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村支书的脱贫记忆

15.10.2015  13:15

  10月11日,乌县甘沟乡东风村的哈萨克族老人恰皮依吾拉·阿里木赛义提早上六点多钟就起床了。今天是他的大日子。这一天,他卖掉了家里的50只羊,拿到了4万余元的收入。

  恰皮依吾拉老人笑得很开心,眼角的皱纹变得更深了。

  他把这些钱分成了几部分:两万多元用在给家里剩下的羊准备饲料和买生活用品上、一万多元用做下一年开办农家乐的准备金。之后,他把剩下的近一万元又分成了一厚一薄两沓,他说,厚的那一沓要拿去帮助那些还没有致富的村民,至于那一沓薄薄的钞票,他想准备一点点礼物,去看望一位“大恩人”。“我富了,也想让大恩人尝尝我们村里的羊肉和土鸡,我要抽时间去看望他。

  恰皮依吾拉老人(左)与地税局副局长、东风村“访惠聚”工作组组长崔新乐一起商量着,要去看望帮他脱贫致富的“大恩人

  恰皮依吾拉老人今年已经67岁了,自去年起,在村里和乌鲁木齐市地税局“访惠聚工作组”的帮助下,他的家里摆脱了“穷日子”。

  一个成了“特困户”的老支书

  “恰皮依吾拉说的‘大恩人’是朱海仑书记。2013年初,朱书记来村里调研的时候,到老人家里看望他,并且建议把老人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老人拿到了扶贫款之后,当年就顺利创收,摆脱了贫困。”市地税局副局长,驻东风村“访惠聚”工作组组长崔新乐介绍说。

  东丰村,是乌县的一个县级贫困村,这里地处山区,春夏短促,秋冬漫长,仅拥有耕地1153亩,草场面积2.4万亩,由于全年较为干旱少雨,这里并不适合推广农业,耕地主要种植的作物是苜蓿。全村总户数143户,总人口466人,常住人口368人。主要由哈萨克族、汉族、回族等3个主体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约占60%。村里的经济特点是“半农半牧“,以牧业养殖为主。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村里的产业结构单一,脱贫脱富工作起步较为艰难。

  67岁的恰皮依吾拉老人1990年到1992年之间,曾任村里的党支书,是个老党员。

  “我当支书的时候,县里给我们拨了款,我们才建起了村委会的办公地点,从前,村子里连村委会办公室都没有。年轻人觉得呆在村里看不到什么希望,都跑到城里去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孩子。”老支书说,他的八个子女从1994年之后纷纷离开了村子,到外地去打工。

  在当村支书的时候,恰皮依吾拉每月有一千元的工资,他再养一些羊,基本就能维持住基本的生活了。于是他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为村里提高养殖效率、维护村里的正常生产秩序上。1993年,恰皮依吾拉从村支书的位置上退下来,不能再领那一千元的工资了,而此时,他的儿女又都不在身边,随着年龄渐大,家中维持生计的办法越来越少,他的家庭渐渐滑向贫困线以下。

  “一直到2012年,这个村子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村里能干活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去打工,劳动力严重短缺,人均年收入仅为7000余元,像老支书这样的情况,在村里还有20多户。而老支书的情况更特殊一点,由于他那几年把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村里的工作上,家里的经济情况一直都不好,他的孩子们去外地打工之后,他们老夫妻已经无力支撑起这个家。2013年,市地税局成立了扶贫工作组,来到了这个贫困村。2014年,这个工作组又直接转为‘访惠聚工作组’,继续留在村里承担扶贫工作。”崔新乐说,他们在这个村子的第一个任务是帮助村民脱贫致富,而第二个任务是帮村子里抓好基层党建工作。

  2013年,朱海仑书记来村里调研之时,恰皮依吾拉老人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之后10万元的扶贫款就拨到了村子里。

