大品牌上。四年后的今天,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无可争议的支柱性产业集群。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钻石城中央商务区夜景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甘泉堡工业园全景

  遍地英雄下夕烟

  遍地英雄下夕烟。当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 年的故乡,在夕阳中看到农民从稻田陆续归来的时候,他用这样的诗句来赞美农田中劳作的人们。

  “区政合一”后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又何尝不是中国高新区发展改革中的一块引人注目的试验田。对手的实力,是和自身实力相匹配的,强则愈强,弱则愈弱。于人于事,这都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区政合一”后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从行政范围、管辖人口、社会管理难度、企业进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这个新生的大区因制度改革而实力骤升,由整合而产生的新困难也接踵而至。

  然而新区人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面对这一切。观察自2011年起至2014年的区委全委(扩大)会议报告,细心的人不难发现,2011年、2012年的报告中,“区政合一”均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加以陈述。然而自2013年后,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区政合一”的陈述消失了。

  这恰恰证明“区政合一”再也不是一个新奇的事情。当一切都已经步入正轨时,这个新区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已如同空气、阳光、雨水一样,渗透进新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常态过程中经久不断地释放自己的影响力。

  人心早已合,制度已渐顺。

  新区的活力如同天山南北蓬勃的涌泉水,澄澈透明,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那其中最大的养分,是爱。无论是原高新区,还是原新市区,再也没有人认为对方是另一家人。2015 年的除夕,在3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欢庆新年的,是一个大大的家族。每一个人都是英雄,在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建设这片土地。

  “区政合一”以来,新区人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和成绩,让人清楚地看到,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在用怎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生活。

  2011年初,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将城北主干道及北京路北延的绿化工程交给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两区刚刚合并,很多工作尚处在整合过程中,这个时候交付如此重要的工作,对合并伊始的新区,既是挑战也是考验。“白加黑、五加二”“吃住在指挥部”“没有节假日”“办法总比困难多”……在邱树华的带领和指挥下,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人团结一致、干劲十足,自信豪迈地完成了既定目标——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地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城北主干道及北京路北延道路两侧的绿化,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给上级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这场绿化攻坚战,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收获的不仅仅是1.6 万亩的新增绿地和高低错落层次清晰的立体景观,而是在工作中直面困难、直面挑战锻造出来的率先垂范、靠前指挥的负责精神,追求卓越、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不图名利、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知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以及精诚团结、合力攻关的协作精神,更是“区政合一”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实现融合发展的宝贵财富和动力源泉。

  2012年,一大批大企业大项目看中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这片热土,纷纷落户,那一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赚了个盆满钵溢。其中,《中国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有限责任公司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签约,标志着中国石化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项目总部落户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

  此次签约的中国石化新疆煤制天然气外输管道项目是中石化又一重点援疆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450亿元,分新粤浙管道和新鲁管道两大部分,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 设计输气总能力600亿方/年, 可形成营业税10亿元/年,所得税35亿元/年。项目在为新疆财税作贡献、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还将为“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全疆各大能源企业煤制天然气项目产品外输提供专用通道。

  该项目总部基地落户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可直接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输入大量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作为自治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提供实质性内容,为乌鲁木齐市乃至新疆新型工业化战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持续、强大的带动作用,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

  2013年3月19日,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国际化城北新区交通枢纽——“三纵四横”路网工程建设由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负责实施。

  在乌鲁木齐城市北部再建一个面积100 平方公里,人口规模100 万左右,居住、教育、商贸等功能完善的新城区……早在2010 年,乌鲁木齐市委九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就释放出了这样一个振奋人心的信息。

  “乌鲁木齐市要建成现代化的国际城市,作为现代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城北新区建成后将成为一大新的经济增长点,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未来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规模,以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进行道路、管网、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以世界一流水平打造现代化新区。”2013 年3月20日,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调研即将结束时,朱海仑再次对城北新区的建设意义进行了强调。

  这与其说是上级的一个期望,毋宁说这是一个严格的标准。

  作为项目实施的主要负责人,没有谁比邱树华更深刻地理解到这一工程的意义。“城北新区的建设既有利于疏解老城区的人口和功能,形成乌鲁木齐南北双中心格局,又有利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区域各种公共服务和商贸服务设施的配套,更有利于未来以乌鲁木齐为核心形成北接五家渠、西接昌吉、东接阜康的区域同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三纵四横”路网的建设完工,不仅扩大了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发展空间,同时,也极大地缩短了中心城区与米东区、安宁渠乃至周边五家渠市、昌吉市的距离。”她如是说。

