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立潮头敢为先——乌鲁木齐市走在全疆全国前列的十个方面工作综述

25.09.2015  18:46

  

  鸟瞰乌鲁木齐市中心城区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自治区党委坚强领导下,乌鲁木齐市委紧密团结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坚持把中央、自治区党委决策部署精神与首府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变化变革、敢于担当、务求实效,全力推动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在经济增速、基层基础建设、大气污染治理等十个方面走在了全疆全国前列。
          1    经济发展大跨越
          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美丽的牧场。
          历史悠久的乌鲁木齐,是举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必经之路。维吾尔、汉、回、哈萨克等民族和睦生活在这里,创造出了灿烂的古代西域文明。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这里风起潮涌,广纳宾朋,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土,演奏着科学跨越的恢弘乐章,描绘着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壮美诗篇。
          几年来,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市,乌鲁木齐坚定不移地转方式、调结构、促增长,充分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和三个开发区,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基地,扭转了经济发展速度长期低于东中部地区城市的局面。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工业投资、全社会用电量、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8大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第一。
          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翻一番”,特别是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达到11346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4年,在全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和全疆稳定形势带来较大冲击与影响的情况下,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前列。
          从2009年到2014年的五年时间里,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087.5亿元增加到2510亿元,增长131%;地方财政收入从145.5亿元增加到452.9亿元,增长21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075元增加到26890元,增长105.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6666元增加到13306元,增长100%,均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城市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标尺,工业是经济发展的“泵站”。
          为了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的目标,市委市政府齐心协力抓改革、尽心竭力促发展,用最大的力度推进工业经济快速崛起,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向工业文明、现代文明的华丽转身,成为全区新型工业化舞台上的领跑者。
          乌鲁木齐初步构建了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经开区(头屯河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区(新市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甘泉堡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会展片区现代服务业基地、南山旅游业基地、城南经贸合作区为主的“六大产业基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1.2:38:60.8,形成良性的稳固的“三二一”产业结构模式。
          灿烂的将来正打开秀丽的画卷,乌鲁木齐加速发展的昂扬节奏,展翅腾飞,不断追逐高度的极限。
          2    固本强基迸活力
          “基础不稳,山摇地动”。
          乌鲁木齐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维护稳定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切实把社区作为一级政权组织来建设。
          社区是首府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的重点工作,通过社区“十有”,基层维护稳定和服务民生增强了,也让各族居民群众看到了市委市政府维护稳定的决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抓基层打基础,市委市政府以改善基层设施环境和工作条件为重点,五年来投入80多亿元用于社区事业和阵地建设。
          ――在重点复杂片区、治安乱点新设街办(管委会)24个、新增社区337个、派出所19个,全市街办(管委会)由原来的58个增加到82个,社区由原来的502个增加到839个,派出所由原来的102个增加到121个。
          ――社区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全市社区办公用房面积均达到400平米以上,每个社区配备2辆便民服务和警务巡逻车;通过连续4次调整,将社区工作经费由原来的每年6万元提高到30万元左右,管委会、街道工作经费不低于120万元,赋予社区更多资源力量。
          ――工作条件日益完善,所有社区均达到有人员、有编制、有阵地、有经费、有食堂、有警务室、有巡逻车、有文化活动中心、有干部高配待遇、有便民服务队、有管理考核制度等“十有”以上条件。
          ――出台社区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对583名优秀社区书记主任实行双向交流,将1600余名优秀社区公岗人员纳入事业编管理,将1.3万名社区自聘人员纳入公益性岗位,连续3次提高公岗人员工资补贴标准极大增强了社区工作者的生机和活力。
          ――严格落实基层工作责任制,加强日常考核和管理,对表现突出的及时表彰奖励,对责任不落实的及时调整处理,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在此基础上,全面推行社区“四化”管理,坚持用“单位化”管理“社会人”,用“网格化”巡控社会面,用社会化服务好各族群众,用数字化监控社情动态,让居民感觉更放心更安全,也让社区减轻了工作负担。
          在基层基础工作中,市委市政府连续5年开展“民生改善年”活动,集中解决了一大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同时,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广泛开展“两模范、双五好”创建活动,有力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
          2015年1月,在自治区党委组织的地州市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测评中,乌鲁木齐评分位列全疆第一。
          3蓝天扮靓新家园
          过去,乌鲁木齐冬季大气污染十分严重,直接威胁着各族群众的身体健康,严重制约着首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0年,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明确提出治理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一座边城的大气污染治理被提到国家层面实属罕见。
          “要在四五年时间内,解决乌鲁木齐大气污染严重问题”。张春贤书记在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许下庄严承诺。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彻底治理大气污染,还首府一片蓝天!”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的誓言,落地有声。
          从源头上治理大气污染,唯一的钥匙――改变燃煤为主的城市供热能源消费结构。
          自2010年始,乌鲁木齐市坚持把治理大气污染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400多亿元实施了126个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特别是自2012年起,乌鲁木齐市下定决心、背水一战、不留后路,实施最大规模的“煤改气”工程。
          2012年,乌鲁木齐市政府筹资121亿元,以极大的魄力、极强的措施,开展了国内最大规模、建设速度最快的“煤改气”工程。
          按照“应拆尽拆,非拆即改”的原则,拆除大小燃煤锅炉1.7万余台,新建燃气锅炉960台1.84万蒸吨,铺设燃气输配主支管网250公里,改造后城市天然气供热比重由过去的22.2%提高到76%。
          当年,乌鲁木齐空气质量优良率达86%,创1995年乌鲁木齐市有空气质量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成绩,一举摘掉了全国重点污染城市帽子。
          2013年,乌鲁木齐继续巩固“煤改气”成果,投入30亿元新建改扩建大型锅炉房80座,安装大型燃气锅炉250台5500蒸吨,主城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成为全国首个气化城市。
          2013年1~8月,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位居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第46名,在西北地区城市中位列第二。
          “煤改气”工程任务之巨、工期之紧、难度之大,不仅在乌鲁木齐而且在全疆全国都是空前的。
          参与工程指导的北京专家发出惊叹:乌鲁木齐规模空前的“煤改气”,相当于北京15年的改造量。
          通过“煤改气”工程,全市共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23.9万吨,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
          2014年空气优良率达到85.6%,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从2009年以前的排名末位上升到前20位左右。
          同在一座城市,共享一片蓝天。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公众对首府的“煤改气”工程满意度达到96%。

