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梦想》系列特稿之七旬老人:让濒临失传非遗手艺传下去

22.09.2014  17:34

    天山网讯(通讯员王陆斌 东华 张建学摄影报道)日前,新疆巴州博湖县官网微信“大漠西海”发布了一则消息:当地7旬蒙古族老人阿拉布吉为了传承非遗手艺招收学徒,吸引了网友关注。

    9月21日,记者走进家住博湖县阳光小区的阿拉布吉家中一探究竟。

    走进阿拉布吉的家,一客厅的民族手工艺品让记者眼花缭乱,墙上挂的有民用的马皮带、皮、缰绳、马嚼子和马鞭子等民族手工艺饰品,同时展示柜上分别摆有木马、木牛、蒙古包等小型木饰品。

    看着记者痴迷观赏的目光,站在身边的阿拉布吉老人笑着跟老伴巴依尔开玩笑说:“我做的小板凳和你做的羊毛毡大小比例刚好,不过我的小板凳可比你的羊毛毡好看多啦。”“没有羊毛毡,你的板凳也衬托不出来呀!”阿姨微笑着掐着老伴反驳道。

    阿拉布吉老人说,他出生于1938年8月,1963年,他和老伴巴依尔(1946年6月生)相识,两人均属于和硕特部落,祖居博湖县本布图镇(原跃进公社)。他19岁开始(1966年)在公社供销社当售货员,17年工龄,1982年到乌兰乡供销社当主任,1984年开始在乌兰乡连任3届乡长(9年),1993年任乌兰乡人大主席(6年),直到1999年在乌兰乡人大主席任上离休,赋闲在家休息,老伴多年随同相伴,任劳任怨在家当家庭主妇,夫妻俩育有弟兄4人,如今四世同堂,生活很美满。

    1999年,老人阿拉布吉退休后发现,随着社会发展,以前的许多生活用品慢慢淡出了大家的视野,为了让子孙后代能更直观的了解祖先的生活,他决定和老伴巴依尔一同开始制作手工艺品,小蒙古包、牛车、摇篮、酸奶壶……一件件手工艺品都是老人用榔头、刻刀这些简单的工具做出来的,巴依尔则负责色彩搭配让手工艺品更加华丽,夫妻二人共用了15年时间共制作出400余件小模型,一部分在家里存放,另一部分存放于博湖县非物质文化展厅。

    当记者问及老人是如何学会制作手工艺制品时,他说自己的手艺是从8岁时跟爷爷学的,小时候他经常坐在爷爷身边,聆听他说唱《江格尔》,爷爷手把手传授他手工艺技术,直到退休后,老人根据自己多年的记忆,并走遍博湖当地采风,一点点开始完成了自己晚年的梦想。

    多年来,两位老人先后依次获得了很多荣誉,2004年6月,阿拉布吉老人因在“三个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成立50周年之际,被授予“建设开发巴州”金质纪念章;2007年6月,巴州举办第四届“东归那达慕节”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他获得了蒙古族江格尔说唱第三名;2011年8月,老人题为《毛主席万岁》的刺绣在“自治区第五届旅游纪念品展示展销暨博湖县第一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荣获优秀奖等。老伴巴依尔2009年2月在博湖县第二届正月十五文化庙会民族服饰比赛中获三等奖;2010年1月被博湖县文化体育局评为优秀民间艺人;2014年6月,老人参加了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新疆《江格尔》、《格斯尔》及图兀勒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因培训成绩优异,获活动结业证。

    据阿拉布吉老人表示,当今这样的手工艺品在生活中已经为数不多了,博湖县也只有他和另外一位蒙古大叔会做这些东西,现在自己年事已高,祖辈们传下来的这些古老手艺也濒临失传,目前只传授给了排行老三的儿子,他想通过自己的号召和努力,使更多的年轻人能重视祖辈流传下来的遗产,将古老的文明发扬光大。

点击进入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