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集团陷债务风波 资产负债率连年居高不下(图)

13.10.2014  19:16

柏可林 摄

柏可林 摄

近期,中钢集团“数百亿贷款本息逾期”的传闻被引爆,又先后曝出欠贷数百亿。尽管官方站出来对传闻进行了澄清,但中钢集团资产负债率连年居高不下,业绩整体退步已是不争的事实。再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中钢集团未来将何去何从

过去几年,央企钢铁行业“巨无霸”中钢集团总被争议和谣言包围。这一切的源头被市场人士归结为中钢集团这几年业绩的整体退步。

近日,市场又出现传闻:中钢集团银行贷款780亿元“全面逾期”,且涉及到9家银行,同时,国务院国资委方面可能会“介入注资200亿元”。更详细的版本随后呈现在众人面前,按传闻的表述,整体上,中钢集团欠中国银行200亿元、交通银行150亿元、民生银行75亿元、工商银行20亿元。

相关传闻很快被官方证实为“谣言”。公开声明显示,中钢新闻发言人称,传言不属实,“中钢集团并未出现巨额贷款逾期问题”。该发言人坚称,只是有“个别资金回笼未按期到账”。

紧接着,民生银行和工商银行也站出来否认了上述传闻。

但对于市场的谣言和企业的辟谣,市场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尽管是传闻,但还是揭开了中钢集团这几年经营状况的一角。”一位长期关注国资改革的某券商策略研究员10月9日对记者说,“中钢集团也许是无奈的,毕竟这几年钢材市场的低迷,谁都不愿意看见。以钢材贸易为主的中钢,自然难逃行业低迷的影响。但作为央企,总归要有先见之明和新的战略决心。因此,站在管理的角度,中钢本应尽最大可能地避免经营业绩的下滑。

9月30日,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诚信”)发布报告称,中钢股份主体信用等级为AA-,评级展望由稳定调整为负面,“10中钢债”的债项信用等级维持AA-。“此次评级调整的原因为近期媒体关于中钢股份及中钢集团的负面报道可能会导致公司融资环境的变化,并对公司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中诚信称。

针对上述中钢拖欠贷款的传闻,路透社分析称,中钢债务事件可能不会是信用风险的触爆点,“但一向以资金实力著称的央企被卷入债务危机的纷争,侧面折射出资本密集型的钢铁行业所面临的资金窘境,中钢集团债务事件将令钢铁业的融资环境雪上加霜”。

对此,与多个大型企业打交道的浙江某中小银行信贷部经理对记者坦言,钢铁和光伏行业“我们是不怎么会去碰的”,且现在的整体形势放在这儿,“无论是带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还是民营企业,我们原则上都会很谨慎”。同时,她还对记者透露,目前长三角一家颇为有名的大型民营钢铁企业还拖欠该银行亿元以上的授信。

这件事确实给我们一些警示。一旦涉及到目前的产能过剩行业,哪怕是央企,在贷款审核上可能也会更谨慎一些。”一家在中国内地和香港上市的股份制银行的客户经理稍早前对记者坦言。

传闻再现

放在10年前,很难想象,一家被认为“大而不倒”的央企,现在会出现生存上的压力。2008年初,中钢集团时任总裁黄天文曾意气风发地表示,2008年,中钢集团有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他当时称,“2007年中钢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112.4亿元,同比增长83.03%;利润实现同比大幅增长,集团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真正进入世界500强行列,还是在2009年。当年,该公司首次进入全球500强,位列372位;2010年,中钢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31亿元;2011年,中钢集团位列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全球500强排行榜第354位。

短暂的辉煌后,迎来的却是中钢随后长期面临的“大讨论”。其中,中钢集团的负债成为关注焦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3年末,中钢集团资产总额为1101亿元,负债总额为1033亿元,负债率为93.87%;所有者权益仅为67.5亿元,未分配利润为-109.93亿元,经营性利润亏损15.95亿元。

一家经营有善的公司,公司负债率不会太高,更不会超过70%至80%。当然,即使超过了也没关系,只要主业好,也可以支撑。但现在,中钢集团的相关条件似乎都不怎么符合。”一位民营企业的财务副总监10月9日上午在与记者交流时坦言。

从2010年到2012年间,因为受钢铁业下滑的影响,中钢集团净利连续3年亏损。也就是说,截至去年年底,中钢集团的业绩连续4年没有大的改观。

事实上,纵使是高调期的2008年,中钢集团都未摆脱市场的质疑。2008年年底,就有媒体称,中钢集团发生的巨额亏损已导致该公司与力拓合资的恰那铁矿被关闭。

对此,中钢集团于当年12月12日发表声明强调,“中钢继续保持平稳运营态势,恰那铁矿一直运营正常。同时,中钢集团及所属海内外各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均在正常进行,并继续保持平稳运营态势,不存在亏损问题。