  

  车辆行驶在“”字路克南高架上

      由于“煤改气”工程的重大突破和成功实践,国家技术质量监督总局将乌鲁木齐市“煤改气”工程的天然气改造和应用技术确定为国家标准,乌鲁木齐市也因此荣获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4    现代交通助腾飞
          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工程,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都市的先决条件。
          开放的乌鲁木齐,秉承千年的丝路灵气,铸就了一部五彩斑斓,常读常新的壮观史诗。如今,这条曾经“六方杂处,商贾云集”的古丝绸之路重镇,更是四通八达。
          作为一个区域性的交通枢纽,乌鲁木齐已经形成了一个铁路、公路、航空相互配套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
          乌鲁木齐市树立国际先进规划理念,围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坚持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工程,快速拉开了立体化、网络化大交通建设的框架。
          五年里,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志在长远、运筹帷幄,共投入1800亿元用于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主的城市基层设施建设。
          截至2014年,乌鲁木齐市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大跨越,不仅BRT、“”字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而且城际铁路、高铁相继开通,地铁1号线全面启动,创造了西部欠发达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奇迹。
          公交优先就是人民群众优先。
          视野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2011年,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以居高望远的视野和胆魄,作出惟民先行的超凡抉择:快速推进BRT在首府的诞生。
          短短的4个月,横穿市区的绿色交通横空出世,BRT全新的交通出行方式:专有的路权、先进的车辆、设施齐备的车站、面向乘客需求的线路组织、智能化的运营管理系统,实现了快速公交舒适、快捷、安全,也赢得了市民的赞誉。
          现在,全市已形成5条线路70公里,最高日载客量达68万人次。
          2013年,乌鲁木齐市“BRT大容量快速公交系统建设项目”获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评选的2012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BRT公交系统建设有效解决了市民出行需求,解决了冬季极寒气候条件下市民出行保暖和行车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城市地面公共交通的典范。
          横空出世的高架桥、宽阔的路桥道路、高高矗立的雪莲灯、交错通达的上下匝道、设施配套齐全的附属设施、川流不息的车辆……这是乌鲁木齐市城建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彩虹”工程――“”字型快速路工程。
          2012年、2013年共投资81.2亿元分两期建成全市投资规模最大、工程总量最大、技术难度最大的“”字路工程,共建设道路32.35公里、匝道59条,新增地面道路面积8万平方米、桥梁道路面积79万平方米。
          这是乌鲁木齐交通建设的飞跃,也是首府城市建设的飞跃,仅用时两年,就完成了原计划5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
          新建河滩路和六道湾两个节点5层立交桥,无论其规模还是实施难度,都处于国内各城市立交桥建设的前列。
          “”字路工程创造了市政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技术标准最高等12项纪录,有效改变了市域交通拥堵状况,中心城区通行效率提高30%以上、局部路段提高50%以上。
          “”字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外环路整体通行能力,增强了快速路网之间及快速路与骨干道路之间的连接与转换,缓解了中心城区居民出行难问题;同时,对构建首府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提升城市形象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乌鲁木齐城市建设史上,“”字路建设工程占有重要的地位,标志着首府的交通体系已经由原来的平面走向立体,构建起纵横交错、错落有致、相互连接的交通网络,使这片创业创新的沃土也愈发奇丽而激情。
          与此同时,制定和落实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大力推进航空、铁路、公路、通信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乌鲁木齐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乌鲁木齐航空公司组建运营,乌鲁木齐至昌吉、石河子、奎屯、克拉玛依城际铁路开通运行,至吐鲁番、库尔勒、准东城际列车将相继开通,基本形成了与周边城市的半小时、一小时交通经济圈。
          完善市域交通体系,城市“两线一绕”(国道216线、城市东二环线,绕城高速)、“两桥一路”(苏州路西延、新医路西延与乌奎高速相接的互通式立交桥,西虹路至西山高架路)等重大道路工程部分建成,地铁1号线全面开工。
          无疑,领导者的决策与诗人的想像,在首善之地绘制出了一幅绚丽的图景。
          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的短短几年时间里,乌鲁木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面提速,构建了现代化立体式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五大中心”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5    “五城同创”获殊荣