  朱海仑调研完毕一个半月后,路网建设就正式拉开了序幕。截至2014年11月,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为“三纵四横”路网建设工程已投入33.6亿元,其中工程建设投资为14亿元(包括绿化),土地收储投资为19.6亿元。随着长春路北延互通式立交桥的建设和电力、燃气、供热等一系列基础配套工程的实施,预计“ 三纵四横”工程总投资将达到80亿~90亿元。

  不到两年,“三纵四横”路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全面建成,标准甚至超过了原有的设计规划。包括文光路北延、长春路北延、北京路北延及纬一路、纬三路、纬五路、东进场路等共7条新建道路贯成通车,道路总长约40.3公里,均为市政主、次干道,道路红线宽度50~60米,两侧严格按照主干道两侧50米绿化带、次干道两侧30米绿化带标准建设,并配套修建地下给水、排水、中水、污水、电力等管线廊道;同时新建互通式立交桥1座、跨线桥2座。

  这是个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与此同时,甘泉堡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工业园新能源、兖矿、众和等三大项目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80亿元,增长60%。北区工业园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项目快速发展,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被自治区确定为新型工业化生物制药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40亿元,增长40%。

  同时,铁塔集团、申万宏源、乌鲁木齐航空公司等企业总部落户,南航、绿地、万科、供销集团、亚中机电等一批大企业项目正在加快办理手续,上海大厦、兖矿总部、天领国际等项目开工建设,中石化煤制气总部基地培训中心已投入使用。它们被提供给了充沛的土地资源以满足未来的发展。这些项目的落地建设,不仅对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众多产业集群中,生物医药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今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已经占据了全疆同类企业的80%以上,成为了毫无争议的本土生物医药产业中心。

  不仅如此,已有11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高新区(新市区)已经成为全疆首个高新技术企业过百的园区。在这一成就背后,是科技投入的巨大推力。4年来,870个项目获国家、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立项,争取专项扶持资金3.9亿元,带动全区各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

  位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区工业园的新疆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大厦预计201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2014年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成为新疆乃至西北地区唯一被科技部授予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称号,2015年开年4家企业登陆全国中小企业股权代办转让系统(新三板)……

  让人目不暇接的利好消息一直在继续。

  “区政合一”彻底去除了行政的藩篱,让整个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融为一体,合并以来的四年中,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已经成为新疆最具活力的区域。合并并没有降低高新区的科技特色,更没有失去新市区原有社会管理的巨大优势。强强联合,融汇出的是一个乌鲁木齐财政收入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强大新区,到达这一程度,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创新驱动的理念。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区生物医药产业园

  风卷红旗过大关

  在新区发展的各个领域,“创新”成为规划者的核心理念之一,更是执行者的基本工作方法。创新将人们引向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经济的增长。

  “区政合一”以来,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两位数增长,到2012 年基本实现了在2010 年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面对异常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极为繁重的维稳任务,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不仅全面完成了经济指标,而且在极其困难中实现了逆势上扬,打了一场漂亮的攻坚战,为全市发展大局做出了新区人应有的担当和贡献。2014 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902 亿元,增长10.2%;工业增加值增长10%;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30 亿元,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 亿元,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34.57 亿美元,增长10.02%;地方财政收入90.12 亿元,增长27.9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7.6 亿元, 增长22.34%。主要经济指标显示,新区人在建设经济强区的实践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连续三年以每年净增20 亿元的速度增长,不仅充分发挥了全市经济发展排头兵的作用,也步入了全疆发展前列。

  这些成就背后,创新产生的驱动功不可没。

  毋庸多言,“区政合一”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创新。然而早在“区政合一”之前,作为新疆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乌鲁木齐高新区,就已经在以不断的创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2005 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亚市场战略联盟”在乌鲁木齐高新区的倡导下发起成立,时至今日,它已是中国最成熟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体之一。

