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伊犁人的“去极端化”刀锋所向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春寒》共公演88场,先后有53247名观众观演。记者在《春寒》的演出现场看到一些共同点:观众时刻被震撼与感动所包围,愤怒的叹息与悲伤的眼泪齐飞,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
图为演出剧照。 闫杰 摄
图为演出剧照。 闫杰 摄
《春寒》首演前6天,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李学军带领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专程前往伊宁县观看《春寒》彩排,并就剧本提出指导意见。身处“去极端化”工作第一线的伊犁人深深懂得,做好这项工作,离不开立场鲜明、特点突出的文艺作品。《春寒》并非只有“州直首部‘去极端化’话剧”这一个印记。《春寒》的横空出世,真实描摹了伊犁人抵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信心、决心,锋芒所指,不明觉厉。
真实是《春寒》的感动之源
“《春寒》火了,但这与人们口中常常谈论的‘火’不太一样!”1月10日,话剧《春寒》的创作者于苏甫江·克义木的语速不紧不慢,但记者依然能够感受到他心里的那一团火焰:“观众有共鸣,是因为《春寒》的真实和‘锋利’。对宗教极端思想的不满、抵触与反感,很多人心里都有,从众心理让大家选择了隐忍与旁观。我想通过《春寒》让大家勇敢地站出来。”
“能够支撑我写出这个四幕九场话剧的动力,绝非完成任务那么简单。”于苏甫江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段往事:1997年,于苏甫江的妹妹结婚,嫁到了伊宁县愉群翁回族民族乡下拜什温村。“婚宴很热闹,村里的街坊邻居前来祝贺,大家唱着跳着,非常开心。”于苏甫江说到这里,话语里却透出一丝无奈,“没想到的是,当时来了一帮年轻人,气焰嚣张地告诉大家:真正的‘穆斯林’的婚礼,不是这样的!婚礼上唱歌跳舞,不算真正的‘穆斯林’!一场好好的婚礼,就这样被这些人扫了兴。”
于苏甫江告诉记者:“我还记得,很多老乡离开时,眼睛里都写着无奈与愤愤不平,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他与在场的乡里乡亲并不了解这帮人是什么来头。许久之后,于苏甫江才了解到,这就是被宗教极端思想蛊惑的人群的表征之一。“可维吾尔族群众的热情是流淌在血液里、生在骨子里的。婚礼不让唱歌跳舞,葬礼上不许流泪送亲人,这还算是维吾尔族吗?”自从这件事开始,于苏甫江就决心用自己的笔,来创作与宗教极端思想针锋相对的文艺作品,以向大家展现真正的维吾尔族的热情。
2014年全疆“去极端化”农民小品大赛中,伊宁县选送的《珍惜安定团结的好时光》代表州直捧得金奖,创作者正是于苏甫江。2015年,于苏甫江接到了创作“去极端化”话剧的任务。有了之前的真实经历,又有了小品创作的经验,于苏甫江结合全县开展的“滴灌式”教育转化工作,跟踪采访帮教对象100余名,积累了大量素材,创作出了真实、犀利的征服各族群众的话剧——《春寒》。
“话剧讲述了主人公沙迪克受宗教极端思想蛊惑参加非法宗教活动,最后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故事,被作者真实地呈现到了观众面前。话剧还通过对作家阿里木、公安局张局长、失足青年等人物的讲述,深刻揭露了宗教极端思想的危害及其本来面目。”伊宁县委副书记、政法书记、政协党组书记李刚以这样的话语,为《春寒》作注脚,“我们也希望通过《春寒》发出呼吁,号召各族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远离宗教极端思想,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于苏甫江告诉记者,他现在有两个任务,一是自治区文联要求他把《春寒》剧本改成小说;另一个,则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希望把《春寒》改编成为20集的电视连续剧。“前6集的剧本我已经写完。直到春节前,我会一直在乌鲁木齐创作剧本。”于苏甫江如是说。
执《春寒》长缨在手,发现代文化之声
时间来到2016年,伊宁县吐鲁番于孜乡中吐鲁番于孜村村民吾买尔江·司马义依然记得2015年10月在乡里出演《春寒》的场景:“话剧里的很多场景,我都亲身经历过,看着看着眼睛就模糊了……我能有今天的转变,也离不开《春寒》带给我的力量。”
吾买尔江现在是一名草根宣讲员,对自己的过去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原先非正常留大胡子,宗教极端思想严重,态度很顽固,后来参加了教育转化A班,让我看清楚了很多事。看过《春寒》后,才真正触动到了我的灵魂。”吾买尔江说,《春寒》就像一面镜子,把所有的真假、好坏、善恶都放在了大家的眼皮底下,一览无余。
李刚向记者介绍说,2014年底,伊宁县委、政府在全县开展“滴灌式”宣传教育活动,对受宗教极端思想蛊惑的各类人群分A、B、C、D四类班级137期进行教育转化,为《春寒》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回顾《春寒》的创作过程,我们有几点没想到。首先是没想到于苏甫江这么敢写,《春寒》的初稿实际上是个悲剧,也正是因为悲剧的放大效果,给人的震撼是倍增的。”李刚告诉记者,李学军同志及各位专家观看过彩排后,再三斟酌首肯了剧本,也提出要结合当前的“访惠聚”工作,让《春寒》的“正信挤压”效果更为突出。
李刚说,第二个没想到的就是《春寒》震撼的演出效果。从演出的效果及老百姓的反响来看,《春寒》真正做到了以真实的故事影响人、打动人,“这就是我们所要求的‘文化对冲’的效果,达到了猛药治痼疾的目的。”李刚也坦诚地说,作者深刻的体验、演员生动的演绎,给予了这部戏强大的感染力、生命力,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源生于伊宁县各族群众的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正能量,有着雄厚的根基。开展“去极端化”工作,大有可为。
2015年11月9日至13日,作为参演剧目,《春寒》参与了自治区“去极端化”戏剧周活动,与《载歌载舞庆婚礼》、《被净化了的灵魂》等其他5部话剧一同亮相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和新疆电视台,于电波和电视信号间,将伊犁人的“去极端化”之声传遍天山南北,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赴自治区演出时,《春寒》的现场效果有多好?这必须得问问在剧中饰演“访惠聚”工作组组长阿迪力的老演员——铁力瓦尔地·买买提。
铁力瓦尔地今年65岁,退休已经8年,也是演员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乌鲁木齐市演出时,大家明显要比在家(伊宁县)演出时走心。因为大家都明白,我们这次演出是代表伊犁,要体现出伊犁人的精气神,演出效果自然没得说。”可是要让铁力瓦尔地说哪场演出的效果最好,他却还有着不同的答案,“我记得去年7月,我们给一个教育转化B班演出,这是专场演出。因为感同身受,因为经历相似,因为所见所闻,因为从心底迸发出的情感,当时台上台下哭声一片,我们与学员互相感染着。后来听说这些学员们的转化效果非常好,这也是所有的演员所希望看到的。”
如果把《春寒》比作伊犁人用心捧出的、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发声亮剑之作,应该不会有疑问。执《春寒》长缨在手,发振聋发聩之声,这就是伊犁人在“去极端化”工作中的一点点“野心”。