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疆兵团一八六团境外农场感受中哈友谊

24.12.2015  12:11
 

  从2006年起,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一八六团流行起这样一句话“打工不带上护照,守着金山要饭吃。”在这里曾经有个这样的“单位”,全部职工人数加起来不过相当于一个班,这里的职工生活工作离不开护照。这就是位于哈萨克斯坦斋桑县的境外农场。

  一八六团境外农场是2006年成立的。当年,张成来和5位同事第一次踏上异国他乡的土地,成为团场首批“拓荒者”,自此开始了一八六团“走出去”创业发展的第一步。

  一条边境线,一道铁丝网,虽然境外农场距离团部不足30公里,然而,这短暂的距离却跨越了两个国家。

  境外农场是前苏联的国营农场,多年来,农场的土地一直撂荒。在和哈萨克斯坦方达成协议后,一八六团派人开始经营这个农场。第一年,张成来和同事就试种了3000亩葵花。

  远离城镇,远离人群;陌生的语言,陌生的环境。农场的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拓荒者”们的业余生活主要是数天上的星星和相互调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张成来等人的悉心经营下,当年农场收获了1000多吨葵花籽,成功的迈出了发展的第一步。

  2007年,一八六团专门为境外农场购置了大型农机设备和移动式板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场生活条件。干净整洁的板房宿舍里有了电视机、影碟机,以往单调的生活大有改观。

  “自2007年起,我们每年都要帮助当地居民收割3000多亩庄稼,最忙时,我们的机车从早到晚一直在地里。现在我们来种地,当地的住户都会来跟我们学习,大家吃住在一起,干活也越来越有劲。”张成来说。

  慢慢地,农场的中国人成为当地居民眼中值得信任的好朋友。不少哈萨克斯坦居民得到张成来等人的帮助后,会宰羊盛情款待他们。当地居民还经常无偿向农场提供面粉、食用油及蔬菜等生活用品。当中国朋友遇到困难时,当地居民又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

  2010年,一八六团出台了《一八六团设施农业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制订了包括购买大棚批职工、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有7座棚卖给职工,张成来等人积极响应团里政策,回到团场工作。

  二连职工杨书来成为了种植大棚的“领头雁”,他主动购买了7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当年收入16.8万元,此时张成来已是该团社区书记。

  看到种植大棚能增收,他主动向杨书来学习种植技术,2014年团里新建14座设施大棚,社区承包了一座,张成来带领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花卉培育,当年节约团场开支2万元。

  有了效益,团场职工的干劲就更足了,现在团场30座大棚在杨书来的带动下无撂荒棚,全年产值72万元,种植的蔬菜成为哈萨克斯坦游客的必买品。

  “现在中哈关系越来越好,咱们团场也有了互市贸易区,我就在(吉木乃)口岸做起了背包客,每天带上一八六团的蔬菜赶最早的班车去哈萨克斯坦,下午带上哈国的特产赶回中国,菜货双倒,现在我在中国有着自己的哈国特产店,在哈国开了进口蔬菜店,生意特别好!”背包客玛依拉说。

  长期的相处,让中哈两国边境线居民的友谊日渐深厚,每逢中哈两国节日时,双方都会互致问候。

  如今,不论是境外农场还是境内蔬菜种植基地都成为了一八六团向外发展的桥头堡,成为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