  “区政合一”以来,以创新原则为基础的互补性,成为新区发展的最核心的优势。

  最大的体现就是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高新区灵活实际、高标准的招商系统和新市区丰富的土地储备资源相结合,使得新区招商引资总额以每年净增100 亿的速度实现“ 五连增”,2014 年突破了600亿元大关。按照园区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先后引进各类大中型项目580 多个,其中90%以上为现代服务业项目,工业项目均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企业集聚优势显现,总数达419家,占全疆的70%以上,成为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从2012年开始,新区财政收入以每年20亿元的速度稳定增长,这一趋势即便面对2014年如此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也并未受到影响。

  高新区强大的财政汲取能力为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无尽的活力。而原新市区历经几十年磨砺,建立起来的社会管理体制,也因为财政实力的骤然雄厚而更趋完美,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新区产业的培育提供了强大的基础性支撑,吸引了更多的企业来此安家落户。这些不远万里来到天山脚下的企业家们,不仅是来投资,还希望在这里有家的感觉。以前高新区虽然有极好的招商政策,但企业员工子女入学入托、落户安家等一系列关乎个人的问题总是因两区之间的制度藩篱而倍感艰辛,如今,所有的类似问题都迎刃而解,若无“区政合一”,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原新市区及乌鲁木齐县“一镇两乡”的丰富土地资源也为新区招商提供了关键性的支撑。正是背靠强大的土地储备,新区才可以放开手脚。无数大型甚至巨型企业的项目投资正是基于充沛的土地资源才得以实现。

  人民的生活呢?

  自然是变得更好。在过去四年中,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共投入116.43 亿元用于民生和社会事业,近两年的投入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3%以上。随着2011年城北主干道及北京路北延绿化工程和2014 年“三纵四横”路网工程的完成,有效改善了城北新区发展环境。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严格按照“产城结合、宜居宜业”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先进制造等无污染、带动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

  根据城北分区规划,按照城北新区布局的城南商贸片区、高新产业片区、空港综合片区和城北新城片区,引进和落地了包括已经在建的中石化新疆能源化工、煤制天然气管道运输两大总部基地,阳光恒昌(新疆)地产有限责任公司万象天地项目,乌鲁木齐昌融达利商贸有限公司城北大型农副产品物流市场项目,居然之家新联家居建材博览中心项目,新疆司法系统生态住宅园区项目,乌鲁木齐市第十三中学新校区等一批项目。它们无一不在向人们证明,这里是一个集商贸、居住、教育、科研为主的新城。这也是建设之初,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对跳出老城建新城的承诺。

  同时,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高瞻远瞩,在城北新区规划建设了22 平方公里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将与花园式工业园区——高新区北区工业园融为一体创造效益,目前土地收储工作正在进行中。只有努力才能改变,只要努力就能改变,它不仅仅是一种信念与决心,它还是一种鞭策和鼓励。转眼,2015 年已经过半,很快,它也将过去。一年一年,趋往永恒。岁月是一条长河, 亦是重关无数。然而区政府前的国旗从未停止迎风招展。

  风卷红旗过大关,四年的实践证明,区政合一是正确的,“”远比“”更符合时代的大潮趋势。如今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大建委”“数字城管”等一系列先进的理念和平台都已经在实际运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从未满足于当下的成就,巍巍天山挡不住他们游于天际的目光,烈烈狂风吹不走他们脚踩其中的大地。至今,总部位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新疆果业集团,人们还对去年的4月28日记忆犹新。那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了这里,作为乌鲁木齐唯一一家被选择的企业,习近平留下了这样的话:希望你们继续努力,把新疆好的资源、特色资源开发出来,为新疆发展繁荣作出贡献。这难道不是对整个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对整个新疆未来发展的期望?

  用世界的视野,行走于当下的土地,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今后无数的岁月将证明,在“区政合一”所引发的一系列深远社会变革的源头,此刻的人们,正在向未来传递着浩淼的力量。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京路北延与乌奎北联络线交会处蝶形桥大型绿化景观

乌鲁木齐市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成果公示
乌鲁木齐市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8个,批复总面积127992.市政府
【今日时评】促进文旅消费 强化牵引带动
3月21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节气。市政府
新疆出台《自治区“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
天山网-新疆日报讯(记者米日古力·吾 通讯员李丰俊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