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乌鲁木齐那些消失的美食 忠义馆盖碗茶汆汤肉

09.10.2014  21:19

乌鲁木齐小西门在小十字以西,人民电影院一带。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将原来的四道城门辟为七道。城西建小西门也称“徕远门”。解放前的小西门地区主要为说书场,也有一些设摊卖药的江湖游医和挑担流动的零食小商。如今的小西门,道路平坦,纵横交错,修建了花坛。花坛四周楼房林立,有饭店、商店、影剧院,成为本市人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的中心区。

大十字因位于解放北路和中山路的交汇处,故以两路相交形成的十字形而得名。这一方圆一平方公里的地方,历经沧桑。早在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原迪化城建成后,大十字的商店日见增多,初步形成了市内的商业区。1870年,中亚浩罕国阿古柏侵占乌鲁木齐等地,大十字受到了严重摧残。1876年刘锦棠率清军收复北疆后,关外行商纷纷在大十字置房设店,形成津、晋、湘、鄂、豫等八帮商务。当时以津帮“永裕德”“同盛合”、“复泉涌”、“聚新永”等字号开设的商店最盛,号称津帮“八大家”。如今大十字成为乌鲁木齐市最繁华的闹市区之一,这里交通方便,居民密集,商店集中。从大十字路口向东约百米处是全市各族人民集会和浏览的场地--人民广场,每逢节假日,这一带人群云集,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小十字 ,位于解放北路和民主路的交汇处,1943年由于开辟“建新门”而形成小十字。解放前的小十字是个比较繁华的地区。解放后,特别是10年来,小十字地区楼房四起,西临原来的地下商场和已经拆掉驰名的鸿春园饭店和两座剧院,形成了繁华的文化娱乐区和商业区

随着时光的推移,各个商圈也历经风雨变迁,但是伴随着商圈一起成长的新疆地方特色美食经历辉煌,为当时的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美食,同时也留在当时老一辈的记忆之中,遗憾的是我们却无法一一品尝,只能听老一辈人述说当年的传奇。

羊肉小商贩肉孜

早年,乌鲁木齐城里城外,卖羊肉的小商贩大多是维吾尔族。他们通常把一根擦得油亮的长木杆子,扛在肩上,上面挂着一两扇子罩着白纱布的新鲜羊肉,在大街小巷边走边用汉语吆喝:“哎,羊肉。”有顾客要买肉时,就将木杆子顺手靠在巷道的墙壁上,立即可给顾客称肉,顾客可以随便挑选部位。这对一些老弱病残和出门不方便的人家,可说是送货上门了。这种羊肉小商贩,在50年代初期,还可以看到。

祁凤鸣的油塔子

老乌鲁木齐人,一提起吃新疆风味的小食品油塔子,都会异口同声地说,祁凤鸣制作得最好。

何才的滚煎牛奶

20世纪40年代以前,乌鲁木齐南关财神楼子十字东南角,有一位白发长须的胖老头,摆摊卖热气腾腾的熟鲜牛奶,他就是陕西省西安市回族师傅何才,回族老乡诙谐地称他“何胖子”。

马文义的新疆凉面

回族师傅马文义(年轻时人称胖小伙)制作的新疆凉面,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初,是乌鲁木齐风味小吃中的佼佼者。

宋师傅的椒麻鸡

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要说用鸡烹制佳肴就不下百种,其中具有新疆风味的椒麻鸡,称得上是独树一帜。

老包家的牛肉拦蒜

当年,乌鲁木齐的传统风味小吃,可称得上是“百种百味”名不虚传。回族师傅老包家兄弟俩经营的“牛肉拦蒜”,是很有魅力的,颇能吸引顾客。

芝麻糖瓜

芝麻糖瓜是乌鲁木齐的特产,包括芝麻棍子糖,豆豆糖等。当年开糖坊的大都是回族人,南门外东城墙跟的头道巷和永和巷(现南门人民剧场左右一带),糖坊一家挨一家,比较有名气的有丁志俊经营的东城根的丁家糖坊和永和巷杨寿新的糖坊。各家糖坊不仅批零兼营各种芝麻糖,还兼营碾坊。

李万泉的五香杏仁

在乌鲁木齐繁华区三角地,由天津杨柳青人李万泉、李万才老哥俩经营的干货铺颇有些名气。店铺有两有两大间门市,坐南向北,后院有作坊、住房(现人民广场以南联合办公大楼东头一带)。

玉华香甜食店

玉华香甜食店,在20世纪40年代是乌鲁木齐惟一的甜食专卖店。它开设在城东大街(现人民广场以南联合办公大楼西头一带),有两间门市坐南向北,后院有作坊,店堂内陈列有五六张桌子,清雅卫生,是由天津杨柳青人魏锦洲创办。作坊师傅是天津杨柳青人杨殿玺。

鸿春园饭店

誉满乌鲁木齐的鸿春园饭庄,是当年著名老饭馆业中的“三园”之一,由王恺川、陈兴顺、郑连芳创办和继承经营。在原有川菜的基础上,中餐部开设了馄饨馆、牛肉面馆、包子馆等特色小吃部。逢年过节,这里是百姓改善生活的必选去处之一。

忠义馆

在忠义馆的金字门匾下,书写着“早堂包子,家常便饭,红白喜事,包办酒席”。远近顾客每天早晨光顾此店“赶早堂”,盖碗茶、三角油糖包子、油塔子及汆汤肉都是特色。忠义馆的崛起,结束了当时边城清真饭馆只能做“小吃”的历史。

曾经繁华地如今繁华依旧,只是曾经的美食旧时滋味却已遍寻不着,是为此文为片段追忆。(唐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