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秦腔声中过大年

18.02.2016  12:12

新疆日报讯(记者贾春霞报道)正月里来闹新春,红红火火看大戏。从大年初二到初八,乌鲁木齐市新中剧院每天一台戏,丰富多彩的经典剧目,原汁原味的出色表演,让人们在春节期间过足了戏瘾。

2月15日中午一点半,新中剧院秦腔专场演出准时开场,10元一张的惠民票价让更多市民走进剧场。当日上演的是经典剧目《铡美案》,剧场600多个座位几近满员。

适才间我在金銮殿,万岁驾前去问安……”一阵鼓乐声中,“陈世美”缓步走上舞台,演员生动演绎,有板有眼,台下观众很快入戏,听得如痴如醉。不一会儿,场景转换,“秦香莲”带着两个孩子上台,丑角门客也从另一边入场,丑角的插科打诨引得台下观众笑声连连。随着剧情深入,秦香莲的悲苦际遇让台下观众唏嘘不已,有人一边看戏一边悄悄擦拭眼泪。剧末,包拯高喊一声“开铡”,这大快人心的一声喊,让现场观众压抑的情绪都释放出来,雷鸣般的掌声在剧场响起。

今年80岁的张继仁坐在剧场中间,3个小时的《铡美案》看下来,他的心情随着剧情发展而跌宕起伏。剧终人散,他依然在座位上回味,“不吃饭也要来看戏,春节期间七场演出,我天天来看,一场都没落下。在剧院眼睛看着演员表演,耳朵听着秦腔,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满头白发的老人诉说着对秦腔的痴迷。

老人年轻时就喜欢听秦腔,屈指数来已有四五十年了。如今吃穿都好,听秦腔是他老年生活的最大爱好,虽然已经年迈,家离剧院很远,要坐四十分钟的车才到剧院,但他依然乐此不疲。老人希望演出不光在节假日,平时一周也能演出一两场,以满足戏迷们的需求。

秦腔好听呀!我和老伴都是个秦腔迷。”说起秦腔,今年64岁的杨金兰顿时喜笑颜开。虽然腿脚不方便,平时很少出门,但为了听秦腔,这个春节,她特意让儿子天天开车到剧场接送她和老伴。

在观众席上,不光有拄着拐杖的老人,还有十几岁的孩子。今年13岁的倪畅和爷爷坐在一起认真看戏。虽然个别唱词听不懂,但他依然看得十分投入,看到精彩处还不忘和爷爷低声交流一两句。“秦腔很好听,还能从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倪畅说。由于爷爷奶奶经常在家听秦腔,耳濡目染之下,他渐渐喜欢上了秦腔。

观众们兴致勃勃地看演出,演员们则为此放弃了与家人的团聚。在《铡美案》中饰演公主的演员李敏家在陕西渭南,只有26岁的她唱秦剧已经16年了,今年是她在乌鲁木齐过的第十个春节。在乌鲁木齐市秦剧团,像李敏这样过年回不了家的演员还有不少。

不光春节,元旦、‘五一’,我们逢年过节都在新中剧院演出。”每年如此,李敏说自己也习惯了,“一站到舞台上,看到台下坐了那么多热情的观众,心里就只有戏了。

除了《铡美案》,猴年春节,乌鲁木齐市秦剧团还为戏迷奉献了《龙凤呈祥》《打金枝》《清风亭》等传统秦腔剧目。

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秦剧团,近年来,乌鲁木齐市秦剧团根据观众的需求变化,不断对剧目进行创新,排演了许多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走进剧院看戏的观众越来越多。

前些年,容纳600人的座位有一半以上都是空的,现在每场演出观众多在500人左右。这两年,年轻观众也开始增多了。”在剧团工作了30年的贺新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

秦腔是中华戏曲文化的一部分,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们有责任把最好的剧目奉献给观众,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乌鲁木齐市秦剧团业务办主任李晓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