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日报:创业,让人生更精彩 ——昌吉州第五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侧记

09.08.2016  03:37

□本报记者/李庆勤

7月29日,昌吉回族自治州第五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昌吉市举行。从300多名报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的9位选手在决赛中展示了他们的创业项目。

此次大赛共分社会组、大学生组、农牧民组进行比赛,体现出了不同群体的不同特色。

社会组项目紧贴地气

与其他两组不同,社会组的参赛项目大都以传统产业为主。衣、食、住、行,都是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这是传统产业最典型的优势。然而,竞争激烈也是最大的特色。选手武城的餐饮项目蓝鲨海鲜美食自助餐厅、何金丽的吉吉加蛋糕面包西饼屋都是以饮食作为开发项目,他们共同的选择都是绿色、健康、新鲜,以放心饮食作为主打吸引客户群。

选手赵禹程则把眼光定在了农产品销售上,他创办的“呼图壁县裕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业园”于2015年6月通过了阿里巴巴的各项审批,已正式成立运营销售,开启了面向全国的窗口,将昌吉农副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创下每日最高销售农产品3吨之多。

相比起寻找资源和投资者,社会组的选手更多地将比赛视作一个对外宣传的窗口,为的是让更多人、更多群体了解自己的产品,从而带来更广泛的宣传效果。

大学生结合社会需求紧密

大赛中的大学生选手大都是来自昌吉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昌吉职业技术学院及当地高职学校中参加过创业培训且有创业愿望的在校大学生,目的在于鼓励大学生体验创业创新,带动大学生及学生家长转变就业观念。大学生组中得分最高的米拉迪力带来的创业项目是“维汉双语E课堂”软件APP,在他的设想中,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移动终端、电脑等电子设备下载双语APP,然后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双语课程。这种学习跨越时间、空间,节省了人力、财力和精力。米拉迪力介绍说,当前新疆大力推广双语教学,可双语师资是个大缺口,双语教学机构也非常缺乏。而网络教学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一个移动终端联接网络,用户便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双语,甚至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方便快捷,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和社会效益。

在大学生组中,一大批网创项目显示出较强的创业生命力,也充分说明,创新创业和“互联网+”已经在大学生中深入人心。他们参加比赛不仅有了一个展示的平台,也有了与投资者面对面的重要机会。

农民团队让人眼前一亮

在决赛现场,3位农牧民组选手的项目最是让人眼前一亮,并且无一例外地获得高分。40岁的王海花曾是一名家庭主妇,也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者,凭着家族传承的小锅盔制作技艺创立了伊麦香城食品有限公司。王海花说:“锅盔是我公公家的祖传手艺,但丈夫和亲戚们都觉得做这个丢脸得很,后来公公也是无奈才传给了我。”谁知道,王海花创建锅盔作坊仅两年时间,就挣到了120万元。这样的收益让她自己也感到吃惊,并且越干越挖掘出自己的价值。她的团队中不仅包含了农民工、家庭妇女、残疾人,甚至还有南疆富余劳动力,伊麦香城也成为带动一方就业的品牌企业。

农民张修豪,刚站在台上时还略显紧张,可说到合作社为农民带来的增收效益却自信满满。他的“乐源农业专业合作社”入社人员268户,他们生产的玉米、打瓜、谷子等农作物行销至全国部分省区。自成立以来,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1.4万亩,每户人家每年增收6000元以上。

与他不同的是,现代农民成旺不仅对种植红提胸有成竹,并且对全国葡萄市场的现状也了然于心。他的“呼图壁县西域兴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生产鲜食红提葡萄约2500吨,销售至北京、福建、广东、杭州等城市。

农民选手不但充分结合本地资源优势进行创业,还立足本土,挖掘整合资源,体现出新型农民的创业精神。

专业老师评价指路

在大赛中,除了各族选手让人关注外,专业老师的评价也是现场观众们最为关注的。大赛组委会邀请了专业创业导师、成功企业家等5名评委进行选手评价。在评价中,老师们对选手的劣势、优势都给予了点评,并且针对现场给出了疑问或好评。评委老师咸君才说,此次参加大赛的创业者都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能把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国家利益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抓住了市场商机、趁势发展,从而获取了创业的成功。最后,评委也给出了中肯的建议,希望创业者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做到拉车看路;要有市场意识,紧盯市场变化;要有创新意识,要以新取胜;要有品牌意识,打造出“叫得响,信得过”的品牌企业;要有服务意识,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做到保姆式的全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