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精准扶贫”的喀什实践

31.05.2016  06:14
  如何对接好上海的优势,助推招商引资,吸引上海的企业和资本入驻喀什,增强对口支援的莎车、泽普、叶城、巴楚4县的“造血”能力,助其打赢脱贫攻坚战?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不断探索援疆扶贫的“新路子、新模式”,加强前后方沟通互动与通力配合。“输血”和“造血”并重,以产业带动就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结合受援地实际,精准发力,在资金项目安排重点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精准扶贫倾斜、向促进稳定就业倾斜,全方位帮助各族群众脱贫致富。

   重实训强技能促进稳定就业

  在上海对口援建的喀什四县中,莎车县是南疆人口第一大县,新一轮援疆以来,上海援疆围绕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投入莎车的资金最多,扶贫效果也最好。为让当地青年“有事做、有钱挣、走正道”,上海援疆前方指挥部借力上海市人社局等单位,摸索出一条“就近培训集中就业”的模式,已在莎车的人口密集乡镇建了4个就业实训基地。

  4月初,记者走进位于莎车县艾力西湖镇的该县技工学校就业实训基地,这是上海援疆莎车分指挥部和莎车县联合建设的一个集职业培训和制衣厂为一体的培训就业机构。

  在这个就业实训基地隔壁,上海市还援建了一所双语幼儿园,如今已有50多个孩子在此学习。“要让妇女们能安心前来学习技能,就要解除她们的后顾之忧,她们最大的困扰是带孩子,且好多家庭学龄前孩子不止一个。”艾力西湖镇副镇长薛军说。

  从最初一踩缝纫机就吓得发抖,到现在经学习培训后可以独立制作成衣,34岁的热比古丽面对记者的采访从容而自信:“以前种地之余在集市卖点小东西,生活没保障,如今我每月工资有2300多元。”更让热比古丽高兴的是,两个孩子不用丢在家里了,自己上下班,顺便接送孩子上下幼儿园。

  同样很有获得感的还有吐尔逊阿依,以前自己开裁缝店做衣服的吐尔逊阿依报名来到实训基地,系统学习了流水线上各道工序后被选入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班,进入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培训。“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我还带动我舅妈等亲戚前来学习手艺。”吐尔逊阿依满脸喜悦地说。如今,该就业实训基地共有230多名当地妇女培训合格,就地工作,为当地保安公司和学校生产制服。

  上海援疆干部、莎车县副县长王琨告诉记者,培训后已有一些技能优异者被喀什之外的企业看中,艾力西湖镇已向昌吉一家服装企业输出60多位技工,目前一家电解铝企业也向培训基地要人。上海援疆资金还投入8500多万元协助莎车构建起惠民城乡公交网络,实现了县内互通、县乡互通、乡乡互通、村村互通的四级公交通畅,去培训点学技能、去工厂上班都很便利。

  王琨说,结合当地实际,他们已渐渐找准了援疆扶贫的突破口,以多种形式促进当地百姓就业增收:“就拿服装厂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厂方最怕的是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厂方和当地工人之间,缺乏足够的沟通桥梁。厂方派驻的管理人员有限,他们和少数民族工人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存在障碍。所以除了招工,当务之急是要为企业培养更多当地的初、中级管理人员,充实管理队伍,协助管好企业。”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喀什青年职业训练营”很快就将在莎车县正式启动。全程参与此项计划引进落实的喀什地区人社局副局长、援疆干部王铮宇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训练营,培养出一批类似工段长的少数民族同胞,同时也在当地带教出更多的培训指导师,从上海师资培训逐渐过渡到当地自行开展培训,形成一个职业培训的良性循环,从而帮助更多当地少数民族实现稳定就业。

