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蓝天效应”持续发力

14.08.2015  20:18

8月6日,新疆燃气红雁南门站工作人员在操作燃气输送设备。

  乌鲁木齐城南,新疆燃气(集团)有限公司红雁南门站——全市输送供气最大“阀门”,2.2万平方米的偌大院子,粗大的天然气管道呈几何型排列。

  夏季,每天有130万立方米天然气从这里输送至市区;冬季,每天则有2000万立方米天然气在此分流减压进行供热,冬供时承担乌鲁木齐市70%的供气任务,乌鲁木齐冬季的蓝天在此酝酿。

  自2012年,乌鲁木齐市实施“煤改气”工程以来,拥有500万人口的乌鲁木齐市成为全国唯一“气化”供暖的省会城市。而在五年前,乌鲁木齐因严重的空气污染被列为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在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倒数第一。

  而在2014年已公布的数据表明:乌鲁木齐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已达310天,比例达85%。

  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是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和两个可持续发展的成功范例,“蓝天效应”的取得,究其背后,不仅是单纯的技术或资金问题,而是对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政治智慧与决断能力的考验,这样的执政理念坚定了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生态立区,环保优先”的信念。

   半年做了15年没做成的事

  说起蓝天工程,乌鲁木齐人并不陌生,早在1998年,乌鲁木齐就启动了治理大气污染治理,但成效不彰。

  2010年,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自治区党委也提出要在四五年时间内,解决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严重问题。

  乌鲁木齐地势狭长,三面环山,不利于空气流动。每到冬季,长达半年的冬季供热及工业耗煤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

  面对中央、自治区的重要决策部署,如何实现突破?

  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亲自带队前往太原、西宁、哈尔滨、长春等城市学习考察大气污染治理的成功经验,邀请环保部及环保专家把脉,在科学分析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决定以改变燃煤为主的城市供热能源消费结构作为新一轮治理大气污染的突破口。

  2012年,国家建设北疆“西气东输”二线管道,乌鲁木齐抓住机遇提出“煤改气”计划。

  工程论证会上,有人担心短短半年内实现整个城市的能源结构调整,风险太大,提出用3年时间逐步解决。

  乌鲁木齐市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因城区单位多,涉及中央、自治区、军区、兵团等驻乌单位,如果分年分批实施,很多人可能就会观望、后退不改,一年改虽然风险大但难度小。

  2012年当年,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前提下,毅然投入121亿元巨资实施“煤改气”工程。

  这是不留后路的决策,这是背负巨大压力的一战。

  6个月,拆除了1.7万台燃煤锅炉,新建710台1.18万蒸吨天然气锅炉。

  这6个月注定是刻骨铭心的,全市246公里主干道全部挖开建设管网,影响了正常出行,但全市市民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支持。

  当年9月底,供暖前夕,新建的天然气锅炉全部安装完工,正常供暖。这一年的冬天,乌鲁木齐的天空重现蔚蓝。

  “煤改气”工程的实施让乌鲁木齐每年约减少燃煤消耗5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3.5万吨,减排烟尘1.7万吨。

  赴疆参与工程建设指导的北京市市政市容管理委员会供热管理办公室主任郭维圻说:“北京市‘煤改气’进行了15年,才改造了1万蒸吨锅炉,而乌鲁木齐半年时间就完成1.29万蒸吨改造任务,比北京15年的改造量还要多。

   多管齐下保蓝天成果

  在乌鲁木齐县甘沟乡一处方圆几公里无人烟的地方,是上市公司——新疆雪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家。

  作为新疆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民爆行业龙头企业,在这里,雪峰科技再也没有扩建空间受限的顾虑,“借企业出城之际,我们通过技术升级,提升技术装备,淘汰落后技术,这次搬移成为企业发展的新起点。”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成君说。

  雪峰科技在市区的原址——煤化厂现已成为一个人口密集的住宅新区。

  “煤改气”工程实施后,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痛下决心,将以往曾在经济发展初期为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先后完成55家企业搬迁,雪峰科技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底,有着60年历史的新疆第一座火力发电厂——苇湖梁电厂正式关停。现存的红雁池、红二电、乌热电、神东四大火电厂也实施了冬季减少一半以上发电量的方案。这五大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量分别占全市排放总量的14%、34%、22%,五大电厂的顺利关停减排,直接关系到大气治理的成效。

  同时还关停的还有城市周边630家“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461万吨。

  乌鲁木齐市重点围绕“供热、工业、扬尘、尾气”四大污染治理,五年来累计投资454亿元,实施了以“煤改气”为重点的126个大气污染治理项目,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

  乌鲁木齐城市环境变了,绿了,清洁了,更美了。

   连续三年单位GDP能耗下降

  米东区是乌鲁木齐市工业集中区,要保住中心城区的“蓝天工程”成果,米东区压力大,担子重。

  “要将米东区打造成为首府北部现代生态田园城区。”米东区区委书记张海燕的话预示着米东区转型期的到来。

  2013年起,米东区推出“一律不准”铁律:农村将一律不准再入驻工业企业;对已入驻的工业企业,环保不达标的,一律关停;凡是未经批准的工业企业,相关部门一律不予办理开工建设手续。

  2013年至2014年两年时间,米东区完成1812家企业的整治,关停搬迁中小污染企业655家,可谓“壮士断腕”。今年乌鲁木齐市政府拿出3.85亿元对米东区480家不符合区域规划要求的企业实施综合治理,工业项目全部搬迁入园。

  乌鲁木齐市在尝到了“蓝天效应”的甜头后,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模式,米东区的强力转型正是在这个清晰的执政理念下行进。

  2014年,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乌鲁木齐市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全市财政收入由2011年的264.32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52亿元,GDP由2011年的169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510亿元。与之对应的是另一组数据显著下降:乌鲁木齐市连续三年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2014年下降10%,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单位GDP能耗仍然保持下降6%。

  数字背后,正积聚良性发展的巨大能量。

  五年来,乌鲁木齐绿化面积增加了26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2014年乌市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称号;2015年7月11日,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顺利通过自治区预验收;2015年乌鲁木齐市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

  甘泉堡战略性新型产业基地、经济开发区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基地、高新区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产业基地、会展片区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南山乌鲁木齐县达坂城以旅游为主的产业基地——逐渐成熟的五大产业基地正成为乌鲁木齐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

  “这五大产业基地通过这几年培育,已经占到全市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的50%左右,能耗下降、经济发展正是我们探索的一条生态建设和经济同步发展的路子。”朱海仑说,今年乌鲁木齐还要启动占地约100平方公里的城南经贸合作区。未来,这五大产业基地都将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来发展,按照新常态的内涵,带动经济发展,保持住乌鲁木齐大气污染治理的成果,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符合全市人民要求的、宜业宜居、生态优美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