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勒泰市牧民定居户的幸福生活

28.11.2014  16:08

公司·努尔苏鲁谭用冬不拉即兴弹唱了一曲,歌声嘹亮轻快,透着喜悦、透着满足。

    天山网讯(记者刘若涵 通讯员杜鹏飞摄影报道)一场又一场的冬雪使阿勒泰市变得格外寒冷,在这个季节,放牧成了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而世代定居于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群众则摆脱了千百年来沿袭着“四季转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的幸福生活。

    哈萨克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每年3月中旬,积雪从南向北开始消融,哈萨克族牧民便拉家带口,赶着牛羊从冬牧场慢慢向北游牧,4月初大部分牲畜进入春秋牧场,开始接羔,6月开始向阿勒泰山夏牧场转移,8月下旬阿勒泰山区开始降雪,牧民又将牛羊向山外赶,到10月初转回到春秋牧场,11月下旬雪情稳定后再次转回到冬牧场。如此形成无奈的“羊追雪”和“雪赶羊”的循环,年复一年,每年南迁北转长途跋涉,最长要走900多公里。

    牧民定居是转变牧民生活方式、实现脱贫致富的最根本途径,牧民定居后,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从根本上解决了天养畜的生产方式和流离奔波的生活状态,这也是阿勒泰地区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的民生工程。

    阿勒泰市最早的牧民定居工程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时被称为“2817”定居项目,直到现在已经22年了。定居使牧民传统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这一历史性的改变,打破了千百年来游牧民单一、封闭的经营方式,走上了以发展商品生产,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道路,许多定居后的牧民群众惊喜地发现,定居后多元化的致富方式,方便的就医条件,生活真的比以前幸福。

    随着阿勒泰地区牧民定居工程的推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农牧民选择定居,因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是相同的。

     定居22年,阿勒泰市首批牧民定居户的幸福生活

    1992年,牧民公司·努尔苏鲁谭响应号召,告别游牧生活,搬进了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巴勒旺塔斯村牧民定居房,成为阿勒泰市第一批牧民定居户中的一员。

    转眼20多年过去了,公司·努尔苏鲁谭的生活怎么样?11月底,记者来到公司·努尔苏鲁谭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庭院和崭新的砖混结构的新房。20多年过去了,房子这么新?看出记者的疑问,公司·努尔苏鲁谭解释说,2013年他家享受了安居富民政策,国家补贴了49000元,自己掏了7万元,新建了这栋80平方米的新居。公司·努尔苏鲁谭指了指旁边有些破败的土平房说,这是刚搬来时的房子,现在看着不咋样,当时算不错的呢。

    看到有客人进屋,公司·努尔苏鲁谭的妻子笑眯眯地出出进进,一会儿便在长条桌上摆满了待客的糖果、馕和干果。聊起当年定居的事,记者问公司·努尔苏鲁谭:“当时心里踏实吗?对以后的生活有底吗?”今年49岁的公司·努尔苏鲁谭搓了搓手说:“说实话,当时我们并不是很情愿定下来,毕竟祖祖辈辈都是游牧过来的,加上我们也不知道怎么种地,心里还是有抵触的。后来乡里专门组织技术人员为我们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我才渐渐感觉到,定居下来将会改变我们今后的生活,所以就决定定居下来。

    这20多年生活有哪些变化?“我觉得最大的变化就是我们用上了电,有了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公司·努尔苏鲁谭喝了口奶茶,突然提高了嗓门说,“最让我骄傲的是,我的孩子们都通过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大女儿是新疆医科大学毕业的,现在是阿勒泰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大儿子也在市里工作,小儿子在读高中。

    公司·努尔苏鲁谭有7个兄妹,目前还有3个兄弟在游牧,看到公司·努尔苏鲁谭现在的生活,他们很羡慕。因为转场艰辛无比,不仅生活远不如公司·努尔苏鲁谭,他们的孩子也因为读书环境不同受的教育有差距。

    公司·努尔苏鲁谭家现有200多只羊、25头牛,100多亩耕地种了哈密瓜、玉米、油葵,每年收入都在20多万元。作为阿勒泰市最早的牧民定居点,巴勒旺塔斯村现有定居牧民187户,家家有牛有羊,种哈密瓜。

    喝着热腾腾的奶茶,公司·努尔苏鲁谭正说着刚开始学种地的好笑事,村党支部书记巴合提推门进来。听说记者来采访牧民定居的变化,巴合提力邀记者去其他住户家看看。告别前,公司·努尔苏鲁谭用冬不拉即兴弹唱了一曲,歌声嘹亮轻快,透着喜悦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