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24.11.2015  12:05

  

  美丽的乌鲁木齐一隅(摄于10月15日)。谭明镜摄

  记者赵春华、实习生崔荣琨、钱君妍报道:“现在冬天也能见到太阳,出门戴口罩、黑鼻孔的日子永远过去了!”23日,谈起刚刚过去五年的巨大变化,家住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黑甲山片区管委会跃进街南社区的市民赵生贵高兴地说。

  “以前家家户户靠烧煤取暖,一到冬天积雪表面都浮着一层煤灰,雪化了就是黑水,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到自治区人民医院看呼吸道疾病的人都排着长队呢!”赵生贵说。

  “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举全市之力实施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煤改气”工程。2012年,投入121亿元完成全市189家供热单位燃煤锅炉的天然气改造任务,拆除大小燃煤锅炉1.7万余台,新建燃气锅炉960台、1.84万蒸吨,铺设燃气输配主支管网250公里,实现替代燃煤供热面积1.16亿平方米,改造后城市天然气供热比重由过去的22.2%提高到76%;2013年,“煤改气”成果继续扩大,又投入30亿元新建改扩建80座燃气锅炉房,新装大型燃气锅炉250台、5500蒸吨,建成南部集中供热及配套燃气管线55公里,新增燃气供热面积50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实现清洁能源供热全覆盖。

  在“煤改气”工程的推动下,全市共减少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23.9万吨,减少燃煤消耗1200万吨。乌鲁木齐的天变蓝了。2014年,乌鲁木齐市空气优良率达到85.6%,在全国74个重点监测城市中,空气质量从2009年以前的排名末位上升到现在的前20位左右。2015年上半年空气优良率达86.79%,其中6月份空气质量位居西北地区城市第一。

  蓝天下的这片土地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以前没有水,没有天然气,没有下水管道,进出都是一条泥巴路,紧挨着垃圾山、臭水沟,恨不得把家里所有的窗户都钉起来。你看现在,到处是林立的高层住宅楼,家家户户都搬进了新房子。”在市民魏颖眼中,棚改前后的黑甲山有天壤之别。五年来,乌鲁木齐市累计投入203.1亿元实施97个棚户区改造项目,累计开工建设房屋5.4万套、721万平方米。

  建成覆盖全市的527个蔬菜副食品直销点,平抑了物价,CPI涨幅连续3年低于全疆全国平均水平;两年完成993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共改善50多万群众的住房条件;BRT快速公交、“”字路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城际铁路、高铁相继开通,地铁1号线全面开工,创造了西部落后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奇迹……“十二五”期间,乌鲁木齐民生改善强力推进,其背后则是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坚强后盾。

  乌鲁木齐市紧抓援疆契机,引进了三一重工、陕汽集团、东风汽车等一大批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奠定了乌鲁木齐在全疆乃至西北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地位。同时,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并驾齐驱。在实施“四大战略”、构建“五大经济圈”、建设“六大产业基地”、抓好“七大项目”的宏伟蓝图的引领下,2012年,乌鲁木齐的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8大经济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第一。2013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三年翻一番”,特别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4年,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增速位居全国省会(首府)城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