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生金融风险的底气从何而来

17.03.2015  21:08

  在2015冬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在2015开年不久,在一些人对中国经济放缓,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有可能集中暴露的担忧中,李克强总理明确向世人宣示,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表现出强大的自信,十足的底气。那么,自信和底气从何而来?

  一般认为,中国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主要潜藏于地方债务高企、工业产能过剩和房地产市场低迷之中,这也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困难和压力所在。对此,中央政府早有预见,已经或正在采取有效措施,对各项风险隐患进行甄别,摸清家底,心中有数,切实防范债务、金融等潜在风险。

  地方债务风险作为潜在的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源头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相关要求。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总体要求。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预算法》修正案,增加了允许地方政府规范举债的规定。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全面部署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对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进行了甄别。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一个疏堵结合,分清责任,规范管理,既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又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的“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正在建立中。随着地方政府负债体制改革的完成,地方债务潜在风险也将逐步得到化解。未来即使有部分地方出现风险,其结果也是可预计和可控制的。

  房地产市场低迷被视为积聚金融风险的一个主要因素。多年来火爆的房地产市场在2014年开始明显降温,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0.5%,较前一年大幅回落9.3个百分点。房地产行业的景气度达到历史最低,主要指标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商品房销售双双下降。针对这种情况,2014年,各地根据市场情况变化陆续进行了政策调整。在取消限购和房地产信贷放松等措施刺激下,尤其是在央行降息以后,房地产市场情况有所好转,国内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降幅缓慢收窄,销售量也有所回暖。2015年,房地产行业仍将保持下行的态势,房地产市场调整对相关行业影响的外溢效应也可能比2014年更为明显,但较为宽松的房地产政策环境,再融资开闸,加上房地产企业加大去库存力度,一系列举措增加了房地产贷款的安全系数,为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调整争取了时间和空间,有助于房地产贷款总体质量的稳定。房地产销售回暖后,也有望带动房地产投资在下半年企稳,对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起到关键作用。

  产能过剩行业多数属于资本密集型,会直接带来和加大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由于产能过剩,企业面临盈利下降甚至亏损,无力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严重打击社会投资的信心。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在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小的努力,但毫无疑问产能过剩企业仍将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转型。此时,通过海外市场带动国内过剩产能输出不失为好的思路。国家战略“一带一路”下的资本输出不仅可以带动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双重出口,从而有效化解产能过剩,而且能有效加快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及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位列三大战略之首,无疑将成为中央2015年经济工作的核心内容。有消息说,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由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等共同编制的“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讨论,这意味着,“一带一路”规划有望很快出台。

  与此同时,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0%,能够为经济增长提供充裕资金。

  由此可见,尽管发展环境依然比较复杂严峻,2015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但是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巨大的韧性、潜力和回旋余地以及决策层对经济运行趋势的全面把握,对所面临风险的预见性和应对挑战的有效性,让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国不会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自信和底气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