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博州定居兴牧结硕果

25.11.2015  13:01
  在辽阔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大地上,牧民从昔日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走入定居现代生活。定居兴牧工程不仅促进传统畜牧业转型升级,增加牧民收入,也进一步遏制了草原生态恶化,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十二五”期间,博州坚持“定人先定畜、定畜先定草、定草先定地、定地先定水”的原则,从解决草料地管理、灌溉、种植方面入手,着力抓好定居点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在定居兴牧工作上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着眼于“定得下”——高标准建设定居点

  11月16日,在温泉县呼和托哈种畜场牧民定居点,牧民巴力坤·海那木正在他新建的1200平方米暖圈里照看着羊群。而在相距不远的精河县查干莫墩村定居点,牧民曲代联合5户牧民办起了呼思台养殖合作社。他们曾是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日子,如今他们过上了定居生活,生产、生活质量都大大提高。

  在定居点的确定上,博州针对过去相对集中的牧民定居点,实施老村改造,通过适当投入,在原址上拆旧建新,完善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实现牧民定居、舍饲圈养、草畜平衡,促进牧民增收。对于居住分散、地理条件较差的牧户,博州打破村队行政界限,另辟新址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整村新建,只要牧民愿意集中都可以来,巴力坤·海那木就属于这种情况。而对于饲草料地比较充足,牲畜养殖水平较高,畜牧业生产自成体系的,就地为其完善生产生活设施,发展家庭牧场。

  巴力坤·海那木2009年实现定居,到了2014年,由于享受到了国家50万元的项目补助,他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并成功成立了种畜场新疆美利奴细毛羊核心种群的繁育基地。今年,他们的合作社卖出了700只羊,获得44万元的毛收入。

  博州的定居点建设以便利生产生活为基础,不断完善各类功能设施,主要建设每户60平方米以上的抗震安居住房、1.5—2亩的庭院、100平方米以上的暖圏、50立方米的青贮池和沼气池、卫生厕所以及50亩以上的饲草料地等。

  “十二五”期间,博州累计投资16083万元,截至目前,5623户实现定居,占总牧户的68.1%,牧民人均收入由2009年的5612元,上升至2014年的11455元。

   着眼于“稳得住”——全面加强饲草料地建设

  11月16日,精和县查干莫墩村定居点牧民阿·欧其尔坐在自家院子里照看牲畜。1997年实现初次定居后,因为土地配套不到位,再加上没有种植经验,他将分到的200亩饲草料地承包了出去,自己继续放牧。近几年政府出资修建了渠系,装好了滴灌,他便渐渐收回了土地,如今有了这200亩饲草料土地做支撑,他便选择定居,放手搞养殖。

  像阿·欧其尔这样因为完善土地配套设施而选择定居的牧民不是个例,为切实解决好“稳得住”问题,博州深刻认识到饲草料地建设对定居兴牧的重要性,着力解决草料地管理、灌溉、种植等方面问题。

  2011年以来,博州先后投资2.5亿元建设了3座定居兴牧水库,为下游灌区28万亩农田和饲草料地用水提供保障,还完成13项定居兴牧骨干配套工程建设规划,解决了5000多户牧民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在水情向好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博州开始规范和高效利用牧民的饲草料地。州财政拿出专门资金,对牧民定居点饲草种植减免50%的水费,对农作物秸秆打捆贮备予以80%的补助。另一方面,各类技术人员源源不断进入定居点,和牧民一起对饲草料地进行集中统一种植。

  目前,博州牧区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优质苜蓿7万亩。正是饲草料地建设的突出成就,使得博州5623户定居牧民没有出现往山上的回流现象。

  此外,为了让牧民定居“稳得住”,博州还积极开展畜牧干部领管养殖小区活动,1名畜牧兽医部门的领导和1名畜牧兽医技术人员领管一个定居点,加强牧民科学饲喂、品种改良、疫病防控、出栏销售等方面的指导和协调,通过提高牧民养殖效益,坚定牧民种植饲草料、实施舍饲圈养的信心和决心。

   着眼于“能致富”——着力提高定居点养殖效益

  11月17日,博乐市青得里浩特呼尔村定居点,当丈夫杰汗开着拖拉机拉草料时,33岁的哈萨克族牧民沙依拉怀抱8个月大的孩子坐在沙发上,享受着一天中难得的闲暇。今年她家获得8万元养殖贷款,她和丈夫用这笔钱买下250只羊,还扩建了400平方米的暖圈。

  今年博州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肉牛肉羊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配套出台了《自治州金融保险财政联动支持养殖业发展实施办法(试行)》,建立了金融支持、农户申请、保险保证、财政扶持“四位一体”贷款保证保险运行机制,解决当前农牧民发展养殖业存在的贷款不足、年限短、利率高等问题,激发广大农牧民发展养殖业特别是肉牛肉羊养殖的积极性,目前已为1247户养殖户发放贷款8948万元。

  博州现在有369个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起6个养殖园区、37个养殖小区和212个规模养殖场。博州牲畜存栏也从2008年的106.3万头只增加到2014年的115.3万头只,增长8.5%;规模养殖牲畜从2008年的32.6万头只增加到2014年的74.8万头只,规模化养殖比重从30.6%增长到64.8%。

  如今牧民定居后,积极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庭院经济增加牧民收入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全州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