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集中供热三十年 温暖万家蓝了天

13.10.2015  09:59

  亚心网讯(首席记者秦金俐)“你家暖气热了吗?”天气一冷,供热成了热门话题。10月10日,首府迎来第30个集中供暖季。1985年冬季,乌市第一家集中供热企业——乌鲁木齐市热力公司(1994年改为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首次实现了20万平方米的小范围集中供热,从此开启了首府燃煤锅炉集中供热的时代。

  2000年以前,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是首府惟一一家集中供热企业,15年过去了,目前全市有230多家供热企业,供热面积达到1.78亿平方米,实现了天然气为燃料的供热模式,使首府在供暖季的环境也有了较彻底的改善。

  近日,记者采访了乌鲁木齐市热力总公司总工程师何宏声和下属燃气供热公司支部书记韩朝晖,了解首府集中供热的历史。

  首个集中供热站建在幸福路

  1984年9月,乌鲁木齐市热力公司成立,当时是新疆第一家集中供热单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1982年,北方城市供热座谈会在沈阳举行,会议主要议题包括北方的大气污染治理、节约能源、实施集中供热等。在这个背景下,乌鲁木齐市热力公司成立了。

  上世纪80年代的乌市热力公司供热站。图由乌市热力总公司提供  

  何宏声说,当时市政府要求必须在1985年10月开始集中供暖。那时候,大多数普通市民仍在烧火墙取暖,也有些单位给办公室和职工住宅供暖,都是单位自己烧的小锅炉。火炉和小锅炉不仅浪费煤炭,也没有任何环保措施,烟尘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污染较大,“因此希望通过集中供暖的大型专业供暖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和能源的浪费”。

  1985年秋季,首府第一个集中供热站——幸福路供热站破土动工。选择幸福路建站,一方面是因为离计划供热的自治区人民政府、民主路等地方不太远,另一方面,冬季刮东南风时又不会对市中心造成烟尘污染,而且当时幸福路那一片是一块菜地,也便于施工。

  何宏声说,虽然有政府下发的文件,但很多单位刚开始并不愿意跟热力公司签集中供热协议,以前自己烧小锅炉,不仅花的是财政的钱,而且还可以向周围非本单位的住户收取热费,另外,他们也不太愿意向热力公司移交自己的设备和地盘。“交涉挺困难的,有的单位要跑很多趟,磨破嘴皮地劝说解释。”他说,等几十家单位全部谈妥就到了八九月份,然后才开始设计、施工。

  时间太仓促,到了10月15日供暖时,基本只把锅炉安装好了。进入冬季,周围的墙都没来得及建好,只好搭脚手架围上毡子遮蔽一下,四处都漏风。韩朝晖说,为了不冻坏设备,工作人员在“毡房”里用大空油桶生火,穿着大衣围着火炉办公,可还是冻得发抖。当年,实现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左右,主要是自治区政府及周边的机关事业单位。

  出故障后人人都要上一线

  当时热力公司的干部职工是从各个单位调来的,还有一些技校学生,大家都是第一次接触集中供热设备。“一切工作都在摸索中进行。”何宏声说,由于设计经验不够,建成的设备刚开始总是问题不断。锅炉的冲渣系统老出故障,正常时烧过的煤渣通过水力冲到沉降池,机械抓手再抓起煤渣装进车斗里,都是机械化操作。可出故障后,全靠人工用手推车完成除渣全过程,一天24小时不停地干,工作量非常大。当时干部职工不到30个人,人人都要在一线干活。

  锅炉性能也经常不稳定,煤质量不好就烧不充分,需要人工用铁钩子扒火床,经常火焰“”地冲出来,搞得人满身是灰,烫得到处是疱。

  乌市热力总公司供热站内景(1999年)。图由乌市热力总公司提供  

  当时经常停水。那年春节期间断水,市上调集消防车和环卫车为公司拉水,一连拉了十几天。由于基本在露天操作,有时候连消防水管都被冻住了,只好想方设法用热水化冻。

  还有一次往传送带上输煤用的惟一一台推土机坏了,人工推车送煤好几天。供电也不稳定,因供电设施设计不完善经常跳闸。老困难反复出现,新问题又层出不穷,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0年,后来通过不断完善才彻底解决。