  “老支书一再表示他还能干活,不想成为村里的拖累,所以村里和工作组商量之后,帮老支书设计了一个即节省人力又能够创收的思路。村里先在10万元当中拿出了60万元,帮老支书买回40只羊,之后又花了三万元,在新建起的生活区中帮老人装修起了一个牧家乐的门面,剩下的一万元,他们帮老支书买回一匹马,并找人教他们制作熏马肠的工艺。当年,他们老两口再加上他们的兄弟,三个人当年完成创收七万余元,如今,他们的牧家乐已经走上正轨,而那40只羊,到了今年,已经繁殖出了130余只,除了卖掉的那50只羊,家里还有将近90只,可以预期,他们今年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现任村支书阿衣提汗·吾拉孜汗介绍说,有了工作组的帮助,村里很多贫困户都在短时间里摆脱了贫困。今年,村里的人均年收入已达13000余元。

  恰皮依吾拉老人已经学会了使用望远镜去看护他的羊群  

  据崔新乐介绍,工作组最初的工作是扶贫,因此他们帮村里设计了很多创收致富的方法。首先,工作组协调市地税系统10个支部与这27户困难户结成对子,实行定点帮扶,这样贫困户有上致富的启动资金。之后,工作组决定引进了一些“短、平、快”经营项目,于是,在工作组的牵头下,村里引进了品种鸡养殖项目,免费将价值14余万元的4200多只鸡苗统一发放到92户农牧民手中,并免费赠送每户50斤鸡饲料。同时,工作组和村两委干部与技术人员组成服务小组,上门指导服务,帮助科学管理,确保养殖工作健康运行。目前,这批被百姓誉为“惠民鸡”的土鸡已到出栏期。工作组又在地税局系统内发通知动员干部职工购买惠民鸡,让广大牧民养殖户真真切切尝到养鸡的甜头。

  村支书阿衣提汗·吾拉孜汗是一位“大学生村官”,他说工作组来之前,村里虽然非常努力去改变村里的现状,但缺少好的办法,有时候,只能是干着急,怎么努力也看不到实效。

  一个满肚子困惑的“小支书

  如今一进村子,很多村民都会向我们提起“小阿书记”,虽然他仅有29岁,在村里也只干了两年多的时间,但现在在村民当中,已经有了不小的影响力。

  “我是从乡里被派到这个村当支书的,刚来这个村子的时候,我感到非常困惑,我遇到的那些困难,学校里没教过,从前的单位里没有人遇见过,村里的多少任支书也解决不了,可我只是个从学校毕业没几年的大学生,这些困难摆在我眼前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比如草场纠纷,这是个几十年的老问题,但每年这场纠纷还是要重演一遍,我们只能去协商,但没办法从根本上解决。”村支书阿衣提汗·吾拉孜汗是一位“大学生村官”,他说工作组来之前,村里虽然非常努力去改变现状,但缺少好的办法,有时候,只能是干着急,怎么努力也看不到实效。

    东风村的村支书阿衣提汗·吾拉孜汗是一位“大学生村官”,刚到东风村工作时,他和很多大学生村官一样,遇到了不少令他困惑的问题

  小阿书记是哈萨克族,毕业于清华大学。但优秀的学历和个人素质,并没有让他在村务管理中具备更多的优势。像大多数大学生村官一样,最初都会有很多困惑。他被拖进一大堆事务性工作中难以自拔。由于太年轻,在这个老人占到半数的村子城,很难建立起威信。

  “最开始我都想放弃了,很多工作基本是开展不了。比如村里的旧居拆迁工作原本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但村民就是不理解,不愿意搬出他们的旧房子,我们一家一家去做工作,还是很难取得进展。”小阿书记说。

  工作组来到东风村之后,帮助东风村设计了一套“以牧养商”的创收模式,通过畜牧养殖业,带活牧家乐和旅游业。但是,这套设计需要改变这个哈萨克族牧民占60%的村子的居住结构,要把养殖区和生活区分开来建设。

