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藩王陵墓最典型的代表靖江王陵考古获重要发现

28.03.2016  18:04

桂林靖江王陵是明代受封并建藩立国于靖江 (今桂林) 的历代靖江王陵及其宗亲墓群。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太祖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 藩国靖江。 靖江王世袭相传, 直至清顺治七年 (1650年) 十一月亡国, 存世280余年, 共传十一世、 十四王。 除首封靖江王朱守谦及明末的朱亨嘉、 朱亨堙二王外, 其余历代靖江王都在桂林城东“尧山之原” 营建陵墓, 号称 “靖江王十一陵” 。 期间靖江王室宗亲也多营葬王陵陵区附近, 形成一个庞大的王室陵墓群, 统称为 “靖江王陵” , 是明朝帝王陵墓体系中藩王陵墓最典型的代表。为配合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与建设的需要,2012 年 10 月,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相关单位组建了靖江王陵考古工作队, 历经2年半的时间, 先后完成了靖江昭和、 温裕、 安肃、 悼僖、 怀顺、 宪定、 荣穆王陵等 7 座王陵以及一处奉祠遗址的考古发掘清理工作, 本次发掘不仅弄清楚了各个王陵的陵园布局及构筑方式,还首次发现了一批重要遗迹, 获取一批考古新发现。

首次发现悼僖王陵的奉祠遗址

第二任悼僖王的陵园为第一个兴建的靖江王的陵园。 陵园依地势坐东朝西,地表遗存有外门遗址、 外围墙一周、 神道石像生、 中门基址、 内围墙一周、 享堂基址、 圆丘形墓冢, 构成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 两道夯土围墙平面呈长方形 “” 字布局。 经发掘发现其北外陵墙长 578.6米, 西外陵墙长 (含外陵门) 418.7米, 陵园的面积约为 363.4亩。悼僖王陵陵园内的南面偏西分布有一建筑遗址, 平面大致呈 “” 字形, 为三进院落, 大致以大门、 中门正门、 后殿正门为中轴线左右对称有厢房及排水沟。 根据其位置、 布局及功能, 推测该遗址为悼僖王陵的奉祠遗址。

首次发现悼僖王陵陵园内的道路网及亭楼等重要遗迹

怀顺王为第四代靖江王朱相承, 是尧山西麓入葬的第二座王陵, 位于悼僖王陵外围墙内西南角, 结构与悼僖王陵基本相同, 唯多出碑亭一座。其陵园坐东朝西, 神道呈曲尺形朝南折向后, 将外门开辟在悼僖王陵南侧外围墙上, 形成与悼僖王陵共用两段外围墙的园中园的布局。

怀顺王陵陵园的西侧外墙内发现墁砖道路一条, 宽 3.2米, 合明尺一丈。 该道路目前发现南侧与第四任怀顺王陵的神道相接, 推测该道路往南后折向东通往奉祠遗址, 应该是悼僖王陵的陵园道路, 只是怀顺王陵的建设已将这部分道路破坏。 道路往北一直延伸约 100 米处与一亭相接。 亭为长方形, 长 5.8、 宽 4.4米, 尚存一道南北向的门栏石和门枢石。 怀顺王陵的北外围墙就是在此与亭相接形成闭合, 具有明显的后期加筑特征。

悼僖王陵陵园范围内分布有其内陵、 奉祠遗址、 其同期的将军墓以及其孙子怀顺王的陵园,本次悼僖王陵陵园范围内路网以及亭子的发现,为将来的陵园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首次发现怀顺王陵独特的后期构筑的五边形外围墙

经过清理发现, 怀顺王陵外陵墙呈五边形,这与其他王陵常见的四边形不同, 其中南、 西外陵墙共用悼僖王陵的外陵墙, 北外陵墙则从亭子处建筑, 而东北、 东南外陵墙则分别连接到奉祠遗址。 外陵墙南长 138.5 米, 西长 146.7 米, 北长113.65米 (含亭子), 东长 173.7米 (含奉祠)。

