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上世纪30年代大清洗:一场恐怖的人间悲剧

25.11.2014  19:26

  在莫斯科河边有一幢苏联时期的“高干楼”,外墙上嵌有许多名人的头像和名字, 标明他们在这里居住过。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的“大清洗”中,住在这里的90%的干部被抓走、杀害,他们的家属也遭到牵连。现在人们把这座“高干楼”叫作“黑暗公寓”,成为斯大林发动“大清洗”运动的标志。

  “大清洗”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开展的一场针对隐藏在内部“人民的敌人”的运动,西方多称之为“大恐怖”。它始于1934年的基洛夫被害案件,直到1939年二战爆发才算告一段落。

   大清洗的导火索

  作为苏共党内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基洛夫是苏联最有水平的领导人之一,与斯大林的独断专制作风不同,他知人善任、作风民主。在他的领导下,列宁格勒成了全苏最活跃和最有影响的地方。在1934年苏共十七大召开之前,基洛夫实际上已经成为苏联国内仅次于斯大林的第二号人物了。有一件事可以看出基洛夫在党内受欢迎的程度,十七大上,按规定对总书记斯大林的鼓掌可达十分钟,其他政治局委员则不能超过两分钟。可是在基洛夫讲话结束时,台下爆发了长时间的掌声,也长达十分钟。现有资料表明,在十七大召开期间,大会的许多代表,尤其是知道列宁遗嘱的那部分老干部曾在政治局委员奥尔忠尼启则家里举行秘密集会,参加者有舍博尔达耶夫、基洛夫、埃赫、米高扬、柯秀尔、彼德罗夫斯基等人。会议商议用基洛夫代替斯大林,但被基洛夫拒绝了。这些事情后来都被斯大林知道了。在十七大选举中央委员的等额选举中,基洛夫得票最多,只缺少3票,而斯大林得票最少,缺了270 票。选举委员会主席扎通斯基将情况告诉卡冈诺维奇。后者说,必须让斯大林比基洛夫多得一票。还有一种说法是,斯大林得知后命令将反对他的选票销毁。最后,扎通斯基向大会宣布投票的结果为:未投斯大林的有3票,未投基洛夫的有4票。

  在苏共十七大闭幕后,1934年12月1日下午,基洛夫来到斯莫尔尼宫,上到三层后,贴身警卫鲍里索夫没有紧跟在基洛夫身后,而是在20步以外。基洛夫作为政治局委员,有23名警卫。这时原本应在三层楼道值勤的警卫也不知为什么不在。基洛夫独自一人走向办公室。这时,隐藏在楼道的凶手得以从背后向基洛夫头部开枪。当内务部列宁格勒地方局局长梅德韦季急忙赶到斯莫尔尼宫时,竟然被不认识他的警卫挡在门口。这些警卫是从莫斯科调来的,在没有得到梅德韦季的指令情况下就替换了原有的门卫。医生来后,确认基洛夫已去世。

  凶手尼古拉耶夫当场被捕。他曾因行刺被捕,不知为什么又被释放了,并且没有没收他的手枪。他是怎样钻进斯莫尔尼宫的,又是怎样接近基洛夫的,目前都不清楚。

  基洛夫被刺后,斯大林亲自领导了案件的侦讯工作。在审问了尼古拉耶夫之后,准备审问鲍里索夫。可是押解鲍里索夫的卡车在半路发生了车祸,鲍里索夫当场死亡。医疗鉴定书上认为鲍里索夫死于车祸。1959年,幸免于难的几位医生证明,鲍里索夫是由于金属的东西打在头顶上而死的。

  斯大林亲自审讯的结论是,刺杀是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策划的,尼古拉耶夫是季诺维也夫分子。因为季诺维也夫长期在列宁格勒工作,正是在基洛夫的领导下彻底肃清了季诺维也夫在列宁格勒地区的影响。所以季便怀恨在心,策划了这场刺杀。

  因为当初这起案件的知情者均被处死,所以有关基洛夫案件的真相仍是迷雾重重,但这个案件无疑为斯大林开展大规模的镇压提供了借口。一份拟定名单上的人很快被一一逮捕。其后,斯大林及其内务部的帮凶雅戈达、叶若夫等又进一步扩大,炮制出所谓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阴谋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