          改革呼唤大手笔,开放需要大智慧。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乌鲁木齐环山带水的城区格局基本未变。
          听松涛之声,聚天地之韵律,观云海之象,知天地之形色。今天,随着乌鲁木齐市打造“园林城市”“宜居城市”的现代化城市建设大手笔,不断显山露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按照自治区党委对首府发展目标定位和建设全疆首善之城的要求,乌鲁木齐市明确提出“五城同创”目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坚持城市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并举,硬设施和软环境并举,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城市建设。
          乌鲁木齐位于亚洲大陆腹地深处,是干旱少雨之城。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把城市绿化建设以造福全市各族人民群众为宗旨,尽心竭力把整个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一个大园林。
          一座城市的绿化需要高位推动,也需要建立奖罚分明的制度。
          近5年来,乌鲁木齐高度重视城市绿化工作,累计投入86亿元用于城市绿化,新增绿地26.49万亩,其面积相当于乌鲁木齐天山区面积,创造了惊人的速度与效率。
          乌鲁木齐的绿化规划和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以前提到绿化无非“一条路两排树”,现在,绿化不仅仅是植树种草,还更加注重打造景色、景别。
          2014年,总长28公里的河滩快速路绿化完毕,道路两侧,层林尽染,已成为贯穿乌鲁木齐南北的“绿轴”。
          同样是2014年,乌鲁木齐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标志着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同时还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创造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园林城市的成功范例。
          乌鲁木齐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让这座地处亚欧腹地,距离海洋最远的干旱缺水城市,以一座优美、舒适、宜居的园林城、花园城出现在世人眼前,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在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后,雄心勃勃的乌鲁木齐又有了新的目标:2017年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并最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
          此外,2014年乌鲁木齐还顺利创建为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城市、第三批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进一步优化了城市人居生态环境,提高了各族群众幸福指数,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位。
          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更需要创造和积累精神财富,乌鲁木齐各族群众对子弟兵的热爱历久弥坚,处处都能感受到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1992年以来,乌鲁木齐已连续六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的殊荣,这既源于自治区党委政府、新疆军区和自治区双拥办历届领导强有力的领导,又饱含着全市各族军民为之奋斗的辛勤汗水。
          乌鲁木齐市在巩固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基础上,探索出了社会化拥军的新模式:“送文化进军营、送科技进军营、送岗位进军营、送服务进军营、送放心食品进军营”的五送五进拥军活动,使乌鲁木齐市的双拥工作更具时代感和生命力。
          2012年,乌鲁木齐市实现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目标,谱写了首府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新篇章。
          “五城同创”,五块金牌,与古丝绸之路灿烂的诗篇交相辉映,使这座美丽的边城更为流光溢彩!
          6    棚改筑就暖心巢
          一座城市之美来自一种独特的韵味,一片城区之美更多的是每一个细节的嬗变。
          乌鲁木齐市加快建设高品质宜居幸福城区,使这片区域发生着悄然的变化;而老城区、棚户区的嬗变之美,让人时刻感受到创新超越的激情从未削减。
          在乌鲁木齐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中,前些年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地方:在那里,随处可见低矮破旧的土房子,私拉乱扯的电线像蜘蛛网纵横交错……这就是被称为“棚户区”的地方。
          乌鲁木齐有234个大小不等的棚户区,涉及居民6万多户约25万人。这里流动人口聚集、基础设施薄弱、群众生活条件差、社会管理混乱、敌社情十分复杂,也是影响各族群众生活和首府和谐稳定的重大隐患。
          作为历史的“欠账”、城市的“伤疤”,棚户区一直是危旧住房集中区的代名词。棚户区改造,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容貌,更关系到数万家庭的安居梦。

