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融合的新农业 是现代化“第六产业”

09.03.2015  12:39

  日本农业专家今村奈良臣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将农业嵌入二产、三产变为“第六产业”。

  我国科技特派员十几年的创业经验总结表明: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是现代化的“第六产业”,这是现代农业的最新定位解读,它是把传统的一产延伸到二产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再扩张至物流配送等三产,并依靠信息公共平台第四产业和文化公共平台第五产业将一二三产融合起来形成综合产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第六产业”。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指出,创新驱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改变从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扩展、减少农村的传统做法,而是把发展“新三农”,即职业化专业化的新农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信息化城镇化的新农村作为新途径。

  张来武认为,要大力发展信息公共平台支撑的电子商务及服务业(又称第四产业)和文化公共平台支撑的文化创意及服务业(又称第五产业),推进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产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张来武强调,这就要求我们率先实行农业农村发展方式向一二三产融合、全链条增值、品牌化专业化发展方式转型。这里的融合是系统的、集成的,是产生溢出效应的关键。发展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农业,要着力实现全链条增值,特别是要提高全产业链的科技含量并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模式。同时,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品牌化专业化发展,要保证质量,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让消费者尽可能多地获得文化精神享受,这是附加值的源泉。

  由于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市场失灵和决策失灵,张来武说,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如今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新城市,需加快建设农村农业信息化。

  2010年以来,科技部会同中组部、工信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的建设,坚持“三网融合、一网打天下”“平台上移、服务下延”,集成部门和地方力量,统筹解决信息服务“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链接城乡市场,受到农民欢迎。如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方法向全国推广,将努力缩小并填平城乡“数字鸿沟”。

  张来武指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带来生产组织方式的进一步扁平化,也必然要求各类创新主体在决策时更多采用系统博弈、合作博弈的方法,建立激励相容、合作创新的机制。不仅如此,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大大加快了全球创新网络的形成。

  2014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让·蒂罗乐证明,运用博弈论分析系统让各方互动则更为有效。基于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运用“大云移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信息公共平台(又称第四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法,为一二三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溢出效应,大大提升了创新的效率和效益。

  专家怎么看:

  未来农业应提供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国农机院)建设位于昌平区沙河镇的小王庄北京农机试验站,是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物质能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它构建形成了涵盖种植机械化、养殖智能化、食品有机化、剩余物资源化的“从农田到餐桌”的整个系统现代农业产业链,互联网在其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谈到未来现代农业,中国农机院院长李树君说,农业全程解决方案涵盖两个层次,简单的层次是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解决方案,全面的层次应是农业生产全产业链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解决方案。拿粮食生产举例,种玉米从耕种、植保、收获到仓储,粮食生产层面的作业就结束了,这属于粮食机械化生产的解决方案。甚至,单个作业环节,例如节水灌溉,也可以叫农业生产的解决方法。但实际上,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解决方案远不局限于此,它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甚至剩余物资源化利用与环保的全过程,这才是未来真正的现代农业,互联网会至始至终贯穿全程。

  李树君说:“发展农业现代化,不仅要在农业生产装备上做文章,还要注重农产品加工、养殖、废弃物循环成套设备技术的发展,将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利用有机结合才,将一、二、三产业的紧密衔接和互动,互联网是实现这一切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