今年,谣言再次在市场中出现。近日,市场传闻中钢集团的银行贷款“全面逾期”。其中,甚至拖欠一些国有银行超过百亿元的贷款。

这一次,相关银行站出来进行了否认。9月23日,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称,“中钢集团及其下属企业在工行的融资余额占中钢全部金融机构融资余额的比重不足1.3%,目前工行相关融资均未违约。”民生银行亦对欠款传闻进行了否认:只有个别分行对中钢集团旗下经营良好的当地子公司有少量授信,目前,这些子公司经营正常、还款付息正常,相关贷款未产生逾期或不良。

与此同时,中钢集团同样称,该公司并未出现巨额贷款逾期问题,且只是有“个别资金回笼未按期到账”。另有消息称,截至今年7月底,中钢集团的贷款逾期金额为6.9亿元,“虽然大多数贷款经中钢与银行商量进行了延期或部分还款,但中钢的后续贷款和征信记录已经受到影响”。

缘何逾期

不过,中钢内部人士对媒体披露,上述债务违约“源起于今年6月”。当时,中钢集团对国开行挂着一笔6.9亿元的贷款未能及时还款变成逾期,其余银行的贷款都是展期,加在一起“预估有百亿元规模”。

这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这家企业的经营问题。”上述策略研究员对记者说,“只要进行一个比较,国资委直属113家央企,除了中钢集团在内的少数几家企业,几乎没有企业传出欠款问题,无论是‘三桶油’,还是汽车企业或机械制造商,都没有这样的情况。这本身就说明了一些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几亿元贷款逾期的情况?

记者从中钢集团官网获悉,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资源开发、贸易物流和工程科技。其中,贸易物流是中钢集团最倚重的板块之一。

说白了,就是钢贸业务拖累的。”一位常年与大型钢企打交道的江苏小型钢贸商对记者说,“最近几年钢贸上的形势不好,与之有相关业务的企业自然也很难再从这方面获得盈利。

今年5月和6月期间,记者在与多位钢贸圈人士的交流及随后的调查中发现,至少在上海地区,中远物流、中材国际和中国铁物及其他国企一度帮钢贸商做托盘业务,进而“被迫”卷入了“坏账黑洞”之中。

所谓托盘业务,是指国企先帮贸易商支付货款,货材放在第三方仓库;一段时间后,贸易商通过加付一定的佣金费用或者利息费用偿还资金后,拿回货权。对于这种行为,媒体此前直言,“由于虚假仓单、重复质押等问题,演变为‘一货多嫁’甚至‘空仓计’,国企货财两失,资不抵债。

上述策略研究员则认为,中钢集团业绩不好的原因更多地是在为之前的决策买单,“仅一项钢贸业务,不足以对一个集团公司产生太多致命的影响”。据了解,在国资委成立初期,市场中有多达200多家央企,为了达到整合市场的目的,当时相关部门下达了有关目标,一些既不大也不强的企业就可能被整合。在此情况下,中钢集团从2003年就开始了快速扩张的步伐,既在国内整合和收购一些企业,扩大自己的市场影响力,又在海外实施并购,如与力拓集团在恰那铁矿的合作等。

没有做到足够“”的中钢集团,却不断在为当年的扩张埋单。有报道称,2007年,中钢与山西中宇钢厂开始巨额的资金往来,2008年,对方欠款一度达20亿元,“至2010年下半年,山西中宇对中钢欠款已达近40亿元,成为中钢财务黑洞的开始”。

兰格钢铁网分析师张琳也称,中钢此前几个大项目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并购山西钢厂和投资澳大利亚中西部矿如今看来都可称作败笔”。在她看来,雪上加霜的是,“中钢集团又遇上钢铁熊市,导致积重难返,回报不及预期”。

盲目扩张是钢贸企业走到今天危局地步的原因之一。中钢集团在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祭出的‘4万亿元’后走上了疯狂的产能扩张之路。当时,在中钢集团各下属公司之间,业务重叠屡见不鲜。”财经评论人余丰慧撰文称,“同时,海外扩张达到疯狂之境地,仅在非洲就投资收购近10家公司,所投资的资源种类主要为铁矿石和铬矿;2008年以13亿澳元收购了澳大利亚中西部股份有限公司。但由于之后铁矿石价格出现下跌,此项投资的价值后来严重缩水。

广发证券直言,中钢集团二度逼近破产,“并不是一件超预期的事情”。中钢集团曾经是全球500强,但是近两年均未上榜。主要是其在2008年以前粗放式的增长、混乱的管理埋下的恶果,也曾导致前董事长黄天文非正常离职。

这是在为之前的投资埋单,但更凸显的也许是管理没有及时到位。”上述策略分析师称。

冶金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说,深层次原因看,“央企治理本身上问责机制的缺位,导致企业管理者带有强烈的政绩倾向”。他对媒体直言,“对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只要没有贪污,扩张成功就是我的政绩,扩张失败也不会有人追责,由政府和国家兜底。因此,管理层往往忽略企业扩张的风险,把公司往大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