  

蔬菜直销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居民就近买菜、买便宜菜的需求。

       近几年,乌鲁木齐在关注民生方面投入更大的气力,重点着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其规模和力度是空前的。
          自2010年开始,乌鲁木齐从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的实际出发,始终把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作为重大民生工程,五年来累计投入203.1亿元实施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开工建设房屋5.4万套、721万平方米,实现了市委提出的棚户区“三年改完、五年完善”目标。
          同时,用两年时间累计投入20多亿元,对全市993个老旧小区重点实施外墙保温、供排水和供热管线改造工作,既避免了大拆大建,又保证了老旧小区面貌明显改善,深受各族群众好评。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的顺利实施,改善了50多万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让群众享受到了城市建设发展成果。
          通过规模空前的棚户区改造,一座座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的住宅小区在低矮简陋、污水横溢的棚户区上拔地而起,一批批居民告别脏乱差的棚户生活,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之中。
          那些在棚户区里度过的“苦中作乐”的岁月随同那些青春一起渐渐远去,但那些回忆将永远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在2014年,就有4056户家庭通过摇号圆了“安居梦”。2015年,乌鲁木齐又提出开工建设棚改房6000套的目标任务,采取企业联合、政府引导、政府搭台等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
          随着乌鲁木齐的跨越发展,一个与乌鲁木齐城市地位相匹配、与经济实力相一致、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城市功能和民生机制正在形成,并惠泽广大市民。
          7    城市管理占鳌头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城市;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强化了乌鲁木齐市改革开放前沿窗口的战略地位。
          在排头兵、桥头堡区位优势更加凸显的同时,自治区党委对乌鲁木齐城市建设管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抓住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定位”把乌鲁木齐建设成我国西部中心城市,面向中亚西亚的现代化国际商贸中心,多民族和谐宜居、天山绿洲生态园林城市,区域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全疆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首善之城。
          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应势而动。自治区党委常委、乌昌党委书记、乌鲁木齐市委书记朱海仑掷地有声,要坚持已确定的城市定位不动摇,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不达目标不罢休!
          中国-亚欧博览会是乌鲁木齐对外经济贸易洽谈会的继承和升华,是中国西部地区主要的国家级投资贸易洽谈会之一。
          乌鲁木齐为中国-亚欧博览会永久举办城市。围绕迎接中国-亚欧博览会,乌鲁木齐持续开展大规模环境综合整治,突出抓好环境卫生整治、园林绿化建设、立面景观改造、夜景灯光亮化和户外广告治理等工作,营造了干净整洁、清新靓丽的城市环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成立市级规划土地管理领导小组,变规划“六支笔”审批为“一支笔”审批,实现了规划土地市级统一管理。
          ――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为重点,加快实施一批道路、电力、供排水等市政设施项目,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以“七大组团”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高铁、会展、白鸟湖、城北新区、古牧地、城南经贸合作区等新区建设。
          ――围绕建成西部“审批事项最少、效率最高、服务最优”城市之一的目标,狠抓市建设工程政务中心审批时限的压缩和流程的优化,切实提高审批效率。
