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7-12月龄婴儿两成贫血 添加含铁辅食预防缺铁

21.12.2015  18:54
原标题:我国7~12月龄婴儿两成贫血 添加含铁辅食预防缺铁

  你知道吗?从妈妈怀孕开始到婴儿出生后2周岁之间的“生命最初1000天”,是奠定人一生健康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营养状况不仅影响孩子体格和智力的发育,还与孩子成年后的慢性病发病率有明显联系,通过科学的营养干预可减轻或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精神抑郁症等成年慢性病发病率。而数据显示,我国7-12月龄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达20.8%,科学合理地添加辅食是长期预防婴幼儿缺铁的可靠措施。

  12月12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7-24月龄婴幼儿喂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当日,中国妇女报记者采访了中国营养学会妇幼分会委员盛晓阳教授和中国儿童卫生保健疾病防治指导中心主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主任委员戴耀华教授,请两位专家对《指南》逐一进行具体解读,并与年轻妈妈分享预防宝宝缺铁的相关知识。

  儿童铁缺乏症婴儿组最高,7至12月龄宝宝20.8%患缺铁性贫血

  “缺铁”是宝宝成长过程中最普遍的营养缺乏问题之一,但它却常常因前期症状不明显而遭忽视,一旦被发现往往已经是中期。2004年12月《中华儿科杂志》第42卷第12期《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显示,铁缺乏症是遍及全球的营养缺乏性疾病,儿童尤为突出。在我国,7~12月龄的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达20.8%。

  戴耀华教授指出,宝宝出生后在母体内带来的铁元素逐渐被消耗,6个月后体内基本上已经没有来自母体的储存铁,而哺育宝宝的人乳和牛乳中含铁量均较低,因此在这个阶段要开始添加强化铁元素的辅食。

  科学添加强化铁辅食,可使婴儿贫血率降低61.2%

  2015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与河北疾控中心发布了《辅食干预对6~11月龄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及时、科学地遵循正确的喂养方法及婴幼儿专家建议的添加量为宝宝添加辅食,能有效地降低婴幼儿患贫血的比例。研究显示,采用专业婴幼儿辅食的实验组婴幼儿,与一般家庭喂养的喂养儿进行比较,6个月后,实验儿相比对照组婴幼儿贫血率降低了61.4%。

  戴耀华教授建议,从强化铁的辅食中补充营养是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良好方法。比如,强化铁的米粉和泥糊类辅食可有效补充营养及铁。肉类和动物肝脏中铁的含量较高,肉类佐餐泥也可补充辅食添加期宝宝的营养所需。

  另外,戴耀华说,除了已经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孩子,需要口服补充铁剂,并不建议给普通宝宝单纯补充口服铁制剂,因为这类制剂易引起宝宝胃肠道反应,大多数铁剂的口味也不好,令宝宝难以接受。

  婴儿6月龄起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添加辅食

  《指南》称,母乳仍然可以为满6月龄(出生180天)后婴幼儿提供部分能量、优质蛋白质、钙等重要营养素,以及各种免疫保护因子等。因此,7-24月龄婴幼儿应继续母乳喂养;不能母乳喂养或母乳不足时,需要以配方奶作为母乳的补充。但纯母乳喂养不能满足7-24月龄婴幼儿的需求,婴儿满6月龄时,应开始添加辅食。

  盛晓阳教授介绍,如果辅食添加期喂养不足,会出现孩子比照同龄人生长缓慢,即使成年后也身材矮小;相反,辅食添加期过分喂养,会使孩子表现出生长快速,到儿童期或成年后容易肥胖、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疾患;还有的孩子由于喂养不当,辅食添加期出现过敏现象,到长大后仍摆脱不了对某些食物过敏,或患过敏性疾病。

  “7-24月龄也是学习‘吃’的关键时期。” 盛晓阳教授强调,此时开始添加辅食,不仅能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也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能促进其感知觉、心理及认知和行为能力发展,有利于宝宝从被动接受喂养到主动进食的转变。

  辅食添加应遵循五大原则,先从含铁的泥糊状食物开始

  《指南》指出,7-12月龄婴儿所需能量约1/3-1/2来自辅食,13-24月龄幼儿约1/2-2/3的能量来自辅食,而母乳喂养的婴幼儿来自辅食的铁更高达99%。因而,婴幼最先添加的辅食应是富铁的高能量食物,在此基础上逐渐引入其他不同种类的食物,以提供不同的营养素。

  戴耀华教授建议,婴幼儿辅食添加的原则是:

  1.辅食品种从单一到多样。一次只添加一种新食物,隔3至5天之后再添加另一种。万一宝宝有过敏反应,妈妈便可以知道是由哪种食物造成的。

  2.辅食质地由稀到稠。首先开始给宝宝选择质地细腻、较稀的辅食,有利于宝宝学会吞咽的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辅食的黏稠度,从而适应宝宝胃肠道的发展。

