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困局待破解

25.12.2014  13:54

   5年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启动了一项针对街头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寒冬送暖”。5年来,参与此项工作的乌鲁木齐市联合救助组的工作人员,每每为这样一道难题所困扰——流浪乞讨人员拒绝救助。

   倔强的流浪汉

   “你们走开!我不要你们管!走开!”12月19日凌晨1时许,在乌市光明路一家ATM机房里,当联合救助组工作人员走近一名躺在地上吸烟的50岁左右的男子时,他突然大声咆哮。

   “你吃饭了没?冷不冷?”联合工作组的陈组长关切地询问他。“我不吃,你管不着!”该男子丝毫不领情。

   “去救助站吧,那里比这儿暖和多了,还有饭吃。”工作人员试图和这名男子交流。这名男子警惕地盯着工作人员:“我不去,我哪也不去,你们赶紧走开!

   就这样,联合救助组工作人员被“”出了ATM机房,临走时,一名工作人员递给该男子一件棉衣,男子摆手拒绝了:“拿去!我不要!

   陈组长向记者讲述了这名流浪男子的故事。这名男子今年夏天曾带着一名12岁的女孩露宿街头。在接到热心群众的举报后,救助组工作人员前去了解情况。“他自称来自东北,那个女孩是他的女儿,因为家庭纠纷,他们父女来到了乌鲁木齐。”陈组长说,后来女孩被母亲接走了,而这名男子却继续在街头流浪。夏天,他就睡在路边的长椅上,冬天则在ATM机房里过夜。

   “我们多次劝他回家或者到救助管理站,但他都拒绝了。”陈组长说,这名男子是个暴脾气,一见到救助组的工作人员来,不是咆哮就是辱骂。“他太倔了,但是我们不能不管他,现在天越来越冷了。针对他的情况,我们已经多次开会研究解决办法,一定要给他找个好的归宿。”陈组长说,救助组的职责就是不让一个街头流浪人员冻伤。

   据了解,乌市“寒冬送暖”工作开展5年来,已经有千余名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到困难的人员得到了及时救助。

   拒绝救助原因各异

   陈组长告诉记者,大多数遇到困难的人都愿意接受救助,但也有人出于各种原因拒绝,职业乞讨人员便是其中之一。

   他介绍,职业乞讨人员并不是因为家境贫困才出来乞讨,而是为了“赚钱”。在工作中,救助组遇到过形形色色的职业乞讨者,有装残疾人的、有装刚下火车钱包被偷的落难者,还有的扮成贫困学生。不管他们以什么身份出现在街头,形式皆为“求同情”。

   陈组长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长驻’乌市红山附近的职业乞讨者,他是个残疾人,用粉笔在地上写字,以博得别人对他的同情。”在救助组要对这名残疾乞讨者进行救助时,他很干脆地拒绝了。“他对我说,他的目标是挣够一百万元回老家去。我问他,还差多少,他竟然说‘快了’。”陈组长说,像这样的乞讨者一般是不会接受救助的。“即使我们把他们带回救助站,买票把他们送上火车,他们也会在半路下车,要么‘转战’其他城市,要么返回乌鲁木齐。

   陈组长说,还有一种人,真正落难了,但也不愿意去救助站接受救助,因为“面子上挂不住”。

   据他介绍,巡查时,他们也会遇到一些在街头露宿的乌市本地人,有的是喝醉酒了找不着回家的路,有的是和家里人发生了矛盾不愿意回家。“要么不清醒,要么不听劝,对他们实施救助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陈组长说。

   12月16日23时许,救助组接到乌市和田街一名居民的电话,称一名男子在他们单元的暖气管道井里住了好几天。陈组长带着救助组工作人员立即赶到现场,但那名男子死活不愿意去救助站。“他说他是乌市本地人,又不是要饭的,就是想‘自由’几天。”陈组长劝了他半个多小时,最终他才答应去救助站。

   “有些市民对救助管理站不了解,对我们的工作也不了解,以为救助站就是专门收留乞讨人员的地方,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我们的救助工作,针对一切遇到困难、无家可归的人。”陈组长说,救助工作的原则是“自愿救助”,对于拒绝救助的人,我们也无能为力。

   “我死也不去救助站,我就愿意待在这儿。”12月19日凌晨,在光明路上的另一座ATM机房里,一名四川口音的男子大声地拒绝了救助组工作人员的帮助。他说自己是因为讨薪未果流落街头,不愿去救助站是怕被遣送回老家,“我的钱还没要上,我不回家”。

   陈组长告诉记者,接受救助的人形形色色,对于有疾病或者精神不正常的遇困人群,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会及时联系相关单位对他们进行救治,给予妥善的安排。而在救助站,接受救助的人也都会吃饱、穿暖,得到家人般的照顾。

   救助工作任重道远

   陈组长说,一直以来,乌鲁木齐市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都非常重视,也给予了乌鲁木齐市救助管理站和联合救助组很多支持。

   “目前我们面临的困难就是人手紧张。虽然各区县都设立了救助管理站,但是人员和车辆都十分缺乏,夜间出来巡查存在一定的困难。”陈组长说,这些困难目前正在尽力克服,而群众对他们工作的理解是对他们工作的最大鼓舞。

   “现在好多了,通过我们自身和媒体的宣传,很多群众对我们的救助工作理解了,讲怪话的也少了。”他说,这两年他很少碰到群众或者是流浪乞讨人员对他们谩骂的情况。但是,如何能够让每个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这项工作还是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新疆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杨富强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多数救助管理站就是把流浪乞讨人员收留下来,一般是15天就送他们回原籍,救助工作可能到这里也就结束了。”他说,这些人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后,如果当地相关部门仍没有给予他们生活上的保障,他们很可能会再次出来流浪行乞,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流浪乞讨现象,还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针对职业乞讨现象,杨富强认为,对于一些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职业乞讨者,或者是被他人控制组织起来乞讨的人员,就不仅仅是道德范畴的问题,而是触及到了法律,需要民政部门联合公安部门给予打击和解救。同时,他也建议市民对流浪乞讨者要仔细分辨,不要被他人利用了自己的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