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疆教师张盛:无悔支教路

15.03.2016  11:55
      “张老师,今天下午的班会课,您一定要来参加,我们准备了好多精彩的节目要欢送您呢!

  “张老师,过完年您一定要早点回叶城呀!

  “张老师,记得多上QQ哦,寒假作业遇到困难的话,我会在网上向您请教的!”……

  这是2016年春节前夕,叶城二中高一(1)班的学生们在得知援疆教师张盛完成本学期的支教任务即将返沪休假的消息后,不约而同地来到他的办公室,和张盛老师依依不舍话别离的感人场景。

  “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伟大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来自于上海市行知中学年轻的80后支教教师——张盛,在行知中学作为教导副主任、英语教研组长连续多年坚守在高三教学工作的第一线,无论是支教云南还是支教新疆,他都是义无反顾,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的崇高教育精神。2006—2007年,为了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乡村教育”和“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他曾前往云南支教,并以出色的表现荣获“沪滇教育对口支援优秀教师”的称号。2015年,他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主动报名成为第八批上海援疆教师中的一员。

   赴滇支教,倾情付出

  在云南支教期间,张盛老师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充分宣扬,全心全意地关爱、帮助少数民族的学生,更尽其所能,对当地贫困的孩子捐资助学,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教育竭尽所能的付出。

  张盛老师当时担任着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第一中学高三105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他辛勤付出,尽职尽责。常常从早上6点30分开始的早自修一直忙碌到晚上10点半的晚自修结束后,才能打着手电,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泥泞山路上行走,回到位于山坡上简陋的教师宿舍继续备课、休息。当时学校条件非常有限,道路和照明情况都极其不佳。在一次晚自修辅导后,下起了暴雨,张盛老师在回宿舍的途中,不慎摔倒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腰部脊椎严重受伤,剧烈疼痛使他只能躺在床上难以动弹。但是,看着学校孩子们前来探望时流露出的不舍和期盼的目光,也为了更好的完成神圣的支教任务,在短短休养了二周后,不顾医生和校方的善意劝阻,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拖着病体,坚持为毕业班的学生上好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下来衬衣都湿透了……

  由于张盛老师的突出表现,他荣获了云南省教育厅颁发的“沪滇教育对口支援优秀教师”的光荣称号。在顺利完成一年支教任务回上海的2007年6月25日凌晨,有近百名学生、老师以及村民自发前来为他送行,是他的行动、是他的付出、是他的精神赢得了他们的爱戴与尊重。

   惜别家人,再踏征程

  2015年3月1日,张盛老师告别了家中父母、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再次出发,前往新疆叶城。临行之际,他心中有着不舍,他知道家中父母需要照顾,妻儿需要关爱,但一想远在祖国边疆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他没有迟疑、没有退缩,毅然踏上了援疆支教的征程。

  叶城县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喀什地区,位于新疆的最南端,南依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脉,紧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聚居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等13个民族,其中维吾尔族占到93%。叶城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仅50毫米,沙尘天气时有发生。宝山区对口支教的学校——叶城县第二中学,就在这里。恶劣的气候、陌生的环境、巨大的时差、迥异的生活习惯,这一切的一切对张盛老师来说,都是即将面临的考验与挑战。在刚到新疆尚未适应的一两个月里,失眠、流鼻血、腹泻、皮肤过敏时有发生,辛勤的工作和改变的环境使他的腰疾复发,但他始终坚持工作在第一线,从未因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影响到援疆支教工作。

