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酱面里的仁川华侨史

17.09.2014  14:30

   新疆日报网讯         在韩国仁川市港口处,有一片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的唐人街,林立的中式牌楼、密集的汉字招牌、高悬的大红灯笼、盘龙柱……无不透出浓浓的中国味儿。

  这里正是韩国人每天都会吃掉700万碗的“国民饮食”——炸酱面的发源地。1883年仁川港开港后,漂洋过海的中式炸酱面与山东省华侨一起在仁川“登陆”,随后扩展到韩国各地。

  沿着仁川唐人街的辅路拾阶而上,建于花岗岩基石上的砖砌建筑便是韩国最早的中式炸酱面馆“共和春”的旧址,现为一座炸酱面文化的博物馆,讲述了炸酱面与仁川华侨的百年兴衰。

  1884年,清朝在仁川设立领事馆,一些山东人随赴仁川经商,在北城洞、善邻洞一带聚居,形成了一条“清馆街”,道旁中式商铺林立,便是如今唐人街的雏形。1900年前后,义和团运动使得山东一带陷入战乱,大批中国人渡海来到仁川避难,使仁川成为与首尔并列的两大华人聚集区。

  第一代华侨大多从事”三刀职业”,即理发师、厨师、裁缝。也有很多华侨在港口从事轮船供水、杂货贸易等。当时最快捷的充饥方式,就是在沿街叫卖的小贩那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炸酱面,劲道的面条配上咸鲜的炸酱,是难以忘怀的家乡味道。

  1911年,山东华侨于希光在原唐人街山东会馆的基础上开了韩国最早的中餐馆“共和春”,主营炸酱面、糖醋肉等中国料理。1948年,山东华侨王松山成立了“永华酱油”食品公司,为了迎合喜好甜味的韩国人而在中式炸酱中加入焦糖制成“狮子牌春酱”,为炸酱面在韩国打开了销路。

  韩国人也对炸酱面有着特殊的感情。朝鲜战争后,韩国人得到最多的支援就是面粉,价格低廉的面粉和酱料使炸酱面成为韩国最受欢迎的饮食之一。由于烹饪方法简单,主营炸酱面的中餐馆在韩国遍地开花,成为不少华侨谋生的依靠。

  直至上世纪70年代,仁川唐人街一直十分繁华。后来韩国政府实施了限制华侨经济圈扩张的政策,唐人街便同韩国华侨社会一同萎缩。1992年中韩建交后,两国日益繁荣的经贸文化交流使得这条百年唐人街焕发新生。

  仁川市政府近年来斥资兴建了新唐人街并大力招商引资,如今有40多家中餐馆、500多名华侨商人在此经商。街道两旁可买到中国特色食品,如月饼、麻花等及各色手工艺品。周末这里还会定期为韩国人举办中国传统文化演出和汉语课堂。唐人街周边的中韩文化馆、中式寺院义善堂、三国志壁画街、自由公园等景点也吸引着大批游人。

  唐人街上的炸酱面,也融入了些许新意。除了土豆、豆腐等传统浇头,毗邻仁川港的天然优势,使得这里的炸酱面多了鱿鱼、扇贝等海味。曾经关张歇业的百年老店“共和春”迎来了“又一春”,在新址开门营业,日日门庭若市。即将开幕的仁川亚运会吸引了更多人前来观光,品尝具有“韩国味”的中式炸酱面成为游客们的不二选择。

  或许正是因为这碗小小的面中融入了说不尽的华侨故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