          与此同时,在中心城区建立“大建委”体制,强化各区城市建设管理职能,先后向区(县)下放515项市级建管权限,初步构建了区(县)完全型政府,建立起“市级统筹、区(县)落实、协调配合、运行高效”的城市管理新体制。
          全面加强城市运行管理,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制定城市管理技术导则,实行区(县)重点项目目标考核管理,健全市级领导带队的环境卫生督查机制,严格落实环境整治奖罚措施,推进了城市网格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
          与此同时,投入14.6亿元用于购买各类环卫机械设备,新增环卫保洁人员1.3万余名,道路清扫保洁率实现100%覆盖。
          特别是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冬季封路清雪的作业模式,做到了“即下即清、雪停路净”,这对全国北方城市来说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城市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市民的生活也更加和谐安逸。清晨,市民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在公园的草地、绿树间晨练、健身;傍晚,市民们伴着天边的晚霞,在游园里和步道上跳舞、散步。时时处处,总有温馨动感的和谐胜景扑面而来。一个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正日渐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8    蔬菜直销惠民生
          百姓过日子,最关心的就是物价。“菜篮子”关乎百姓“钱袋子”。
          2010年,市委市政府针对物价持续上涨、早夜市取消后市民买菜难等问题,研究决定,在全市社区投资建设32个蔬菜副食品直销点,采取统一运营管理、批发价销售等政策。
          民以食为天,稳住物价稳住“”。社区蔬菜直销点,是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完善农副产品流通及销售价格调控体系,探索从农户的菜园子直接对接市民的菜篮子的直销模式。
          2011年,乌鲁木齐市将社区便民蔬菜副食品直销点建设列为重大民生工程,蔬菜直销点增加了粮油等副食品供应,开始步入规模化、标准化经营。
          2012年至2014年,赋予了“保供应、稳物价、惠民生”职能的蔬菜直销点,通过政府搭台,在全市先后建成并投入运营了527家店和100多个牛羊肉直销点,形成了基本覆盖全市的蔬菜副食品直销网络。
          直销点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广大市民能买到便宜菜、新鲜菜、放心菜。
          为此,乌鲁木齐市投入1亿元,新建和升级肉菜流通节点,建立肉菜质量安全可追溯运行机制,建设3271个农家店和40个配送中心,建设乌鲁木齐市蔬菜批发场站及吐鲁番地区、昌吉州配套蔬菜冷链储运项目等。
          同时,乌鲁木齐市还规划建设了50万吨蔬菜保鲜冷藏库,建立适合本地的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的耐贮存蔬菜品种5天至7天消费量动态库存,以便使蔬菜配送中心的运行与直销点对接。
          “菜篮”温暖千万家。如今,蔬菜直销点在这几年考核中不断完善,市民也从这项惠民政策中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无疑,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蔬菜副食品直销点的建设运营,有效平抑了物价、方便了群众,确保了群众基本必需品的价格稳定,全市CPI涨幅连续3年低于全疆全国平均水平。
          9    “区政合一”展双翼
          做大做强乌鲁木齐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使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是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要求。
          2011年,乌鲁木齐市委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决定将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与相邻的新市区、头屯河区合并,在西部地区率先打破开发区和行政区的体制障碍,推行“区政合一”。
          “”,是自治区党委和乌鲁木齐市委对开发区与头屯河区以及高新区与新市区的一个新定位、新机遇。新成立的开发区(头屯河区)和高新区(新市区),意在拓展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实现优势资源优化配置,打造城市发展新引擎。
          如果说“区政合一”是高瞻远瞩的大视野,那么,大视野带来的则是一座新城快速发展的大跨越。

  

