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纸的温度从哪里来?

29.04.2015  14:25

  

      月23日,在五星路公交站台附近的乌鲁木齐晚报阅报栏,市民正在阅读当天的报纸。

  时政、民生、财经……每个不同的版面,晚报为您提供同样的精彩。 

    有人说:“媒体应该是有温度的。”《乌鲁木齐晚报》两位读者用自己的切身感受讲述了这句话的含义。
          在友好路上班的市民王穗明,每天早上都会在公交车站牌旁边的阅报栏阅读最新一期报纸,获取第一手的新闻资讯,年龄快“奔四”的他比较关注《乌鲁木齐晚报》时政和财经版块的新闻,特别是经济走势和上市企业风向,这些版面为他理财提供了很多有效信息。对他来讲,一个媒体、一份报纸,在内容和形式上能为读者着想,本身就是一种温度。
          同样,在78岁的车金题老人看来,媒体是有温度的,因为一份晚报,他与晚报发行员王富贵结成了忘年之交,人心之间的温暖互动,让他体会到了一份报纸的另一种温度。
          温度来自信任
          每天早上八点半到九点之间,车金题老人推开门,就会看到窗台上的《乌鲁木齐晚报》。
          有时候起得早,老人遇到发行员王富贵正在院里投递报纸,就打个招呼、聊几句。
          车金题老人比较关注当地的新闻,特别是好人好事、时政及民生报道。他从晚报上第一时间知道了企业提高养老金、BRT开通、家跟前要建小游园等信息。
          时间长了,王富贵知道车金题老人对时政和本地新闻感兴趣,就会跟他唠一唠当天报纸上的内容。
        “小王很认真,我们俩对很多新闻的看法相同。”车金题老人之所以和王富贵成为忘年之交,他们的友谊也如他们见面的次数,一点一滴积累起来了。
          “不管刮风下雨,晚报都会送到手上,有时天气变化大,可能会晚些,小王就会给我打电话。”车金题老人说,每次看到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大的王富贵,头上一层细汗或是顶着一层白雪出现,他都会心疼,但也会为他的吃苦耐劳竖起大拇指。
          作为乌鲁木齐市的一位老市民,与这个城市相伴31年的《乌鲁木齐晚报》已成了老人不可缺少的伙伴,特别是退休后,把《乌鲁木齐晚报》从头看到尾,已经是老人每天的必修课。
          车金题认为,《乌鲁木齐晚报》是党报,公信力、可信度极高,而发行员王富贵是他的老朋友,是他值得信任的人。
          温度来自依赖
          而王穗明与晚报的感情,还因为孩子上学。王穗明说,有时候甚至有点依赖晚报。在他看来,晚报的教育版面,可信度高、权威性强,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晚报举办的各种教育活动,吸引力特别大。例如晚报的中考特刊、高考特刊等。王穗明说,晚报其实是一个综合体,已经超越了一个平面媒体,晚报以其特有的平台,传播正能量,传播爱,传播一种精神。
          车金题回忆,有一段时间,王富贵在送报纸的途中被车给撞了,住院了,一段时间没见到王富贵,老人特别失落。
          后来,每次看到王富贵工作很辛苦,车金题老人会时不时给他送点心、茶叶。王富贵说:“车金题老人还给我的孩子准备过年的新衣服呢。
          “我说不让他破费,他还认真地说‘这是给我孙子的’。”王富贵说,他与车金题老人,因晚报结缘,简直成了一家人。
          遇到问题车金题会致电《乌鲁木齐晚报》呼叫中心96577,有时候,他也会热心地提供新闻线索,他认为,这是一个铁杆读者必须的。
          在王穗明看来,《乌鲁木齐晚报》是负责任的媒体,因为晚报不仅是乌鲁木齐相关政策权威的发布媒体,对于重大的社会民生新闻能根据客观事实来报道;他希望《乌鲁木齐晚报》加强民生新闻的比重,多一些深度分析类的报道。        温度来自贴近
          2001年进入晚报发行一线的赵国波,现在是《乌鲁木齐晚报》人民路发行站站长,他说很多订户、发行员都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觉得新奇的事情就会给晚报热线打电话,提供新闻线索。
          家住市公安局家属院的高中庆,谈起发行员马金霞时,就像是说自己家的孩子。
          每天早上,高中庆都要先去报箱拿《乌鲁木齐晚报》进屋,然后一边吃早饭,一边读报。
          说起《乌鲁木齐晚报》的版面,高中庆如数家珍。
          要闻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新闻全面丰富;评论版,传播社会正能量的重要阵地;城事版,贴近读者的心理需求,让读者从报道中获得更多温暖。
          高中庆说,他喜欢读本地的新闻,报纸上的“天天聊天”是必读版块。
          高中庆眼里,作为党报的《乌鲁木齐晚报》贴近性越来越强,稿件站在读者的角度,用读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解答读者最想知道的问题,这些变化,都拉近了这份报纸和读者的距离。
          高中庆说,《乌鲁木齐晚报》B叠的“天气与生活”版面,不仅为读者提供天气预报,还经常为读者安排一些有关生活妙招、生活技巧、解疑答惑之类的短文,更加贴近生活。
          正是因为这份报纸,让他认识了热心的马金霞。
          马金霞现在是米东区发行站的发行员,她和高中庆认识十年了,经常和高中庆拉家常。
          “小马和我家孩子大小差不多,和她聊天拉拉家常,聊得很投缘,就像跟我女儿聊天。
          温度来自担当
          从1984年创刊至今,《乌鲁木齐晚报》已走过了31年的风风雨雨,从一份只有4页的汉语、维吾尔语双语报纸发展到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组成的全媒体矩阵,用“主流声音讲述市民生活”的同时,500余人的发行员队伍,和《乌鲁木齐晚报》的读者、订户成为朋友,甚至是亲人。这些每天凌晨活跃在首府大街小巷的发行员们,将最新、最权威的党报信息第一时间送到订户手中。
          一份报纸架起了发行员与读者心灵沟通的桥梁,党报的公信力与主流媒体的责任心让这座大桥更加稳固扎实。
          乌鲁木齐晚报人将青春和热情融为执着,守望社会的发展,也守望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这张报纸的温度,正是从为读者服务的理念中来,从对读者负责的担当中来,从晚报人对读者的忠诚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