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坪农场老杜的“夕阳红”

15.07.2015  18:11
 

  1992年的春天,乌鲁木齐市西郊的三坪农场,为了解决城市的“菜篮子”,成立了蔬菜站。当本地职工吃不下种大棚的苦,一个一个离开蔬菜站时,一批内地来疆的民工撑起了蔬菜站的一片天。杜伯明就是那批人中的一位,十几年来的艰辛和成就,抒写了蔬菜站人不怕苦、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为城市提供优质的蔬菜的同时,也养育了蔬菜站这批辛勤劳作的农民工。

  1993年7月20日,杜伯明已经60岁,正值颐养天年的时候,因为儿子患病,儿媳身患残疾,生活无法自理,花去家中所有的积蓄后,家中所有的重担压在了老人的肩上。看着一大家人的生活过的像发霉的酸菜般苦涩,还有那三个孙子对上学渴望的眼神刺痛了这位饱经岁月锤炼的心,在同乡的鼓励下他只身来到三坪农场蔬菜站,开始承包种植大棚菜。

  他当时什么都不会,对他来说种大棚比什么都难。那时蔬菜站人少,蔬菜种植还没形成规模,种菜不容易、卖菜更难,加上他性格内向,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不了解,生活十分艰难,忙时都吃不上一口热饭。1994年老伴带着孙子和孙女到蔬菜站投奔来,祖孙5口人住在棚前只有10多个平方米的小房子力。二位老人带着孙子们承包了3个温室大棚。平时忙完棚里的活,抽时间又要到外面打工给儿子媳妇挣吃药的钱、孙子的学费。随后老人把孙子的户口在这里落了下来,从此扎了根。

  1995年又响应农场政策,把大棚投资买断,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生活渐渐有了好转,老人也学会了种植反季节蔬菜。当年秋天种植了小油白菜,小赚了一笔。春季种黄瓜、葫芦、西红柿这些产量高的果菜,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对放风、采光、保温、除草等每一个环节一丝不苟,每天起早贪黑,干的利利索索。

  蔬菜站土质、水源等有利条件,种植的蔬菜品质极好,加上当年的行情好,商贩们开始主动上门购菜,减轻了卖菜的辛苦。一年下来除去水费、种子等所有开支,每个大棚一年能挣5000元左右,有了三个大棚的收入来源,对培养三个孙子上学有了信心,还能给老家的儿子儿媳寄去生活费。

  2001年大孙子上高中,家中就开始紧张起来。幸好孩子成绩优秀,学校不但减免学费而且还补助了生活费,孩子们渐渐长大,懂事的他们也能跟着干活、打工,挣点零用钱。由于长期营养跟不上,小孙女患上了贫血。他们家的生活条件之艰难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夏天还能吃上自己种的出售剩下的菜,冬天都是晾晒的干菜,一点新鲜的蔬菜都不买,更不要说肉了。大人孩子的衣服都是邻居、朋友给的。蔬菜站的干部也积极的提供帮助,给他们申请了低保,这样他们的生活也多了一份保障。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都各有各自的不幸。”这句话道尽了人间辛酸和无奈,也道尽了杜伯明艰难的家庭生活。2004年初,大儿子受不了疾病的折磨和家庭的压力,怀着对父母的歉意,离开了这个世界。儿媳无法自理,被娘家接了回去。安排好儿子的后事,老两口对培养三个孙子成才的希望就更加强烈了,唯一的欣慰就是这年大孙子考上了大学。

  他们全家既高兴又焦虑,高兴的孩子出息,可面对几千元的学费他们犯愁了,急的睡不着觉、吃不好饭。但是老人从来没有放弃的念头。亲戚们凑了一些,再加上家中七拼八凑的总算够了,才松了一口气。孩子们虽然高兴,但也流淌着淡淡的忧伤,懂事的二孙女看着爷爷这样的艰苦,于是悄悄地决定放弃学业,自己打工供哥哥上学。杜伯明知道后坚决反对,他耐心的和孙女谈心,告诉她只有继续上学,才能过上好的生活。

  2007年,由于生活拮据加上长期的劳累,老奶奶得了胃癌,但是他们没有给孩子说,怕耽误他们的学习。当年4月的最后一天早晨永远的离开了人间。直到咽上最后一口气也没能和孙子们见上一面,为此,孩子们特别遗憾,也很难受,更多的是自责,自己连累了奶奶,让她受苦受累。老奶奶临走时交代老伴,一定坚持让三个孙子上学。接着二孙女考上了师范学校,不忍心看到爷爷过度的操劳,她再次提出放弃学业,老人再次坚决的拒绝了。尽管老人心中经常为孩子上学的花费犯愁,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他记着老伴的嘱咐,坚持让孩子们上学,完成学业。

  老伴去世后的日子里,杜伯明老人坚持种大棚供孙子上学,生活无规律,加上年纪大,生活条件差,担子重老人有好几次在大棚中休克,幸亏邻居们及时发现。蔬菜站人被老人这种对下一代的培养和付出深深的感动,蔬菜站党支部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帮助,党员干部和邻居们也积极的为她提供帮助,孩子们假期也为老人分担农活和家务。

  他们一家人就是蔬菜站“尊老爱幼”一道风景线,尊老爱幼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保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不管是处于什么时代,尊老爱亲的优良传统我们不能丢。

  这种精神在杜伯明家中传承着, 2008年大孙子毕业,分配到南疆工作,但是因为爷爷身体不好,他没有去上班,而是接过爷爷的担子,在蔬菜站经营起了蔬菜,一边照顾年迈的爷爷,一边扶持两个妹妹上学。扛着沉甸甸的担子,他深深的体会到了爷爷十七年的艰辛,但他对未来却充满着希望。

  当年60岁的杜伯明,而今已年近八旬,他在蔬菜站劳动了17年,种植33茬蔬菜,自力更生、照顾儿子儿媳、抚养孙子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