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采访团小分队“探路”十三冬

10.12.2015  10:40

  12月8日—9日,中央媒体采访团小 分队紧锣密鼓地进行了为十三冬预热宣传的采访。两天时间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青年报、中国体育报等7家知名媒体来到自治区冰上运动中心采访十三冬的筹备情况,走进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和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了解新疆冰雪资源,来到学校看学生在雪地拔河、踢足球。两天行程过后,中央媒体采访团小分队眼里的十三冬更具体了,他们有了很多惊喜的收获,不禁为十三冬、为大美新疆点赞。

  期待短板项目上的突破

  中央媒体采访团小分队首站就来到自治区冰上运动中心,“国内仅有、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场馆建设让采访团成员连连称赞。“自治区冰上运动中心和索契的冰上项目运动场馆没有什么差别。”人民日报记者刘硕阳仔细观察了速滑馆后,不由得感叹说。刘硕阳透露,“冬运会作为国家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检验我国冰雪运动的水平。同时‘三亿人上冰雪’活动的开展以及我国成功申办冬奥会使得冰雪运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所以我们很关心十三冬是否能在我国冰雪运动短板的项目上取得突破。”在与曾经的全国速滑冠军刘龙天飞交谈过后,刘硕阳心里对十三冬赛事多了一份期待,他说,“在十三冬的带动下,除了传统优势项目以外,新疆的花样滑冰、雪上项目也能得到长足发展。

  更注重赛事之外的综合效益

  中国青年报记者慈鑫从事体育报道15年了,参加过前两届冬运会报道。经验丰富的他参观完自治区冰上运动中心后就连连向自治区体育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负责人发问:“这里以后会向老百姓开放吗?怎么开放?如何收费?场馆建设标准这么高,有承办国际赛事的定位吗?”提出这些问题,慈鑫有自己的考虑。“一个全国性的运动会不能只办成竞技性的赛事。”慈鑫说。更注重赛事之外的综合效益是中国青年报此番对十三冬的关注点,场馆赛后规划和利用、青少年冬季运动的开展、新疆冬季旅游产业等,都在慈鑫此行的采访计划内。“体育事业根基在群众,所以要关注广大百姓和青少年的参与,可贵的是新疆一开始就在走这条道路。”慈鑫说。在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中学校长秦加军的交流中,慈鑫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我想了解学校开展冰雪运动只是注重竞技人才培养,还是关注冰雪运动的普及。答案让人满意。

  新疆冰雪文化值得挖掘

  此番采访活动,让各媒体收获了惊喜,那就是新疆深厚的冰雪文化。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观看庙尔沟中学孩子们在雪地拔河、踢足球时,孩子们对冰雪运动的热情感染了所有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黎冉采访一位中学生为什么热爱冰雪运动时,学生回答:“可以练胆子。”这句话让他印象深刻。他说:“新疆孩子对冰雪运动的热爱就在体内流淌。各民族的孩子在一起活动,很团结和谐。”而中国体育报记者季雪峰则表示,除了赛事之外,最值得探讨的就是这里独特的冰雪文化。

  新疆冬季旅游待大发展

  新疆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让各媒体称赞,这让他们对新疆冬季旅游产业充满信心。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黎冉透露,在丝绸之路国际滑雪场上一位来自天津的游客说,这是他在国内见过的最好的滑雪场。“国家北冰西扩南移战略意义深远。新疆也是冰雪资源大区,通过关注新疆冬季旅游产业,我们希望让大家知道冰雪运动不止是在东北。”新华社记者郑直说。中国青年报记者慈鑫认为,很多人对新疆的印象停留在夏季的大好风景,殊不知这里的冰雪资源丰富,特别适合开展冰雪运动,看到的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