  “这个设计,打破了哈萨克族数千年来的生活习惯,哈萨克族牧民从前都是把牛羊的圈舍建在土屋或毡房的后面,紧挨着居所,让他们把居所和羊圈分开来建,他们实在想不通。对于牧民来说,牛羊就是他们全部的生活来源,就是他们的命,让他们跟牛羊分开,就像要了他们的命,所以最开始是一片反对之声。但是如果不分开建,牧家乐的门外到处是牛羊的圈舍,谁又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聚餐呢?我们去挨家做工作的时候,遇到了很大的阻力,甚至有时候还会挨骂。还好,工作组给我们出了一些主意,让我们一步步地实现了这个设计。

  小阿书记所说的“主意”其实并不神秘,那就是发动党员率先去参加旧居拆迁,当第一批拆迁的人享受到了新居的环境,也有了丰厚的回报,自然就会去说服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

  “到了东风村之后,我们发现村里的党务工作几乎陷入停滞状态,村委会每天都忙于去解决各类事务性工作,由于畜牧业没有明显的忙季和闲季,不像农业,这也使得村委会基本是被生产拖着走,没有余力再去做更多的工作。但是,如果不把基层党建抓起来,这个现状会一直都无法改变,所以我们帮助村子里建立起了一整套基层党建工作的流程。”崔新乐说。

  工作组协助村里制定完善了党支部“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组织管理及配套的工作职责和考核细则,并督促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工作组与村两委每周一次例会(“碰头”)制度等,进一步规范了党支部、群团组织建设的工作秩序。全面加强村“两委”班子及全村党员法律法规、党章、惠民政策及其它理论学习教育,强化党章意识、法律意识。坚持以老带新、落实一帮一制度,积极发展新党员,积蓄储存组织力量,协助做好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工作。

  这项看上去与村里的脱贫致富没有太多联系的工作,却在其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个400多村民的村子里,有32名党员,其中哈萨克族党员就占到了70%以上,他们不但非常了解村里的现状,而且在村民中也很有威信。在工作组的帮助下,我们把这批党员重新组织起来,先给他们去讲党的惠民政策,先让他们了解村里的致富新举措,先让他们带头去配合这些工作,后面再由他们去带动村民参与其中,这个方法很快起到了作用。崔组长告诉我说,每多发动一个党员,就相当于村委会和村党委又多了一位好帮手。确实,崔组长说得没错,接受了村里精准扶贫的老支书恰皮依吾拉不但当年脱贫,而且还主动提出来要去帮助更多的人共同致富,这位在村民中很有威望的老党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村里决定的正确,于是很快就不少村民搬进了新居,仅仅一年的时间,村里的旧居拆迁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在生活区,已出现了15家牧家乐,‘以牧养游’的思路终于可以顺利实施。”小阿书记说。

  2014年,市地税局访惠聚工作组又通过努力,联系到市地税局为村里援建了“惠民楼”, 搭建了哈萨克族工艺品、菊花台旅游产品以及全乡农牧产品、手工艺品展厅。一个牧家乐旅游景区已经初具雏形。看着在村委会旁边建起的惠民楼,小阿书记说:“这楼一砖一瓦地盖起来,我的信心也一点一滴地攒起来,从前,对于村里的工作,我是‘不敢管,不能管,不愿管’,但现在,我敢于管理了,因为我知道,在我身后,不但有工作组的帮助,而且有30多名党员的支持和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开展起工作来,会顺手很多。

  2015年7月底,东风村这个曾经的“空壳村”又看见了一批年轻人的身影,前些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如今已有100多人回到了村里,帮助家人开办牧家乐,小阿书记说,年轻人的血液里总是有更多的热量,让他感受到更多的希望。

  “工作组不可能永远在这个村子里,但我们希望我们能给村子里留下一个‘不离开的党组织’。”崔新乐说,这是工作组两年多以来真正的工作重心。而村子两年来的变化,让他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