  3.辅食添加量由少到多。开始时只喂宝宝进食少量的新食物,分量约1小汤匙左右,待宝宝习惯新食物后,再慢慢增加分量。随着宝宝不断长大,他需要的食物量也相对增多。

  4.辅食制作由细到粗。开始添加辅食时,为了防止宝宝发生吞咽困难或者其他问题,应选择颗粒细腻的辅食,随着宝宝咀嚼能力的完善,逐渐增大辅食的颗粒。

  5.谷物为先。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谷物是宝宝理想的第一固体食物,因为谷物不容易引起宝宝过敏,且营养丰富。

  不同月龄段各自需要摄入多少母乳和辅食?盛晓阳教授介绍,7-9月龄:母乳600毫升,辅食200千卡;10-12月龄:母乳600毫升,辅食300千卡;13-24月龄:母乳500毫升,辅食550千卡。

  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铁?统计表明,每100ml母乳中含有0.10mg的铁;配方奶中略高,每100ml含有0.80mg的铁。含铁较丰富的食物当属猪肝,每100g含有22.60mg的铁;其次是婴儿米粉,每100g中含有10mg的铁;接下来是牛肉、蟹黄、猪肉。需要注意,鱼肉中含铁量极少,每100g鱼肉中仅有0.59mg铁。

  油脂类辅食也不可或缺。盛晓阳教授强调,7-24月龄婴幼儿能量30%-45%来自脂肪,油脂类可增加食物的能量密度,改善口感;油脂类辅食还可提供婴幼儿必需的DHA、ARA、a-亚麻色、亚油酸等脂肪酸,有助于维生素A和其他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顺应婴幼儿需要喂养,鼓励但不强迫宝宝进食

  《指南》指出,父母及喂养者有责任为婴幼儿提供多样化且与其发育水平相适应的食物,顺应婴幼儿的需要进行喂养;为婴幼儿营造良好的进餐环境,保持进餐环境安静、愉悦,避免电视、玩具等对婴幼儿注意力的干扰;控制每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帮助婴幼儿逐步达到与家人一致的规律进餐模式,并学会自主进食,遵守必要的进餐礼仪;在喂养过程中应及时感知婴幼儿所发出的饥饿或饱足信号,并作出恰当回应;尊重婴幼儿对食物的选择,耐心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进食,但绝不强迫进食。

  盛晓阳教授强调,辅食应与婴幼儿的年龄和发育状况相匹配。在10个月前应“尝试”块状食物,否则会增加以后喂养困难的风险。比如:7-9个月婴儿,食物可以是厚粥、泥糊状食物;10-12月婴儿,食物可是切碎或糊状食物,是婴儿能拿得起的食物;13-24月幼儿,可吃家庭食物,必要时切碎或捣烂。

  为什么要控制宝宝每餐时间不超过20分钟?因为消化酶一般在十几分钟内达到高峰,此时是消化食物的最佳时间。有研究显示,20分钟正好是二三岁小孩把精力集中在一个对象(或是一件事)上可持续的时间。小孩吃饭如果时间太长,会影响其消化功能。

  盛晓阳教授还建议,从添加辅食开始就要考虑让孩子与家人共同进餐。从13月龄起,鼓励幼儿与家人共同进餐,而且,可以选择少量适合幼儿的、口味较淡的家庭食物让孩子品尝。“为鼓励和协助婴幼儿自己进食,可先准备地瓜条、香蕉等可手抓的食物,鼓励婴儿自己拿着吃。另外,为了方便喂养者估算孩子进食量,促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育,应为孩子准备专用的餐具。

  辅食不加调味品保持淡口味,2岁以下宝宝不建议吃成人食物

  《指南》指出,婴幼儿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糖、盐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淡口味食物有利于提高婴幼儿对不同天然食物口味的接受度,减少偏食、挑食的风险。淡口味食物,也可以减少婴幼儿盐和糖的摄入量,降低儿童期及成人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盛晓阳教授介绍,不要认为婴幼儿食品就是低盐无糖食品。婴幼儿能够通过母乳和辅食摄取足够的钠,且每100ml母乳中含碘10ug,能够满足婴幼儿对碘的需求;同时提醒家长在准备家庭食物时也应保持淡口味,以适应婴幼儿的需要。此外,市售果汁含糖量过高,建议吃果泥、新鲜水果或鲜榨果汁更健康。此外,婴幼儿进食时一定要有成人看护,以防进食意外,整粒花生、坚果、果冻等食物不适合婴幼儿食用。

  戴耀华教授不建议2岁以下的宝宝吃成人食物。成人食物制作不够精细,宝宝稚嫩的肠胃难以消化,影响吸收。并且婴幼儿时期是人一生中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对营养需求比成人高,特别是对蛋白质、铁、锌、钙及多种维生素的需求量较大,成人食物难以满足。更为重要的是,成人食物往往添加调味剂,容易使宝宝从小养成重口味的习惯,易养成挑食、偏食的习惯,导致饮食不均衡,还可能增加日后患心血管等疾病的几率。

  盛晓阳教授还提醒,每3个月一次定期监测并评估7-24月龄婴幼儿的身长、体重、头围等体格生长指标,有助于判断其营养状况,并可根据体格生长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营养和喂养。对于生长不良、超重肥胖,以及处于急慢性疾病期间的婴幼儿应增加监测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