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60年·不辞长作新疆人:满腔的爱灌注新疆大地

01.10.2015  18:44
   万桐书:为十二木卡姆而生

  说起维吾尔族文化瑰宝“十二木卡姆”,不能不提一个人,万桐书。是他录音、记谱、整理、出版了《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这是历史上以曲谱形式将十二木卡姆记录下来的第一个版本,由此,拉开了十二木卡姆从口头传承到文本传承的序幕。

  有人这样评价:没有万桐书,“十二木卡姆”就保存不下来。而他自己说,如果抢救不及时,不能说十二木卡姆会失传,但其中大部分曲调是要失传的。

  由于历史原因,以口传心授传承的“十二木卡姆”到20世纪50年代初濒临失传境地,新疆只有吐尔迪阿洪等一两位老艺人能完整地演唱。为此,赛福鼎·艾则孜到文化部请求派人抢救这套大曲。找来找去,找到了万桐书。

  时年28岁的万桐书,和妻子连晓梅同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女儿刚满周岁。万桐书对妻子说,咱们到新疆去吧。妻子问新疆在哪儿?他说反正挺远的。妻子没含糊:行啊,你到哪儿我就到哪儿。就这样,小两口抱上孩子踏上了西去的路程。

  2015年9月11日,记者拨通了远在厦门的万桐书老人的电话。93岁的老人从电话那边传来的声音厚重且清晰,我顿时感到像走到了一棵浓荫蔽日的大树下。

  说起抢救十二木卡姆的那段异常艰苦的日子,老人说那不是在电话里能说得清楚的,但他还是说了下去。

  “1951年3月接受任务去新疆。到了新疆,感觉到了歌舞的海洋,少数民族同志都热爱歌舞,孩子、大人都唱都跳,到处都是歌舞,太多了,太丰富了。”这是老人当年初到新疆时的感受,他语气中的兴奋逆着岁月回溯,带他回到了曾经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是新疆这片他从未见过的歌舞的海洋,赋予他克服艰难的力量,帮助他完成了人生的使命——他为十二木卡姆而生。

  “我们是5月到的,7月,吐尔迪阿洪父子就来了。那就上嘛。有些东西不能等啊。吐尔迪阿洪开始唱,十二套唱完,20个小时左右,不能停。”老人语速加快了,声音清朗起来“。收集整理民间的传统音乐,要录音,完整地录下音,然后才能说得上记谱。怎么办?我们就跟当时主管这个事情的邓力群同志联系,他叫工作人员赶紧去买录音机。这还不行,当时迪化只有一个私人电厂,一天只能发电两三个小时,功率不稳。这就很困难,怎么办?摆到面前了。当时王震还在新疆,知道了情况,很支持,叫马寒冰同志召集我们开会,就用乌鲁木齐市电台的手摇发电机发电。”老人的记忆是那样清晰。

  “当时就是这样。吐尔迪阿洪已经70岁了。我们要抢,有条件要抢,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抢。录音完成的时候,老人非常开心。1956年,我们把初步工作完成到北京送审。送审回来,老人就不在了。”老人的话里有怀念,有欣慰“,领导提得很及时,新疆派了专人去抓,抓得很及时,才把十二木卡姆抢救下来了。1960年,《十二木卡姆曲谱总集》送北京,请赛福鼎写了序言。北京音乐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两家出版社共同出版了。”

  “就说这些吧,就说到这里吧!”老人连说了两遍。我感觉他将记忆的闸门突然间关闭了。是累了,还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是一个老人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打磨之后,生命呈现出的自然的韵律,何时走,何时停,何时快,何时慢,老人的心里清清楚楚。

  我最后问了老人对新疆的感情“。新疆,很可爱的地方,我们现在还很想早晨喝点奶茶,吃点馕。”老人像个孩子似的天真地笑了“。新疆有很多工作要做,同志们有很多热情,慢慢地在一起做吧。”老人最后说。(王春华)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