   做大做强小微企业创业就业路更宽了

  在上海援建的泽普县民生创业孵化园里,帕提古丽正向客商介绍维吾尔族传统工艺制作的十字绣、珠绣、钻绣、绢花等产品。作为当地刺绣工艺传承人的帕提古丽,走向产业化运作后,已有36间商铺和16间厂房,在实训基地里培养了上百名熟练技工。帕提古丽和客户签订单后,分成若干小订单,交给技工在家里生产制作,这种“公司+居民”的卫星化生产模式,已让当地200多名家庭妇女受益,每月人均收入超过1500元,既兼顾了家庭,又实现了就业增收。

  30岁的努尔艾力和西尔扎提是泽普县有名的“同济兄弟”,两人均为同济大学毕业。去年3月,哥俩在积累一定经验后合作创业,做起了一家食用油在喀什的代理商,第一年便赚了20多万元。“园区不仅给我们提供免费仓储,还有上海来的老师创业培训,教我们分析市场和降低风险等知识,帮助很大。”努尔艾力告诉记者。如今,团队正全力进行“清真食品认证”,让产品走入更多当地家庭。

  忙碌巡查于几个车间,老板阿布都拉·托合提乐得合不拢嘴,他的鞋厂每天可生产近200双皮鞋,在南疆市场供不应求。身边人为阿布都拉竖起拇指,几年前他还是位打工者,头脑灵光的阿布都拉在东莞学到制鞋技艺后,萌生了回到家乡泽普县开办鞋厂的念头。得益于上海援疆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他的梦想很快成为现实。

  目前,泽普民生创业孵化园已引入8家服饰、地毯、木雕等民族工艺企业和6家农副产品合作社,扶持了8名返乡大学生在特色干果、家政服务、汽车维修等领域实现创业,随着一些小微企业的做大做强,有500多人在园区稳定就业,在家门口找到了好工作。

   精准帮扶“一对一”既要安居更要富民

  上海援疆扶贫,受援地最可喜的变化在细微处。

  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托万库其村,往日的“一片土黄”没了,土房子、土围墙、土圈舍变成了漂亮的“林中小别墅”。上海援疆团队在新一轮援疆之初,从规划上便将安居富民工程和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利用已建成庭院基础设施,再通过“一对一”精准帮扶模式,加大上海在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引进和经营营销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发展庭院经济的能力,甚至庭院中如何养鸡养鸭种葡萄也成了上海援疆力量要考虑的事情。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起,在一个个小细节上实现“精准扶贫”。

  依提木孔乡托万库其村农户阿布都伟力满怀激动,在后院农地栽下第一棵从上海某葡萄专业合作社运来的果苗。这批果苗共有1200颗,全村28家农户联合成立合作社,集中建设8亩左右的葡萄示范园。示范园已与上海相关企业和单位签订了“对口帮扶协议”,以固定价格连续两年包销该合作社的葡萄,免除农户的后顾之忧。

  整齐划一的庭院,统一种下的薄膜西甜瓜和经济林果,规整有序且功能多样的禽畜圈舍,这种庭院经济模式在上海市对口支援的喀什4县中颇受当地百姓欢迎。上海市结合民众需求,把安居富民与发展设施农业结合起来,如以“人畜分离”模式兼顾饲养管理和疾病防疫需求,还比如,鼓励相对富裕的农民修建两层楼“别墅”之外,多盖一点点商业设施,比如庭院葡萄架下的小茶室、小卖部。“上海援建的安居富民房,除居住品质大大提升外,庭院的经济作物每亩地至少能创收1500元,加上禽畜养殖,脱贫致富不难。”叶城县巴仁乡干部吾布力·托合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截至10月底新疆市场主体达223.6万户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任华、通讯员赵婷从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获悉:截至10月底,新疆登记在册市场主体223.中国新疆网
10月疆电外送新能源电量占比超三成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陈蔷薇从新疆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获悉:10月,我区疆电外送电量为76.中国新疆网
穿梭在墩吾斯塘村的“最美逆行者”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韩沁言   卡点值中国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