夏日里,葡萄架下,老人在这里纳凉,小朋友在一旁玩耍。

       “做大做强、扩容提速、二次腾飞”,按照自治区党委、乌鲁木齐市委的要求,开发区(头屯河区)与高新区(新市区)开始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
          2011年,开发区(头屯河区)以规划为依据,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体制机制、招商引资等优势,壮大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区域整合的效率和成果。
          2011年,按照“强化二产、提升三产、优化一产”的原则,高新区(新市区)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撬动经济发展的“支点”,依托地缘优势,不断发展新兴产业。
          新起点,新经济,新平台。就是在这一年,开发区(头屯河区)与高新区(新市区)成为了乌鲁木齐发展的新引擎。
          展开双翼好腾飞。“区政合一”,有效破除了开发区与行政区的体制障碍,实现了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空间扩大、优势互补增强,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连续翻番,取得了1+1>2的显著效果。
          2013年,“区政合一”后的开发区(头屯河区)成为全疆首家工业总产值过千亿元的园区。
          2014年,开发区(头屯河区)、高新区财政收入分别突破80亿元和90亿元,都是2010年的5倍以上,实现了中央、自治区党委做大做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
          10    群雁高飞靠头雁
          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和单位的中枢神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挥部。
          班子好不好,群众说了算。为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各级领导班子在首府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乌鲁木齐市坚持把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连续六年开展“群众满意好班子”创建活动。
          为此,乌鲁木齐市出台了《县级领导班子争创“群众满意好班子”综合考核办法》,将原本单一的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指标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和绩效考评有机地结合,统一到了“群众满意好班子”评选之中。
          《办法》明确规定,“群众满意好班子”的班子民主测评满意率不得低于80%,党政主要领导民主测评优秀率不得低于70%。同时,为达到综合考核评价班子的目的,规定“好班子”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要达到70分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管理考核成绩要达到“”的等次。
          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工作等作为“一票否决”指标,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严重问题,都与“群众满意好班子”无缘。
          以此为标准,领导班子强不强,领导干部行不行,工作成绩实不实,廉洁自律严不严,监督和评判权掌握在干部群众手中,每一名领导干部都不同程度地感到压力和动力,从而使争创活动成为领导班子看得见、摸得着,最重视、最努力的目标。
          根据年度考核测评结果,对获得“好班子”的单位进行表彰奖励。但并非所有集体都能获得殊荣,考核结果敢于动真碰硬,形成了严格的惩罚机制。
          对未评上“好班子”的单位,乌鲁木齐市委召开常委会,专题听取所在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的情况说明;对虽被评上但群众满意率刚刚达标的单位,由市委组织部负责同志约谈其党政主要领导;对当年特别是连续三年未评为“好班子”,经组织核实确实存在突出问题的,坚决进行调整。
          五年来,乌鲁木齐市共调整未评上“好班子”的县级班子33个,19名党政主要领导被免职,19名党政主要领导被调离原单位,13名班子成员被免职或调离原单位,94名县级干部参加“素质提高班”培训。
          全市县级单位“好班子”入选率由2009年的50.4%提高到了2014年的94.9%;市委领导班子民主测评“”的得票率也由2009年度以前的60%多,提高到了2014年度的99%;市级四套班子满意率由过去14个地州市排名倒数第一,蹿升至现在的正数第一。
          五年来,乌鲁木齐市委市政府坚持群众观点,以让群众满意、由群众评判为主要考核方式,参评主体不断扩大,使“群众满意好班子”评选建立在扎实的群众基础之上,构建了干部大监督工作格局,使传统的干部考核实现从“官评”到“官评、民评相结合”的转变。
          通过开展“群众满意好班子”争创活动,有力推动了各级班子自我完善提高,极大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的激情干劲,全面提升了各级领导班子执政为民能力,增强了各级干部从群众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的责任意识,全市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廉洁勤政、奋发有为的良好局面。
          大手笔,搏击长空,书写辉煌;登高处,创造历史,开创明天。
          展望未来,到2025年,乌鲁木齐市将建成亚欧腹地的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科教中心和医疗服务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枢纽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具有新疆特色的亚欧大陆中心城市。那时,乌鲁木齐市将成为真正的首善之地,在全疆的榜样示范作用更加明显。
          海纳百川,追求卓越。
          乌鲁木齐已敞开宽阔的胸怀,张开热情的双臂,拥抱世界,放飞梦想。一座集“五大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国际都市正在天山脚下迅速崛起,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最为炫目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