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953个工作组真情付出收获群众认可

16.01.2015  11:06

常年漏水的水管修好了,甩掉煤气罐用上天然气了,坑洼不平的路面硬化了。”1月15日,乌鲁木齐天山区光明路北社区居民王玉说,他们住的是老旧小区,自从“访惠聚”工作组来了以后,小区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是乌鲁木齐市开展“访惠聚”活动的一个缩影。2014年3月,乌鲁木齐953个“访惠聚”工作组4528名机关干部下派到953个村(社区)开展工作以来,通过这样的一件件小事、好事、实事,拉近了干部群众的距离,收获了百姓的认可,大家都说这样的工作组越多越好。

郭大姐,我们来看你了。”这是2014年10月的一天,记者跟随喀什西路社区“访惠聚”工作组成员郑元超入户的情景。郑元超是开发区(头屯河区)信访局工作人员,在接访的过程中,认识了郭大姐。

孩子有人管了,工作起来放心踏实

郭大姐38岁,原是一家企业的职工,因工伤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后来企业倒闭,郭大姐买断了工龄,她对企业的补贴一直不满,便开始上访。

办理郭大姐的上访案件时,郑元超发现企业确实是按照政策补贴,他试着从郭大姐的实际困难入手,解决问题。

入户走访后,郑元超了解到郭大姐不仅身体残疾,还要照顾孩子。通过社区和工作组的帮扶,郭大姐开了一个小店,生活有了保障,再没上访过。

把儿子送到了‘儿童之家’,工作起来放心踏实。”石家园子社区的保洁员茹先古丽·阿布力米提说,以前,上班都带着孩子,扫一段马路就得回头看看,生怕孩子出啥事。

市妇联“访惠聚”工作组到社区以后发现,在社区,像茹先古丽的儿子一样有20多个孩子。针对这一情况,工作组专门为孩子们建设了儿童活动室“儿童之家”,让孩子们在这里学习玩耍,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工作组为我讨公道

1月15日是平顶山社区的律师值班日,居民吐迪·买买提一早就到社区向当班的律师咨询法律问题。他说,工作组为他讨回了公道,现在想多学点法律知识,将来不吃亏。

2014年3月,在西山高空作业时,吐迪·买买提从脚手架上摔了下来,造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当时,雇主给了2500元医疗费之后,拒绝赔付任何费用。

市司法局住平顶山社区“访惠聚”工作组组长张加强知道后,决定给吐迪·买买提提供法律援助。

张加强认为,由于雇主没有尽到应有的劳动保护义务,在临时用工中,吐迪·买买提遭受到人身损害,因此,雇主应当支付必要的医疗费用,还应承担务工等经济损失的赔偿。经过律师的多次调解,雇主又送来了劳务报酬和误工赔偿、医疗费等8500元。

市司法局“访惠聚”工作组住社区以来,设立了律师值班日,每月固定派两名律师来社区坐班,有问题现场解决,同时用真实案例给居民普法,已解答各类法律问题227起,内容涉及房屋拆迁、劳动争议、医疗事故等。

在水磨沟区,“访惠聚”工作组创新提出了在职党员8小时外服务居民的工作方法。

小区里水管漏水,电线老化,经常停电,现在问题解决了。”祥泰社区居民戴远新说,他有一次下班后和工作组的成员聊起了这事,当时发牢骚的事没想到受到了工作组的关注。

下班时间,多走走,和居民、商户多聊聊天,就能多发现居民遇到的困难。”水磨沟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沈桂莹说,这便是水磨沟区党员8小时外服务居民的工作方法。如今,1008名在职党员8小时外搜集民情,解决民生实事256件。

此外,团市委“访惠聚”工作组在二道湾东社区创制的“五点半课堂”工作方法,目前已在天山区推广。

有了收入,在家里的地位也提高了

1月15日,天山区黑甲山后街社区居民左然木·扎热开始在裁缝店忙碌起来,她和10多名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在社区的帮助下找到了工作。

黑甲山后街社区辖区出租房屋多、流动人口多,基础设施薄弱,社情较为复杂,2014年3月,市民政局“访惠聚”工作组到社区后,了解到很多妇女在家赋闲,于是积极协调管委会和天山区棚改办,在辖区内腾出一间80平米的门面房,让有缝纫基础的左然木·扎热带领大家创办了民族服饰加工厂。

没想到,现在一个月有5000多元的收入,有了工作,在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左然木·扎热说。

在乌鲁木齐县马家庄村里,当地的村民巴合提古丽·孜亚也在市林业局(园林管理局)“访惠聚”工作组的帮助下,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

马家庄子村有128户438名村民,以哈萨克族为主,收入水平不高,是乌县的贫困村。以前,巴合提古丽一家四口,仅靠丈夫打零工和家里的5亩地生活,经济相当拮据。

巴合提古丽·孜亚说,现在建起了刺绣基地,搞起了养殖合作社和土鸡养殖基地。

要想村民致富,就得转变‘输血’观念,让村民们有‘造血’能力。”工作组组长高国钊说,他们为村里制定了3年发展规划,和村民们谋划了未来搞旅游发展的蓝图。 (邓仕林 李志刚 史漓莎 王丽娜 梁淑芳 贾梦妍 郝玉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