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绿色的家园

21.09.2017  20:13

        亚欧大陆腹地,终年被莽莽戈壁和浩瀚沙漠围绕着。即便如庄子描述的大鹏一般扶摇而上九万里,俯瞰到的绝大部分区域都是满目的荒凉。然而这并不是这片土地的全部,与苍黄景色同样壮丽的,还有紧紧环绕在沙漠戈壁间的绿色。它们牢牢锁住了一切荒凉。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林业局和自治区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新疆林业各个领域飞速发展。五载春秋,百年福报。新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步,成为“美丽中国”“大美新疆”理念的最好诠释。

千年胡杨林重新焕发生机

倘若从太空中俯瞰塔里木盆地,就会发现一条郁郁葱葱的“巨龙”横卧在盆地北部,“龙尾”垂向盆地东南水光潋滟的台特玛湖。这条“巨龙”便是依托塔里木河水系而生的1500余万亩胡杨林,它占据整个中国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

川流不息的河水,连绵不绝的胡杨林,遍布沙丘的红柳、梭梭等植被,共同构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塔河生态系统“”住了沙漠的蔓延,给绿洲带来了盎然生机。

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的天然胡杨林和荒漠灌木林是新疆荒漠区分布面积最大、涉及范围最广的天然森林植被类型,是保护塔里木盆地周边重要城镇和绿洲的绿色屏障。作为优良的四季牧场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更是维系塔里木河流域荒漠生态系统的主体。

然而由于历史上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缺水,出现衰败死亡和病虫害蔓延趋势。胡杨虽然生命力极强,但也逃不过长期无水的困境,千年胡杨却活不到百年,泪尽沙海。

为保护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改善塔里木河生态环境,从2001年起,国家投资100多亿元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连续多次向塔里木河下游输水,大片胡杨林得到恢复,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沙尘暴天气也明显减少。同时,国家和自治区投入上亿元资金,把塔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列为生态公益林予以重点保护。

2016年6月,自治区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专项行动计划,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理念,围绕“退地、增水、管护、法治”工作重点,实施退耕还林、胡杨林拯救、胡杨林飞机防治病虫害、胡杨林区水事治理、社会参与生态保护五大专项行动,着力提高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自然恢复力。南疆五地州林业局和胡杨林重点县市成立了由林业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胡杨林生态保护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部门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力推动当地胡杨林生态保护专项行动。

2016年8月9日,五大专项行动之一——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拯救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这不仅意味着今后每年的深秋,塔里木河两岸令人心醉的金黄色胡杨将越来越多,更是新疆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及“环保优先、生态立区”“坚持两个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到具体行动的证明。千年胡杨将焕发新生。

为保证拯救行动稳步推进,自治区林业厅组织规划设计部门深入胡杨林区现场勘察、调研摸底、采集信息,编制《塔里木河流域2017—2020年胡杨林生态保护规划(林业部分)》,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提出了胡杨林年度管护封育、引洪灌溉、有害生物飞机防治、胡杨专项执法行动实施内容、步骤和要求。

目前,由各部门形成保护合力,自治区各级林业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在塔里木河流域五地州、30个县市全面启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拯救行动,通过布设围栏、建立宣传牌、标志牌进行封育,修建引洪渠及拦洪坝、引洪灌溉、人工播撒种子等措施促进天然胡杨林恢复。

各县市拉设围栏476公里,完成封育管护面积63.3万亩,修建引洪渠331公里、拦洪坝85公里、人工散播种子42万亩,完成胡杨林引洪灌溉374万亩,在胡杨林林间空地补植红柳和胡杨13.3万亩。尤其是胡杨林封禁保护区,林业和水利部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通过引洪灌溉和人工辅助措施,有效促进了胡杨林生态恢复。而胡杨林如今受到的呵护,是整个新疆森林系统得到全社会尊重、关爱的缩影。

像呵护眼睛一般呵护我们的森林

当飞机从宁静的胡杨林上空飞过时,那马达声带来的是健康的信息。据统计,从2016年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生态保护行动开始,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林重点县市共整合利用林业项目资金2630万元,完成了256万亩胡杨林春尺蠖飞机防治任务。经防治效果检查验收,所有防治区域虫口减退率均达到90%以上。

事实上,在天山南北,在每一片森林的上空和林下,人类都在尽其所能地呵护它们,就如同在呵护自己的眼睛。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重大、检疫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危害程度明显下降。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1‰左右,实现了国家4‰以下的总体要求;有害生物发生预测预报准确率、种苗产地检疫率、无公害防治率每年均高于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覆盖全疆森林的防控体系初步建成。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全区共建成区、地、县、乡四级测报站点660个,覆盖所有地(州、市)、县(市)和61%的乡(镇);全区共建成县市应急防控专业队94支,乡镇防治服务队461支,标准化防治检疫局22个;全区共建成重点区位木材检查站林业有害生物检疫设施17处,重点区域防控体系建设8处,区域性检疫除害处理设施1处,地县两级检疫执法队伍96支,地州级检疫检验实验室14座。全区已基本构建起了以特色林果为主,覆盖山区天然林、平原荒漠林、河谷次生林、绿洲人工生态林的有害生物防控网络。

机构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全区专职检疫员达620名,从全疆种苗系统、各地州县市林管站人员及部分地州市县的园林处发展兼职检疫员达到865名,壮大了林业有害生物防控队伍。

科学治理”“分类施策”的防控策略得到全面落实。近年来,通过不间断的实施专项治理,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危害范围已由南疆大部分地区发生压缩到集中在喀什、和田地区个别县市小面积发生;通过实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荒漠林鼠兔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示范项目》,采用“人工栖架”“人工巢箱”“人工巢”“毒饵保护器投饵”和“毒饵保护器投放不育剂”等综合防治技术,营建了鼠兔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示范区4万亩,示范区鼠兔害天敌数量明显增加,害鼠兔种群密度明显下降,荒漠林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天然胡杨林春尺蠖发生面积逐年缩小,危害程度明显减轻,治理区平均虫口减退率达90%以上,平均保叶率达90%以上;其他常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得到有效控制。

同时,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不断加强,2012年总投资5615万元(中央投资4492万元、地方配套1123万元),2017年总投资17490万元(中央投资10249万元、地方配套7241万元)。森林防火资金的投入,加强了我区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完善了通信网络、充实了扑火机具装备,极大地改善了护林人员的生活工作条件,防扑火综合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森林防火体系。

在如今的新疆林区,经过长期不懈宣传和执法力度的持续增强,爱林、护林早已经成为林区各族人民的共识。森林备受呵护的同时,林间的人们得到了更大实惠。自治区林业厅将林业扶贫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大幅提高护林员待遇,改善护林员生活条件。不少贫困人口因地制宜被纳入护林员体系,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是“五个一批”精准脱贫的措施之一,可使贫困农牧民直接收益,对维护林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快新疆脱贫攻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国家启动将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工作,实施至今已将新疆约1.1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变为生态护林员,带动了近5万人实现脱贫目标。

  (李东升、蔡立新、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