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救助站吃饭有菜有肉还能洗热水澡

19.06.2015  14:32

  (记者郭玲)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救助站,更好地发动社会力量提供救助线索,乌市救助管理机构于今日举行“开放日”,接待公众参观、监督。

  1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乌市喀什东路的乌市救助管理站,站门口已经拉上了写有“乌鲁木齐市救助站开放日欢迎您”的横幅,“这两天只要有市民探访,我们都会邀请他们参观。”救助站工作人员说。

  救助站里,已有十余位市民来参观。“我是从网上了解到这个日子的,刚好今天来办事,就来看看能不能参观,没想到门是敞开的。”米东区市民王博洋说,先前他印象中的救助站应该是大通铺,一间屋子住十几个人,吃得不好环境也差,可这次来参观让他大开眼界。

  6月17日16时许,喀什东路乌市救助管理站,受助人员熊建军(右)和同伴打扑克。亚心网记者陈峰摄

  走进综合救助大楼,大楼四层共分4个救助区域,一楼和二楼分别是未成年男性救助区和未成年女性救助区,三楼和四楼分别是成年女性救助区和成年男性救助区。

  4个救助区共有300张床位。每个受助人员的生活区内都设有浴室、餐厅、阅览室、医疗室、观察室。走廊、卫生间还安装了残疾人辅助设施。每个宿舍设有3个床位。其中未成年人救助区的设计更人性化,宿舍采用专用儿童床,家具等都进行了无角化处理,防止未成年人被碰伤、划伤。

  “这跟我想的差距太大了,我刚问了一个被救助人员,他说他们一天三顿饭吃的和工作人员一样,有菜有肉。”家住乌市天津路的市民蒋女士说。

  据介绍,自2003年8月实施救助管理工作以来,乌市救助管理站平均每年救助2000人次左右,其中流浪未成年人占20%。

    女儿很无奈:父亲乞讨就为钱

  在救助站宿舍,安某(化名)一见到记者,便连说想出去。

  经常乘坐BRT1号、2号线的乘客或许有过这样的遭遇:有乞讨者一边伸手要钱一边伸出舌头发出“啊啊”的叫声,如果乘客不给钱,他会动手拉扯女乘客的衣服,或将脸贴得很近。6月初,救助站接到市民有关这类情况的举报电话,便出动工作组去找这类不文明乞讨者,安某就是其中一名。

  “当时我们在BRT上看到他,他正在乞讨,我过去跟他小声说明来意,带他下了车。当时车上的乘客纷纷拍手称赞,还有人给我们竖起大拇指。”乌市救助工作组组长陈志军说。

  安某来到救助站后,起初坚持说自己没住处没孩子,经过工作人员连续多日的聊天询问,才得知安某是山东人,有个女儿在乌市已经安家,便联系了他的女儿。

  救助站工作人员回忆说,当时安某的女儿说他们家里并不缺钱,父亲上街乞讨是因为觉得能得到更多钱,不文明的行为也是为了要钱更容易些。

  “他女儿当时就要来接他,但在我们的建议下,多留了他几天,我们想彻底做通他的思想工作,让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恶劣,出去以后不要‘重操旧业’。”陈志军说。

  据悉,昨日安某的女儿再次来到救助站并保证会监督父亲,随后两人离开救助站。

   这位“老熟人”,一到变天就“回来

  40岁的熊建军已经是乌市救助管理站的老熟人,每次来到管理站,在一楼登记一下,便上楼洗澡找个房间安置好自己。工作人员对他的情况也是非常了解,“他为人诚实,我们对他就像朋友一样,今年已经是他第三次来救助站躲避天气突变”。

  很多被救助人员并不遵守救助站的作息表,但熊建军不一样,每天8点起床,打扫卫生,除了早中晚饭,其他时间会用来看电视、看书或者活动,熄灯时会按时睡觉。

  据熊建军说,他家在安宁渠镇,父母十几年前去世了,他没房子没耕地,一直到处流浪打工。

  第一次进救助站是在去年冬天,因为没找到工作,他就住在天津路一个自动取款机房,里面非常冷。恰好遇到救助站工作人员上街寻找流浪者,自己便被带进了救助站。

  “刚开始很紧张,以为救助站里的情况还不如取款机房。”熊建军说,但做好登记手续被带进宿舍后,他彻底放心了,舒舒服服洗了个热水澡后,在崭新的床铺上睡下了。

  “过了那个冬天后,我又陆续来过3次,这次是6月14日来的,因为预报有雨,然后就出去找工作。”熊建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