  “那些年因为设备等原因导致供热不稳定,时常发生低温、停暖情况,我们没少接到市民投诉的电话。”韩朝晖说,有一年,因为煤质结胶,锅炉低温运行了十多天,正值12月份特别寒冷的天气,市民家里只有十三四摄氏度,大家没白天没黑夜地抢修设备。那段时间,他们每天都能接到好多电话,大部分是市民的斥责,经常一骂半个小时,接电话的人就好言好语道歉,听对方发泄。“我们理解市民的怨气,自己受些委屈没什么”。

  韩朝晖说,那时候换热站的补水、定压等工作都是人工扳阀门,锅炉上下各站一个人,需要使用对讲机互通情况,不像现在工人大多数时间只需在控制室控制各项指标,供热锅炉前基本见不到人。

  “煤改气”让家更暖天更蓝

  1991年,光明路集中供热工程完成建设。针对幸福路供热站出现的问题,这次设计改善了很多。还配置了首台“工业控制计算机”,首府供热设施的现代化又迈进了一步。以前通过观察仪表进行人工调控锅炉各项指标,有了“工控机”,就可以通过电脑进行自动控制。另外,还从日本引进了4台交流电机调电机速度。供热从以前的“人工扳阀门”时代跨入电动调节时代。

  1996年,南湖集中供热工程(今华凌热力)完成建设,设备就更加完善成熟了。尤其在除尘方面,使用了更先进的水膜除尘,首次对烟尘脱硫有了要求。以前使用的旋风除尘器,阻力大,烟尘经常排不出去,而且排出去的烟尘无法脱硫。水膜除尘设备能通过水过滤掉部分硫,可大大减少对空气有毒物质的排放。

  1997年至1999年,完成了幸福路集中供热扩建工程;1998年,苇湖梁热电联产热网工程完成建设……乌鲁木齐发展越来越快,供热工程建设也飞速发展。何宏声说,刚开始建集中供热也是考虑到改善空气质量,“当初的确很有效,1985年集中供热片区,空气质量明显好于上一年。”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迅速扩张,供热排放增量速度太快,远远超过了空气改善的效果,人们反而觉得采暖期空气质量是在不断恶化。

 

  10日,乌市热力总公司供热站,总工程师何宏声(右)讲解新引进的燃气锅炉阀组。亚心网记者豆兴军摄

  2000年,第一轮大气污染治理“蓝天工程”启动,到2005年期间,首府陆续成立了40多家供热企业。何宏声说,到2007年和2008年,乌鲁木齐的空气污染达到顶峰,因此第二轮大气污染治理启动,供热企业开始安装专业脱硫设施,“我们安装的布袋除尘器可以过滤掉99%的烟尘和有害物质”。

  为了根治大气污染,2012年政府要求供热企业“煤改气”,当年乌市热力总公司完成了33台燃气锅炉改造任务。何宏声说,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完成这些任务并不容易,仅招标公示就用了两个月,然后才能设计施工。全国生产大型燃气锅炉的就那么几家,都是首次投标承接建造100吨这么大的锅炉,安装能力有限。另外,还有燃气公司中压、高压燃气管线的接入工作等也很耗时。

  2013年,乌市热力总公司新建、改建燃气锅炉房71座。新建燃气锅炉房需要地方,但城市繁华地段位置十分紧缺,何宏声说,他们又开始了一轮一轮的谈判和劝说工作,向各个区域的单位争取地盘。当年,该公司全部实现了燃气供热。

  燃气供热,设备供热性能更稳定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工作环境更干净了,换热站里再也看不到在锅炉前一身黑灰、爬上爬下的工人。“如今,首府采暖期的空气质量明显好了很多,作为供热单位的工作者由衷高兴,因为为了实现这一天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何宏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