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门见证乌鲁木齐沧桑巨变

02.06.2015  17:04
 

1937年乌鲁木齐南门。(本网资料图片)

4月13日拍摄的南门中心转盘。(记者 寇凝摄)

  乌鲁木齐是一座老城。大凡老城都有城墙,有城墙就有城门,城门一般分东西南北四面。

  据史料记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军在乌鲁木齐河东、红山以南筑城堡,周长 1 里5分,城墙高1丈2尺,此为今乌鲁木齐市区建城之始;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又进行了扩建。城设东(惠孚)、南(肇阜)、西(丰庆)、北(景惠)四大正门,还增设小南门、小西门、小东门,共7门,

  南门自古以来就是乌鲁木齐的商业、文化、金融等活动中心。早在20世纪20年代,南门以南的“南关”地区已形成了商业一条街,而距南门不远的“大十字”则是乌鲁木齐的商业中心。这里有人市、马市、昼市、夜市,有各民族商人的商铺,还有俄国商人的商行。

   昔日乌鲁木齐商业繁华之地

  位于南门的陕西大寺已有两百多年历史。82岁的陕西大寺阿訇马寿新,一生居住在陕西大寺里,是南门有名的活字典。

  马寿新说,南门有“”。60岁以上世居乌鲁木齐的老辈人都记得,南门是有“”的,还有城墙。

  马寿新回忆,旧南门在老体育馆一带,朝东开,城墙是夯土结构,高三米多,厚一米;新南门位于现在南门人民剧场一带,门朝西开,城墙为青砖。当新城门启用后,旧城门并未拆除,仅是关闭了。新旧城门均为砖灰色。城墙每隔一截有个望台,没有豁口,早上开城,晚上闭城。

  马寿新回忆,他小时候,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在南门内,为现解放北路一带,有茶庄、银楼。解放前,人们喜欢到繁华的衣铺街(今人民广场天百附近)订做服装。那里裁缝铺、成衣铺一家连一家,坎肩、马褂、长袍、西服、呢子大衣都能做。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初,南门外(今南门中国人民银行附近)有个人市,就是现在所说的劳务市场。没有技术的外来人员只能打小工,上房泥、拉柴火、拉煤,有技术的师傅当大工,时间长了还能自己开个铺子。

  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城内开始流行听戏和看电影,衣铺街的原新戏院,或城隍庙(现中山路附近)的新中剧院,每晚演出秦腔和京剧。

   当今乌鲁木齐历史文化建筑汇聚之地

  历史总是在发展中改变着城市的面貌,1957年,南门的城门和城墙都被推倒了,守护了这座城市多年的城墙没了,取而代之的是这里商业与人文产业的迸发。

  改革开放后,南门周边耸立起一个又一个建筑物。中心,还有一座地标般的蓝色玻璃金字塔, 塔下,是大型的地下商城。

  南门所处的人民路是乌鲁木齐的金融街。街上银行、证交所林立,建筑气派。附近的南门大银行最为有名。

  南门大银行竣工于1943年,工程所需建筑材料都是从当时的苏联进口,工匠多为归国的山东华侨,外墙使用混凝土装饰了花纹图案,建成后,前来参观的各族群众络绎不绝。如今,它已成为乌鲁木齐新十景之一。

  今年72岁的马新峰是南门大银行的老员工了,在那里工作是他那个年代人的骄傲,如今已经退休的他每每踏进银行大楼,仿佛还能看见当年老银行里穿着旧工装的同事们在人群中忙碌的身影。

  南门东侧的新疆人民剧场,是一座维吾尔族建筑风格与西方古典样式融合的艺术之宫。

  1957年1月12日晚,新疆人民剧场举行了隆重开幕典礼。这个苏式建筑堪称上世纪50年代新疆的一流建筑,融西方古典式样与伊斯兰建筑风格为一体。它的落成为新疆各族人民的政治文化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场所。

  人民剧场从建成后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自治区历次重要会议的主会场,朱德、刘少奇、董必武、陈毅、贺龙、胡耀邦、王震、王恩茂、赛福鼎·艾则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出席会议或观看演出。而坐在大厅里,听着放映机吱吱转动的声音,注视着大银幕上的影像人生,沉浸在一根冰棍与一袋爆米花的小世界里,则是许多乌鲁木齐人存留至今的美好记忆。

   未来乌鲁木齐时代变迁代表之地

  2015年5月15日,随着南门地下街的关闭,南门又在时代变迁中改变了模样。随着地铁1号线通过此地,南门将伴随首府迎接地铁时代的到来。

  今年55岁的王鑫10年前在地下街入口处摆了一个书摊。今年他的书摊因为修建地铁而终止经营,但王鑫觉得这没什么,他笑着说, 虽然不舍,但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没有发展,南门也不会一年一个样,等地铁修通了肯定能带动南门周围的经济发展,说不准哪天,现在的南门也要在记忆里和书里寻找踪迹了。

  法律声明:新疆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大众,并不代表新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务必在相关作品发表之日起30日内进行,我们将在24小时内移除相关争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