首次发现弯子山采石场遗迹及石刻

弯子山位于挂子山村的东南面, 距离端懿王陵、 昭和王陵、 恭惠王陵都在 500米以内。 山为一座圆锥状的石灰岩石山, 山不大且不高, 最高峰和地面的相对高度约 30 米。 山的东北面山下现仍遗留有当年采凿下来的石料, 石料上保留有使用铁钎后的凿孔。 在山的东北面山下距今地表约有 3 米高的地方, 有一条天然横向的岩石裂缝,裂缝呈长条形, 高约 0.6米。 在此处下部的岩石顶部及侧面上发现阴刻的文字及图案七组, 分别为“王府匠人”“门生”“永生”“”“天子”“爐烊(烘?)昊(旲?)□”“洪武” 及羊、 马、 虎图案, 分布范围长约 2.7、 宽约 1.5米。这些文字, 除了 “爐烊(烘?)昊(旲?)□”4个字应该是描述天气炎热外, 其余的都与明朝、皇室、 靖江王有关, 而这些羊、 马、 虎图案都与靖江王陵陵园内的石像生有关。 此处采石场遗址及石刻遗迹的发现, 提供了靖江王陵陵园的石料在此采凿的实证。

首次发现荣穆王陵独特的布局、 构筑方式及建筑材料

十二任荣穆王陵位于尧山西麓最北面, 距离核心陵区直线距离约 4 公里, 陵园大致坐东朝西。 荣穆王陵较之其他十陵, 具有一些特殊之处:平面呈 “” 字形, 没有内陵墙一周, 和其他常见的平面呈 “” 字形王陵不同; 陵门、 碑亭为砖雕门楼, 所用构件繁缛精美; 整个陵寝建筑皆使用素烧瓦件, 不见琉璃构件, 只在享殿台基中部设一出垂带踏跺式台阶; 整个陵园石像生使用一种当地称之为 “槟榔石” 的沉积岩雕制, 与其他王陵使用石灰岩雕制的石像生不同; 为靖江十一陵中地势高差最大、 最陡峭的王陵, 因而在宝顶前砌筑有三道挡土墙; 陵门中间王道入口处铺砌石板路面, 而出口处则为 “” 字纹墁砖路面, 两侧陪径则为 “” 字墁砖路面, 王道与陪径的等级区别明显。 中门的三个门道中央和以往的墁砖地面不同, 中间处为一块大石板铺砌。

首次在昭和王陵的西南外围墙转角处发现

叠压有早期官式建筑遗址昭和王陵为第五任靖江王的陵园, 坐东北朝西南, 方向 225°, 由内、 外两重陵墙分成两重院落, 平面呈不规则 “” 字形。 在外围墙西南角外侧发现了早于昭和陵园的较大规模的官式建筑,目前具体用途不明。

该官式建筑是一处带外围墙和庭院的较大型建筑遗址, 方向 126°。 基址主体是面阔三间、 进深两间的房屋。 该建筑外围墙为版筑土墙, 其基础为大小不一的石块构筑, 暴露部分长 14.32、 宽0.8米, 西北段被昭和王陵外围墙打破, 叠压于外陵外围墙下。

该建筑使用的瓦面材料皆为素面青瓦和素烧的花卉纹瓦当。 由于受征地等因素影响, 基址以外未做进一步勘探, 该基址是否是带后院或多进的建筑还待勘探认定。

发掘清理的这 7座王陵, 从形制、 规模、 石像生、 建材等方面体现了靖江王陵从最初的形成发展到长时间使用基本固定的模式以及后期衰落后的变化这一演变过程, 纵观之, 一条明代王朝由始-兴-衰的变化主线贯穿其中, 历史脉络清晰, 演变规律明显。 通过发掘全面展示了我国明代保存最为完整、 规模最大、 世代最全的藩王陵墓区, 展现了靖江王陵不同时期的建造风格, 在全国具有唯一性。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 韦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