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学子古丽胡玛尔和她的内高班生活

19.09.2014  20:14
  

 

2011年4月,被古丽胡玛尔·瓦哈甫(图中穿红毛衣者)称为“刘妈妈”的刘晓玲去阿克陶看望她和同学们时照的合影。(受访者提供)

  最近半个月,28岁的古丽胡玛尔·瓦哈甫(以下称古丽胡玛尔)将辗转于天津、重庆等地,用她的“新疆普通话”介绍新疆文化。对于这位维吾尔族姑娘来说,虽然已经高中毕业9年了,但曾经的内高班生活依旧印象深刻。

  伴随着“内地高中班(以下称内高班)”走过的第十四个年头,近年来,内高班的整体升学率已达到了97%以上。

  “内高班”效应之下,内职班、内初班相继出现,不仅为新疆学子提供了接受高水平教育的机会,也使之成为内地了解新疆的一个窗口。

   山东饺子 攒劲

  9月17日晚上8点,古丽胡玛尔准时出现在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在这里停留一晚,翌日她将搭乘飞往天津的航班,开始10天的巡回报告之旅。

  古丽胡玛尔嗓音低沉,语速很快,她称之为“阿图什方言”。

  路边拨打手机的行人,让古丽胡玛尔想起数年前,家乡阿图什,父母在邮局排队给她打电话的场景。每分钟8毛钱,母亲的语速很急切,她们的对话总是以“你赶紧说说那边情况”开头,以“照顾好自己”结尾。

  那是2001年秋天,内高班启动第二年。国家在北京、上海等12个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13所一类高中开办了“内地高中班”,旨在使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内地接受更好的高中教育,为新疆培养高素质人才。

  当15岁的古丽胡玛尔考上崂山中学的内高班时,全家人送她到火车站。要知道,此前她连喀什市都没有去过。

  当初,古丽胡玛尔顶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第2名”的头衔来到青岛,由于不懂汉语,也没有接触过英语,在第一次考试中她得了倒数第一。

  身为班主任的刘晓玲慢慢接触古丽胡玛尔,带她回家,教她汉语、英语。作为交换条件,古丽胡玛尔开始教刘老师维吾尔语。从此,古丽胡玛尔多了一个“刘妈妈”。

  像刘晓玲一样,为内地新疆学生服务的教职工有近2万人。内高班期间,只能每年的暑假回一次家,寒假则在学校度过。每年春节,校长和老师就会带着内高班的学生一起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古丽胡玛尔说,很怀念刘妈妈的饺子,如果现在春节不吃饺子,她会很不习惯。

  刘晓玲印象深刻的是,当学生得知13个除夕都是校长住在学校陪伴他们度过时,孩子们用刚刚学会的毛笔字写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大“”字贴在校长办公室门上。大家把自己爸爸妈妈的名字送给了他们喜欢的汉族老师,马校长叫买尔旦校长,于老师叫克里比努尔,她叫阿依古丽,意思是“月亮花”。

  对于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古丽胡玛尔一样的内地新疆学生充满了好奇。上海市奉贤中学依托于传统节庆日开展各民族文化融合实践,当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来临时,新疆班学生共同参与了灯谜及对对联等联欢活动,让少数民族学生加深对汉文化的了解和认同;而在穆斯林的肉孜节、古尔邦节则会邀请全校师生共同参与,通过民族风情展演等方式让全校师生共同跳起民族舞、感受少数民族节日浓浓的民族风情,实现情感、文化的融合。

   感恩 饮水思源

  自治区教育厅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孙琦发现,像古丽胡玛尔一样的孩子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到外地求学,当时的老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

  作为93所承担内高班教学任务之一的上海市奉贤中学,专门成立了民族教育领导小组,更是为“内高班”的孩子们配备了学校最好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指导教师。在这里,有这样一群人:“陆妈妈”、“高爸爸”……他们是内高班学生的亲人、朋友。

  据各大院校反映,从“内高班”毕业后,新疆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和交往能力得以提高。3万多名新疆本地人才从这个特殊的班级走进社会,有效地推进了民族交往和团结。

  来自自治区教育厅新疆内地学生工作办公室数据,截至今年9月,“内高班”已累计完成15届近7万人的招生任务。目前在校生34000人。办班城市由当年的12个增至45个,办班学校由最初的13所增至93所。

  2005年,古丽胡玛尔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英语系专业。分宿舍时,她主动要求和汉族同学同住。“我们应该用开放、包容的胸怀对待不同的文化”。

  2006年3月的一天,古丽胡玛尔和2000人一起编织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为长春一名8岁的小女孩重现了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这位小女孩因患脑瘤失明,最大的愿望就是到北京天安门观看升国旗,但她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她跋涉到1000多公里外的北京。有人在长春给她布置一个天安门广场,古丽胡玛尔扮演着一位从新疆来的游客,她用特色鲜明的新疆话问路。

  大学毕业,古丽胡玛尔和大多数内高班学生一样,回到新疆工作,在阿克陶县第一中学当老师,教汉语和英语。

  2011年,远在北京工业大学就读的凯米尔丁,听说崂山中学新疆班汉语教师陈晓燕老师被诊断为白血病的消息。他和已经毕业了的新疆班孩子们开始组织捐款活动。凯米尔丁留给老师的字条这样写道:“当年是老师们照顾我们,现在,该轮到我们照顾老师了”。

  联系到古丽胡玛尔时,她把半年的班主任费全部捐给陈晓燕。她班上的39个孩子听说此事后也每人捐出了1元钱,共38元9角,其中一个孩子只能拿出9角钱。

   包容 内高班效应

  14年来“内高班”的品牌号召力带动了新疆基础教育发展,有力拉动了新疆学生学习汉语、接受高水平教育的积极性。为新疆培养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同时能够让偏远农牧区贫困家庭子女享受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在参考“内高班”办班模式的基础上,又开设了内职班、区内初中班。

  当了五年教师的古丽胡玛尔,每学期都会拿出自己上内高班的照片和视频。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她也从孩子们的眼神中看到对一片新天地的憧憬。

  去年,古丽胡玛尔所带的双语班中,全班34名学生,共有16人考上了内高班。开始了新的高中生活。

  孙琦介绍,2010年开办内职班,当年招生3300人,2013年在校生规模为9900人,此后在校生人数一直稳定在9900人。今年第一批内职班学生毕业,升学率达到95%,有的继续留在内地高职学校就读,有的回疆升入高职或者大学,有的甚至直接就业。

  2004年开设的新疆区内初中班,以“对口招生,异地培养”的方式,以乌鲁木齐为例,有4所中学承担着区内初中班的办学任务,对口面向喀什地区、吐鲁番地区,以及兵团农三师。目前,累计招生63000人,每年招生计划从最初的1000人,上升为今年的1万人。其中70%的学生升入内高班继续学习。其他人则升入本地高中或内职班学习。

  2012年4月28日,是古丽胡玛尔的婚礼。听说了这事,刘晓玲不动声色来到喀什,出现在婚礼现场。看见穿着新娘妆的古丽胡玛尔,她激动地上前,拿出了她为女儿准备的首饰作为嫁妆。

  婚礼上刘晓玲当了回伴娘,并全程用维吾尔语主持婚礼。七里八乡的亲友们听到她地道的维吾尔语时,先是好奇,继而热烈鼓掌,接着一拥而上,为刘晓玲献上一条条美丽的丝巾。

  对古丽胡玛尔来说,任何民族都可以成为亲人,而真诚、包容待人是她此生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