   心系学生,爱洒校园

  在叶城二中学习的学生中,少数民族的学生占到一半以上。民族孩子的名字都是长长的,一个名字包含十个左右的字也是普遍现象。所以要记住一个班几十个民族孩子的名字,可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张盛老师为了能尽快的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决定尽快完成这项挑战。他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每节课尽量多请一些不同的学生参与其中,以便尽快熟悉。在课间和午间时,他还常邀请部分学生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以便更好地加深印象。通过不断努力,张盛老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基本把班里的学生们和一个个复杂的名字对应了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和孩子们之间的距离,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民族学生聪明、热情,但往往学习习惯不佳,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毅力不足。张盛老师在援疆的日常工作中,坚持把好教学中的每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掌握节奏。课堂上,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诙谐的语言吸引学生,以通俗的讲解和耐心的辅导抓住学生,以丰富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感化学生,努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进步。针对学生基础薄弱的现状,他采取“降低难度、调动兴趣、及时鼓励”的教学方法,逐渐改变了学生厌学、怕学的问题。对于班里基础特别薄弱、学习最为吃力的部分学生,张盛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进行的针对性辅导,从最简单的音标发音开始到单词背诵记忆的方法,一边传授一边鼓励,一段时间后,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都有了明显提高。辛勤的付出,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收获。

  不少成绩出色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条件都比较困难,张盛老师从班主任那里得知,自己班级就有一位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的民族学生,每天的午餐就是两个馒头和白开水。张盛老师大感震惊之余,积极参与到学校的爱心募捐活动中,为帮助解决贫困学生在学校食堂的就餐问题慷慨解囊,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日常教学中,张盛老师还经常自费购买一些生活和学习用品,对班级里取得进步的学生加以奖励,对条件艰苦的学生给予帮助。

  为了学生,张盛老师全心投入、忘我工作。英语学科每周有两节早读课,每次轮到早读,张盛老师经常吃不到早饭,早早出门。冬天里去上早读,出门的时候外面还是一片漆黑,气温低至零下十多度,踩着雪奔赴课堂的时候,他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冰天雪地,什么是披星戴月。恶劣的天气使张盛老师患上了重感冒,咳嗽不止。领导劝其好好休息,让班主任代劳一下早读,但张盛老师总是婉言谢绝,不搞特殊化,继续带病坚持。

   带教团队,无私奉献

  张盛老师深深明白,援疆支教工作如果只是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那是远远不够的。第八批援疆教师队伍来到叶城二中有着更高的目标: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的目标,张盛老师积极参与到二中的听课、评课和教研组活动中去,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交流,发表观点,努力使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收获和启发,推动课程的深入研究,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每学期都会开设的公开展示课以外,张盛老师的日常教学还完全对外开放。他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欢迎每一位教师推门进来听课,并会在课后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进行及时交流,努力把自己的教学理念带给每一位听课的老师。在两个学期中,已有上百人次推门进入过他的课堂,听过他的家常课,起到了很好的辐射作用。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张盛老师还带教了两位青年英语教师。在日常交流中,向她们传授、指导如何“备课”、“上课”以及“课后反思”。在彼此的日常听课之后,就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把握,如何驾驭课堂节奏,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等等进行及时的交流,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心得,使她们在每节课后都能够有收获,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成为学校未来的骨干教师。在叶城县教育局组织的2015年新招聘教师岗前培训中,张盛老师开设了《如何上好一堂课》的专题讲座,对数百名新招聘的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指导,使新教师进一步充实专业知识,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

   援疆无悔,谱写青春

  “捧着一个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张盛老师全身心投入到援疆工作中,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较为落后的教育竭尽所能的付出,也为新疆的稳定和各民族间的团结贡献自己的力量。努力工作和辛勤付出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好评,张盛老师也荣获了2015年度叶城县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

  两次支援边疆教育的经历,张盛老师倍感光荣,无怨无悔。但对于家庭,张老师始终觉得问心有愧。第一次支援边疆时,他只身前往云南,而把新婚不久且有孕在身的妻子独自留在上海。当妻子经历各种妊娠反应,他不在身边,无法给予及时的关心。第二次援疆时,他的父母已上了年纪,家中还有两个年幼孩子需要照顾。每当想到,妻子因兼顾工作和家务辛苦不已而自己无法分担,家中老人、小孩身体不适而自己无法照顾时,他总感到愧疚不已。但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祖国的繁荣和稳定,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张盛老师正不断努力,谱写着自己的无悔青春!

  来源:上海对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